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遭受性侵的案例不時見諸媒體。為了防范性侵害,我們如何給孩子筑起一道保護墻呢?
◎要讓孩子早知道
在我國,大多數孩子缺少性教育是不爭的事實。
據有關數據顯示,僅5%的留守兒童接受過性知識教育,95%的孩子從來沒了解過這方面的知識;46%的留守女童對于“來月經意味著在性生活后有可能會懷孕”等常識不清楚……
“95%的留守兒童從未接受過性教育”的現實告訴我們,除了要關注留守兒童的學習、生活外,對他們的性教育同樣不能忽視。事實上,由于留守兒童性教育的缺失,許多農村孩子成為問題孩子,一些農村女孩更易成為性侵的受害者;還有不少女孩被性侵后不知道如何處理,羞于啟齒,造成許多無法挽回的傷害和痛苦,影響留守兒童各方面的成長和發展。
我國在青少年性教育方面起步很晚,經驗也少。國外經過多年來的性教育實踐,已經建立了一個多角度、多層次的教育體系。比如,美國等一些國家的兒童性教育就著手很早,從兒童時期一直延續到大學教育。事實證明,美國性教育遠勝中國式的遮遮掩掩和“無師自通”。讓孩子早知道性常識,消除神秘感,并教以必要的安全防御措施,效果更好。
有專家提出,可以從幼兒園開始對女孩開展性教育。從幼兒園到高中,每個階段對應不同的性知識教育與活動課。課程根據孩子不同年齡段的成長需要分為四個教學階段:幼兒園時期,主要教授性別角色的分辨、自我認同及如何保護自己的身體;小學低年級階段,強化孩子的自我保護意識,小學高年級階段,傳授性生理知識并讓孩子了解青春期的生理變化;到了初中,主要讓學生全面了解性生殖知識及性心理常識;高中階段,教學的重點是人際交往,尤其是異性交往以及社會對性的倫理道德要求,還要涉及避孕等常識。
◎加強安全防范教育
教孩子怎么防范傷害、自我保護,應該是我們給孩子首要的教育內容。家長如何對女童進行安全防范教育,專家提出了以下幾點建議:一是從認識自己的身體著手教育孩子,告訴孩子身上被背心、短褲覆蓋的部位是不能讓異性觸碰的;二是告訴孩子盡量不要與成年男性單獨在一起,不要在偏僻、陰暗、狹窄的道路行走;三是引導孩子多與父母溝通,有事要及時向父母反映和求助;四是遇到壞人時,應當岔開話題或離開對方,遇到不法侵害時要記住不法分子的相貌,一定要向老師、家長反映。
◎加強監護
廣東省發布的《女童性侵害報告》顯示,絕大多數受害女童的家庭監護存在問題。從深圳市南山區人民檢察院的統計得知,3/4的女童性侵害的發生與家長監護不力有關。有關專家提議,讓孩子與父母生活在一起,是讓孩子安全、健康成長最好的選擇。外出打工的父母千萬不要忽視女孩的性安全,有條件的最好將女孩帶在身邊;實在無條件的一定要為女孩選擇好安全的監護人,不要輕易把女孩托付給男性親戚監護。同時,要培養孩子分辨是非的能力,告訴孩子什么事該做、什么事不該做,還要告訴孩子如何應對突發事件。要經常與孩子溝通,時刻保持警覺,發現危險及時幫孩子排除。
社會各界應多管齊下,為孩子構筑安全防火墻。從預防角度,應加大對女童保護的宣傳力度。可制作合適的教材和宣傳品,在學校、社區進行有針對性的宣傳教育,讓女童懂得防范和自我保護。可在學校、社區安排女童結伴上學,在農村推行鄰里間互助性看護等措施,確保女童上學、放學路上的安全。完善保護女童的相關立法和工作機制,如加大對高危環境的監控、推動對被害人賠償的相關立法、設立對被害人的救濟機構及專項救助基金等。對女童的性犯罪不僅是法律問題,更是社會問題。對女童的保護是一項系統工程,應從社會、家庭、學校、社區的角度,開展綜合治理,努力建立預防未成年人受性侵害的預防體系。總之,如何保護孩子,讓他們遠離性侵害健康成長,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