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我對女兒寄予了很大的希望,期盼她出類拔萃,成績名列前茅。可是,事與愿違,女兒上學后成績平平,在班上只能算中等。對此,我一直耿耿于懷,甚至有一種恨鐵不成鋼的憤恨。但女兒卻不以為意,還振振有詞:“做優等生有什么好的,每天像一只困在籠中的鳥兒,除了學習還是學習,成績稍有下降,就得面臨老師和家長懷疑的目光。”
前不久,我參加了一次高中同學聚會。十多年不見,很多同學在事業上都取得了不小的成就,有的做了局長,有的做了老總,還有的做了董事長。更讓我感到驚訝的是,這些人在學校讀書時,成績都不是最優秀的,大多屬于中等,甚至個別人曾經是差生。再看看昔日老師眼中的驕子,雖然現在他們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大多是單位的技術骨干、業務骨干、學科帶頭人,很少有獨當一面的領導者。對于這種奇怪的現象,我感到十分不解。按理說,成績優秀的同學進入社會后,應該比成績差的同學混得好。可為什么事實卻恰好相反呢?
后來,我在一本書上讀到一篇文章,方才明白其中的緣故。文章中提到俄羅斯一批社會科學家對中等生當領導、優等生打下手的現象進行了調查分析,得出的結論是:優等生的智商高,但情商低;中等生的智商略低,但情商很高。中等生之所以能成為領導者或企業的CEO,憑借的正是超高的情商。調查還發現,中等生一般都很有主見,基本不做自己不感興趣的事,即便別人苦口婆心地勸說他們。優等生大多有些自負、目空一切,不把別人放在眼里,十分注重自己的分數,卻從不在交際上下工夫,與同學的關系通常比較差。由于他們從小就對老師和家長的話言聽計從,步入社會后也習慣聽命于別人的安排,不喜歡做事情的決策者。長期這樣,導致的結果是,不管在事業上還是在生活中,那些春風得意的人常常是那些在學校學習不太努力的人,而那些成績優秀的人卻只能給他們打下手。
在日常教學中,我發現許多成績拔尖的孩子往往“高處不勝寒”。由于他們在父母和老師的掌聲與笑臉中長大,接受挫折的能力相對比較差。一旦遇到點兒風吹雨打,就灰心喪氣,一蹶不振。成績不太優秀的孩子則不同,他們幾乎每天都要接受來自各方面的壓力和打擊,心理素質得到了很好的磨礪,韌性和耐力也都不差。有人說,當人生處于谷底時,只要你肯努力,無論朝著哪個方向,都是向上的。對于成績不太優秀的孩子來說,他們就有很大的上升空間,也比較容易獲得成就感和自信心;而對于太拔尖的孩子來說,他們只想著如何保住自己的位置,根本看不到前方的路有多遠,因此很容易從高處墜落下來,并徹底喪失先前建立起來的自信心。
其實,我的女兒除了學習成績不太優秀外,其他方面還是相當不錯的,她勇敢、堅強、樂觀,有愛心、有孝心、有責任心,懂得尊重他人。成績不是衡量一個孩子是否優秀的唯一標尺。所以,家長不妨允許孩子不那么優秀,無須強迫孩子學習,不要逼他們考出優異的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