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6日,陽江市召開農村工作會議。為貫徹落實中央一號文件精神,會議提出,2013年要進一步加大力度發展農村經濟,實現農業現代化,把發展壯大農民合作社作為強農惠農的重要抓手,積極促進農民合作社的發展和創新。日前,記者深入陽江市,就該市農民合作社的發展情況,進行了采訪。
傳統農民合作社發展較困難
陽東縣雅韶鎮是一個典型的濱海鎮。在這個地勢平坦、土地肥沃的小鎮上,水稻是主打農作物。位于該鎮的惠群農機服務專業合作社成立于2009年3月,是陽江市首家農機專業合作社。該社曾獲得過農業部頒發的“全國農機專業合作社示范點”和“全國農作物病蟲害專業化統防統治示范組織”等榮譽。惠群農機服務專業合作社主要以承包水稻收割、插秧、犁耙田、殺蟲等服務性農事為主,其規模不大,但非常具有靈活性和實用性。
合作社理事長陳緒忠告訴記者,合作社現有14臺插秧機、2臺中型收割機、1臺中拖,以及若干臺拖拉機。“合作社主要對我們鎮里6000多畝的農田提供一條龍的耕作和收割服務,以服務性為主,收價不高,但很大程度上方便了群眾的耕作,提高了水稻耕作的效率。”陳緒忠說,合作社成立得早,在陽江算是“第一個吃螃蟹的”。因此,合作社的許多機械到現在都已經老化。因為缺乏維修資金,加之油費不斷攀升,合作社目前的經營效益已經不如剛成立的時候了。“收割水稻100元/畝,犁耙田80元/畝,插秧則50元/畝,但是現在機器基本上用油達到每畝40元左右,再加上越來越高的人工費,我們的收益是很微薄的。”陳緒忠給記者算了筆賬。
“購買和維修農機的資金不足,是合作社發展面臨的最大問題,”陳緒忠希望政府部門能夠對農民合作社的發展給予更大的幫扶,讓農民合作社更好地為老百姓服務。他表示,隨著同類型的合作社不斷涌現和創新,這種以初級耕作承包服務為主的合作社已經很難一家獨大了。盡管惠群農機服務專業合作社發展過程中面臨著一系列問題,但它給陽江市農民合作社的發展開了個好頭。
新興農民合作社發展后勁足
與雅韶惠群農機服務專業合作社相比,陽東縣大溝鎮金成農機專業合作社就顯得更加現代化和專業化了。該合作社成立于今年3月4日。由于成立前做了大量的扎實的籌備工作,雖然剛剛成立,就顯得發展后勁很足,技術水平也較高,頗有后來居上的氣勢。合作社剛成立時社員才24人,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里,成員已經發展到130多人。如今,合作社成員出資的總額更是達到了150萬元。合作社現擁有機械39臺(套),其中,中型拖拉機2臺、聯合收割機4臺、插秧機6臺、手扶拖拉機10臺、殺蟲噴霧機6臺、抽水機6臺、機械化育秧大棚三個,是陽江市目前規模最大、設施最齊全、功能最完備的農機專業合作社。
在現代化的育秧大棚里,秧苗春意盎然、長勢喜人;大棚頂上掛著各種各樣的先進“儀器”;大棚外,現代化的農耕機械一應俱全;辦公室中,現代化的辦公設備排列整齊;墻壁上,規范的操作和管理流程細致明了……“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現代化的農民合作社。”陽江市農業和林業局林杰朋科長看到眼前的一切,不由得感慨道。
記者在現場看到,幾個社員正在把秧苗從大棚里搬到空曠的沙地上,讓秧苗通風透氣。“大棚育秧大大縮短了育秧的時間,為農民爭取到更佳的種植時間,而操作起來,也更加方便輕松。”合作社理事長陳貴贈樂呵呵地說。“這里將建造一個大型的谷物涼曬、存儲場。”陳貴贈指著辦公室外面的一大片空地介紹了起來。據了解,下一步,合作社將再投資金購買一批聯合收割機、插秧機、水稻烘干機以及大米加工設備等農業機械,實現水稻生產、加工、銷售“一條龍”服務,打造合作社大米品牌。“不久的將來,將有一大批農民從中直接受益。”市老促會一位領導說道。
好的管理才能出好的合作社
目前,陽江市農民專業合作社已發展到525家,成員總數1.94萬人。這些合作社涵蓋果蔬、林業、畜牧、水產、南藥、農產品流通和農機服務等多個行業,涉及種、養、加、銷和技術服務多領域,形成了市、縣、鎮、村多層次組織網絡。近年來,陽江市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內部建設不斷規范,大多數合作社建立了經營管理制度、財務管理制度和民主管理制度。通過制度來規范管理,全市的合作社正朝著規模化、規范化發展。目前,全市共有省級示范合作社47家,國家級示范社1家。
說到國家級示范社,陽東縣新洲鎮興農果蔬生產專業合作社就不得不提了。作為“全國農民專業合作社示范社”,其制度化、規范化管理水平在陽江市可謂首屈一指。合作社是在2000年成立的新洲鎮荔枝生產技術推廣協會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于2008年4月掛牌,是集果蔬生產、購銷、開發、推廣等服務為一體的新型農民專業合作社。總資產近270萬元,設有完善的辦公室、財務室、會議室、社員活動室、技術培訓中心、倉庫、果蔬包裝加工場以及營銷大廳等場所,配備有完善的電教設備,現代化、規范化程度相當可觀。
采訪中,記者發現,興農果蔬生產專業合作社確實名不虛傳。其經營管理制度、財務管理制度和民主管理制度相當完善,辦公樓里不但現代化設備一應俱全,各管理部門也都劃分清楚,各司其職。“農民合作社只有走現代化這條路才有出路,只有做大做強才能帶動更多的農民脫貧致富;而要實現現代化,規范化是基礎。”理事長羅三興說,合作社下一步將擴大果蔬種植面積,并著手建造冷藏廠房,提高農產品的產銷可控性,實現更大效益。“除了抓管理,抓規模生產,我們還把農產品的安全衛生問題作為重中之重來抓,這是合作社現代化的一個必然要求。”副理事長黃齊勁說道。據了解,合作社已經逐步建立起一套從“田頭到餐桌”的農產品建設機制。“希望政府能在合作社用地、農產品農殘速測機設備采購和使用兩方面放寬要求,給予支持。只有在黨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們的合作社才能茁壯成長。”黃齊勁說。
“陽江市農民合作社起步比較遲,但近年來發展比較迅速,勢頭十分強勁,在規范化方面排在了全省的前列。但從總體來說,經營主體較落后,規模比較小,農超對接、統一銷售這一產業化環節尚待加強。”采訪中,陽江市農業和林業局副局長陳飛向記者介紹說,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再次提出了要加大對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扶持力度,這是“千載難逢的機會,是一大科學決策”。
談到如何具體地促進農民合作社的發展,陳飛說,政府部門,一方面要解決好合作社的資格認證問題,確保注冊登記的合作社都是有良好發展前景的。另一方面,在用地和融資方面,政府部門應給予更大力的支持,破解農業融資擔保難題。陳飛指出,全省范圍內只提供幾千萬元扶持資金發展農民合作社,這是遠遠不夠的。像江西、山東這樣的省份,每年拿出數億元發展農業現代化和農民合作社,廣東作為農民合作社發展相對后進的省份,扶持資金理應進一步提高。資金跟不上去,整體的素質就跟不上去,運行機制的完善以及品牌建設也就無從談起。
“沒有數量也就無法談質量。我們爭取在數量提上去的同時,緊抓質量不放手,只要資源整合科學化,資金投放合理化,按照現在這個發展勢頭,我們的農民合作社是大有所為的。”陳飛說,下一輪,陽江市委、市政府將著重去抓農業現代化工作,主攻方向就是大力促進合作社的創新發展,爭取在2014年之前實現合作社總數比2012年翻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