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科學發展觀的貫徹落實,近年,不少地方積極推進“綠色發展”進企業,下決心關停了一批能耗高、污染重、科技含量低的小化工、小火電、小造紙、小電鍍等 “六小”企業,成效明顯。然而,“綠色發展”在我國多數鄉村還是個“盲區”,“綠色發展”的理念還沒有在廣大農民心中扎根,突出表現在對農業生產的“三重三輕”上。
一是對耕地重種輕“養”。相當一部分農戶將其承包的耕地當成自動取款機,只“取”不“予”。已被歷史和實踐證明有利肥田養地的稻、麥、棉、綠輪作制,如今被一年數茬的速生農作物或稻麥等純糧作物所取代,耕地因長期得不到苕子、黃花草等綠肥的耕翻回田保養,致使耕地日益板結、地力日漸衰退。
二是種田重化肥輕有機肥。不少農民懶種田、“洋”種田,不愿花力氣將人畜糞、草木灰等農家肥運到田里、施進地里。莊稼從種到收,全靠化肥當家,其結果,耕地越種對化肥依賴的“癮”越大、成本越高;越種耕地越“衛生”、有機質越少,糧食、蔬菜、水果的品質和口感也隨之越來越差。
三是重效益輕環保。一些村、組和農戶,為加快發展增加收入,往往不顧自然生態的承載能力,大搞圍堰養殖、攔河養殖、水面網箱高密度養殖,既影響了抗旱排澇,又污染了水體環境。有的農戶甚至將未經沼氣池密封發酵等無害化處理的畜禽糞便排進溝河魚塘,搞肥水養殖,致使水產品因水環境惡化質量變差。
要破解目前我國農業生產的“三重三輕” 問題,在農村實現以“綠色發展”為基本特征的科學發展,亟須實行綜合治理。
黨的十八大提出的“加快發展現代農業”的要求,在堅持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的基礎上,加快發展多種形式的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經營體系。專業化組織、社會化管理、集約化經營、規模化發展、產業化推進,實現糧食、經濟作物、綠肥輪作制,實現種地與養地相結合才有現實的條件和可能;發展有機農業、生態農業就有了廣闊的發展空間和厚實的物質基礎;農產品的質量也就有了保障。
一位先哲曾經說過:嚴重的問題是教育農民。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更是如此。“綠色發展”是科學發展觀的一項重要內容。廣播電視、報紙和網絡等主流媒體要承擔起對農民進行“綠色發展”教育的責任,深入持久地向群眾宣傳如何種植、養殖,如何科學施肥、用藥才算生態、環保,才符合自然生態規律,才能使農民長遠得利,引導廣大農民做一個尊重科學、講究道德、顧全大局、自覺承擔社會責任、努力保障農產品源頭安全的新型農民。
另外,村規民約是村民進行自我規范、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極好形式,各地村級黨組織和村委會要因勢利導,將只種地不養地、靠“剝”田底子種田,以及“三濫”,即濫施化肥、濫用農藥、濫開發利用水面養殖的“黑色發展”行為,列入村規民約,落實教育、監督和懲戒制約措施,運用群眾的自我力量推進“綠色發展”的新理念進村入戶、扎根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