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在大連市開發區玉民新苑的一套居室里,70歲的趙榮光正寫著一部書稿的提綱。他想以自己為原型,寫一本反映破爛王生活的書,他期待著他的書寫成之后能拍成電視劇,讓更多的人了解破爛王的生活。
難舍童年愛書情
趙榮光是大連市金縣大孤山鄉大孤山村人,很小時,他的父親就去世了,由于家境貧困,趙榮光只讀到小學二年級就被迫輟學。后來,母親帶著他將家搬到了離大孤山村不遠的鲇魚灣村,和姥姥一家相依為命。
鲇魚灣村在一個山溝里,腳下是一望無際的大海,村民謀生的手段一是下海捕魚,二是下地種田。可是,趙榮光長得太文弱了,這兩樣活他都干不好,無奈之下趙榮光做起了破爛王。
趙榮光發現他撿來的破爛中有相當一部分是廢書、廢報和廢雜志,坐在這些沾著污泥、破損的廢書、廢報、廢雜志中間,趙榮光心頭常涌起淡淡的憂傷。他愛書、他心痛這些書,他不明白那些將書當廢紙賣掉的人為什么不愛惜書。他也痛惜自己,如果不是命運讓他在讀了兩年書后就做了放牛娃,他一定是一個有作為的文化人。
讓趙榮光對廢書、廢報、廢雜志燃起激情的是有一天他在一堆收來的廢紙中發現了一本馬烽寫的《劉胡蘭傳》,捧著這本《劉胡蘭傳》,趙榮光說什么也不肯放下了,趙榮光想保留這本書,可是,這本書很臟,書的封面沾上了泥,而且,書中間有幾頁還被撕掉了。
趙榮光捧著《劉胡蘭傳》來到廚房,用抹布蘸了點水,輕輕地將《劉胡蘭傳》封面上的泥土擦掉,然后將書擺進撿來的破書柜里。《劉胡蘭傳》在破書柜里擺了幾天后,趙榮光心里不舒服了,他為書中缺掉的那幾頁感到心煩,令趙榮光欲罷不能。終于有一天,趙榮光去圖書館借回了一本《劉胡蘭傳》,他用了一整天時間用蠅頭小楷將他那本《劉胡蘭傳》中缺掉的那幾頁一字不落地抄下來,貼了上去。看著自己修補好的書,趙榮光感到了一種通透心底的快樂。
此后,趙榮光淘書成了癮,每天他都要從收回的廢紙中往出挑他認為有保存價值、擦擦、修修就可以存放的書和雜志。淘出的書和雜志多了,趙榮光就將它們分門別類放在幾個撿來的書柜里,后來,書柜裝不下了,他就將這些書和雜志碼放在母親睡覺的屋子里。二十多年下來,趙榮光竟然從廢紙中淘出近5萬冊書刊,足可以開一個小型圖書館了。
在淘這些書的過程中,趙榮光也看這些書,每當撿破爛累了,他就躺在破爛堆上翻開隨手拿來的書和雜志看,這些非常龐雜的書刊給了趙榮光非常龐雜的知識和思想,有時,他覺得心里有話實在要說時,就把自己的思想和感悟寫下來。
讓女兒替自己圓夢
由于家窮,趙榮光年齡很大了才娶上媳婦,直到40歲才有了寶貝女兒。趙榮光的妻子叫鄭云玲,由于家族遺傳,鄭云玲從腰部以下木木的,行動不方便。雖然作為撿破爛之家,很窮、很臟,但他們還是將女兒的房間布置得溫馨、潔凈。趙榮光對妻子說:“古代孟母為了孩子可以三遷其家,我們家本身就是撿破爛的,無法遷家,但我們要給女兒一份和別的破爛王家不一樣的生活。”
女兒讀的書都是趙榮光從收來的廢紙中淘出來的,有《娃娃畫報》《好孩子》《小朋友》《新少年》等等。每天,趙榮光出去撿破爛,鄭運玲就坐在家里讀書給女兒聽。每當聽到女兒呢喃般嫩嫩的讀書聲,趙榮光心里比吃了蜜還甜。
女兒上學了,趙榮光就從自己淘來的書中找出《少年文藝》之類的書給女兒看,再后來女兒看的書就變成了長篇小說、世界名著。由于有書的滋養,女兒一直都是班里的尖子生,是班長、團支部書記,臉上總是洋溢著儒雅的書卷氣。
女兒終于事業有成
早在二十多歲時,趙榮光就在報刊上發表過作品,成了破爛王后,看的書多了、雜了,他發表的作品也多了起來,作品的形式也多樣起來。
他在海邊撿漁民扔下的破爛,眼睛被海灘上織魚網的漁家女的美吸引住了,寫了詩《織網女》;他感受到了出遠海的漁民歸航的喜悅,寫了詩《出海回來了》;他還寫了《深山里的新樓》等詩。這些詩分別發表在1984年4月5日的《大連日報》和1985年12月31日的《遼寧農民報》上。
有一天,妻子的一個微小的、不經意的舉動讓他敏感地感到了妻子的自卑,為此,他寫了一篇三千多字的紀實體散文《夫不嫌妻殘》,發表在1997年3月南京出版的《鄉土》雜志上。在1997年1月《鄉土》雜志上他還發表了故事《講個笑話成光棍》等。
除了寫散文和詩外,趙榮光還非常喜愛看電影、喜歡看電影雜志,在撿來的廢紙堆中只要發現了有關電影的雜志他每一本都留下,認真地看。看的多了,想的多了,對電影他就有了許多獨到的見解,他把這些見解寫在撿來的空白的廢紙上給電影雜志寄去,上海的《電影新作》,長春的《電影文學》,貴州的《電影評介》等電影雜志都發表過他寫的文章。
隨著年齡的增長,閱歷的加深,趙榮光迷上了寫格言警句,他認為格言和警句形式快捷,能夠直抒胸臆。“丟掉憂患意識的人只會傻笑,終會退化成不會思考的悲泣者。”“假如機會是魚,那你在它游來之前須把網先織好。”“用錢買來的友誼只是一次性筷子。”趙榮光寫的這些格言與警句多數都發在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的《格言與警句》上。
趙榮光寫這些作品有兩個作用,一是滋養自己和讀者的心靈,二是激勵女兒,每發表一篇作品,女兒總是第一個讀者,捧著父親發表的作品,女兒總是覺得父親很了不起,很神圣。在趙榮光的鼓勵下,女兒的寫作水平提高很快,從上初中開始,幾乎每寫一篇作文都被老師當做范文在全班同學面前讀。
1995年,女兒以六百多分的好成績考入了大連市金州區16中,一入高中,女兒的寫作特長就被學校發現,成了校刊的編委,高中一年級時,女兒就在校刊《新桅》上發表了連載小說《阿蘭》,在同學中反響強烈。
1998年,女兒考上了大連大學。女兒上大學了,趙榮光覺得不能讓已是大學生的女兒再讀他從破爛里淘出來的書了,就花錢給女兒訂閱了《思維與智慧》《讀寫月報》《文史精華》《做人與處世》等10種雜志。
2002年,女兒大學畢業后被大連市某大型國有企業聘去在基層工作,后來,女兒的寫作才能被公司領導發現了,女兒就成了這家大型國有企業報社的記者,2009年,女兒又成了這家大型公司總經理辦公室的秘書。女兒終成才,終于替趙榮光圓了他年輕時的夢。
(責編:辛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