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租友”回家過年這一善意的謊言,盡管反對聲高于贊同聲,可一些80后、90后依然樂此不疲。這種善意的欺騙行為在法律上能得到認可嗎?如果遭遇糾紛,該如何維權呢?下面的案例或許能為“租友”一族提供一些法律幫助。
案例一:“租友協議”有效,禮金須退還
案例:為了安慰父母,李先生與阿英達成“租友”協議。如果阿英收到李先生家人贈與的紅包、首飾等,事后應返還李先生。見兒子帶著一位漂亮的未婚妻回來,李先生的父母非常滿意,將6000元見面禮塞給了阿英。事后,李先生要求阿英退還6000元見面禮時,阿英卻說:“這些錢是老人贈與我的,不退。再說,我們簽訂的那份協議是沒有法律效力的。”
點評:只要不違反法律禁止性規定和公序良俗,當事人對與合同有關事項都有選擇和決定的自由與權利。李先生與阿英簽訂的“租友”協議,屬于雇傭性質的“勞務合同”。該合同雖對李先生父母具有善意的欺騙性,但是出于慰藉父母,并沒有損害社會的利益,沒有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合同還是有效的。既然雙方在合同中有明確約定,阿英就應無條件地如數返還見面禮。
案例二:乘人之危漲價,財產應當返還
案例:春節前夕,崔先生帶著“租友”小莉回到黑龍江老家。因對東北的寒冷天氣非常不適應,最后3天,小莉提出若繼續履行協議,得另加錢1000元,否則就將騙局揭穿。無奈之下,崔先生只有臨時多付1000元給小莉,才將這場戲演完。事后結算時,崔先生越想越不平衡。在支付余款時,他決定扣除小莉強行加價的1000元。小莉則強調自己加價雖有不當,但崔先生當時已經同意了,就不能反悔。小莉的說法對嗎?
點評:小莉的行為顯然是一種乘人之危的行為。崔先生接受小莉的臨時加價要求,實屬無奈。依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貫徹執行〈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第七十條規定:一方當事人乘對方處于危難之機,為牟取不正當利益,迫使對方做出不真實的意思表示,嚴重損害對方利益的,可以認定為乘人之危。《民法通則》規定:當事人乘人之危,使對方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所為的民事行為無效。因此,該行為取得的財產應當返還。
案例三:與“租友”同居懷孕,男方應承擔手術費
案例:朱小姐與安先生達成“租友”協議。回家期間,父母對女兒的“男朋友”非常滿意,并特意安排兩人住在一個房間。兩位年輕人很快便越過了“雷池”。事后不久,朱小姐發現自己懷孕。去做人流手術前,她找到安先生,要求其承擔相應的費用。安先生以同居是朱小姐及其家人主動愿意為由,拒絕承擔任何責任。
點評:安先生應承擔相應的費用和責任。雙方同居并發生性關系雖然是朱小姐主動自愿的,但雙方應當預見若未采取措施或措施不當會受孕。正是因為雙方預防不夠,導致朱小姐懷孕,雙方均存在過錯。在朱小姐懷孕問題上,安先生難辭其咎。因此,安先生應承擔相應的過錯損害賠償責任。
案例四:發生性關系要求補償法律不支持
案例:婷婷以未婚女友的身份陪同孫先生回老家過年。雙方在協議中約定:租用時間6天,基本報酬為3000元;每擁抱或親吻一次,報酬為10元。兩位年輕人到姨媽家走親戚時,當晚自愿發生了性關系。事后結算報酬時,婷婷要求孫先生另付800元。孫先生則認為兩人發生性關系是雙方自愿的,若是付費,豈不成了性交易?
點評:無論孫先生與婷婷有沒有約定發生性關系要付費,婷婷主張付費是不會得到法律支持的。恰恰相反,若事先有此約定或事后付費,兩人的行為就屬于“性交易”行為,是違犯《治安管理處罰法》的違法行為,應受到相應的處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