有這樣一則童話故事。一只小鷹從樹上跌落下來,正好掉進一個雞窩里。小鷹將慈愛的母雞當成了自己的媽媽,而母雞也誤把小鷹當成了自己的孩子。一會兒,老鷹從外面捕食回來,發現自己的孩子不見了,焦急地在天空中盤旋。就在這時,老鷹看到地上有一只四處張望的小雞。它以為那是自己的孩子,于是迅速飛了過去,帶著小雞飛回了高高的山崖。
從此,小鷹和小雞有了不同的命運。
雞媽媽將小鷹當做一只雞來養,教會了小鷹所有雞的本領,比如捉蟲子、豎起羽毛與敵人決斗、撲騰翅膀飛到兩三米高的樹上、遇到危險時怎樣躲避和逃生等。在雞媽媽的教育下,雖然小鷹學會了如何生存,但卻只能終日在地上跑。它除了長了一副鷹的模樣外,并沒有王者的風范和非凡的本領,跟一只普通的雞沒什么差別。
鷹媽媽將小雞當做一只鷹來養,將自己所有的本領都傳授給了小雞。在鷹媽媽嚴格的訓練下,小雞不僅學會了飛翔和捕食,還學會了堅強和勇敢,有了搏擊長空的信心和雄心。多年后,小雞成了翱翔空中的強者,小鷹卻成了一只需要雞媽媽保護的弱者。
這個故事雖然有些離奇和荒誕,卻向我們闡明了一個深刻的道理:好孩子是教育出來的,優秀的人才是培養出來的,不同的環境和不同的教育會產生不同的結果。俗話說“強將手下無弱兵”,說的其實就是這個道理。
孩子呱呱墜地,來到人世,就像一張白紙,后來的色彩幾乎都是父母和老師涂抹上去的。如果“白紙”上出現了污點,家長和老師都有著很大的責任。一個人成不成材,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于優質的教育。尤其在孩子小的時候,他們有著豐富的想象力、超強的模仿力、濃厚的學習興趣和探索欲。如果家長不抓住這一時機,為孩子傳授一些相關的知識和技能,那么,錯過的時間就很難彌補和找回。
要使孩子將來成為一個有用的人才,父母和老師得有教育方面的好本事、硬本事。不然,孩子空有一顆好學的心,卻沒有能給他做好榜樣的良師,孩子又能學到什么本領呢?因此,作為家長和老師,需要與時俱進,不斷學習,不斷完善自我,不斷提升自我,在教孩子飛翔以前自己先學會飛翔。
孩子是父母和老師的一面鏡子,通過孩子的發展,可以發現家長和老師在教育上的優和劣。通常,有什么樣的家長,就會有什么樣的孩子;有什么樣的老師,就會有什么樣的學生。很多時候,孩子不成功,家長和老師總是喜歡在孩子身上尋找原因,罵他們愚笨,罵他們不爭氣。其實,家長和老師應該自我反省一下,反省自己是否具備對待孩子應有的耐心,是否具備老鷹那樣的本領,是否真的能像老鷹那樣適時地放手讓孩子獨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