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到養老院養老已越來越普遍了。與此同時,老人在養老院發生傷害事故而引發的民事糾紛也不斷增多。一起傷害事故,讓一位老人的晚年生活受到重創,給一個家庭造成難以彌補的遺憾。
案例一:約定二級護理沒落實
入住某養老院的蔣女士在前往廁所時不慎摔倒骨折。蔣女士的家屬以養老院未盡護理義務為由將該養老院訴至虹口區法院,要求法院判令養老院賠償各項費用18萬余元。
蔣女士家屬表示,蔣女士入住養老院時和院方約定,需為老人配備床邊臺燈一個。入住后,養老院并未按照約定給蔣女士配備臺燈,在無人護理、房間內光線昏暗的情況下,老人上廁所時摔倒。事發后,養老院致電其兒女,但沒有將患者送往醫院就醫。第二天上午8時,蔣女士的女兒趕到養老院,才將老人送醫院治療。經診斷后確診為右側肱骨頸骨折伴有股骨頭脫位,手術后又出現小便失控,誘發結腸梗阻、氣虛血瘀后中風。蔣女士在出院后,因病情多次反復,生活不能自理。
院方表示,雙方在簽訂的入住協議中約定蔣女士在入住期間由養老院提供二級護理服務,房間由兩位老人同住,配有獨立衛生間,兩人共用一盞臺燈,床頭設置緊急呼救按鈴。蔣女士入住后一直自行料理生活,院方并無過錯。同時,蔣女士送院治療康復后再次返回養老院,隨后又因為原發性高血壓、腦梗、痛風、便秘等癥狀多次送院治療的行為,與前次院內摔倒沒有直接因果聯系。
法院審理認為,根據《上海市養老機構管理和服務基本標準》規定,二級護理的內容包括 “攙扶行走不便的老人上廁所,以防摔傷”,但該案中蔣女士在入住養老院后一直自行料理生活起居,不存在行動不便的情況。而且,蔣女士床頭也有緊急呼叫按鈴可以呼叫護理人員,而蔣女士并沒有使用該按鈴尋求幫助,因此其如廁時沒有護理人員協助并非養老院的過錯。同時,蔣女士一方也無法證明房間內存在其他安全隱患。但是,蔣女士摔傷后院方并未立即將其送醫院治療,處置不當,故判令院方承擔30%責任。蔣女士之后又多次住院治療,考慮到主要治療的為高血壓、腦梗等癥,根據司法鑒定結論,確認骨折部分的醫療費等共計五萬余元,由養老院一方承擔30%。最終,法院判決養老院賠償蔣女士醫療費、護理費、殘疾賠償金、律師費等共計2萬余元。
案例二:摔倒送醫是硬性要求
2012年年底住在某養老院的老路洗澡時不慎摔倒。養老院稱,經初步檢查無明顯摔傷特征,因為人手不夠,沒有將老路送往醫院救治。當家屬趕到養老院,發現老路的神態有異,便立即要求養老院工作人員陪同一起將老路送到醫院檢查,被養老院拒絕。不得已,家屬只好自行把老路送到醫院。次日,老路在醫院死亡。
事后,老路的家人將養老院訴至法院。養老院則辯稱,老路死于自身疾病,養老院無過錯。法院調查認定,養老院作為提供老年人住養、護理、康復服務的社會福利機構,在事發當日明知老路身體不適,卻未予以充分重視,未及時采取相應救助措施,僅是電話通知家屬,也未在第一時間及時聯系醫療機構予以救治,在履行托管服務合同過程中,被告養老院的行為明顯存在瑕疵,且不能排除過錯行為與老路死亡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法院判決養老院賠償原告醫療費、死亡賠償金、喪葬費、精神損害撫慰金等3萬元。
養老院公益為主 賠償力不從心
近一段時期,各地法院受理以養老院為被告的“托老”案件越來越多。從糾紛的出現來看,相當一部分老人的受傷或者死亡是因為養老院的護工責任意識不強,養老院管理不善引起的。
一般這樣的案件雖然有了獲賠判決,但原告方很難獲得足額賠償。對此,法官坦言,沒有資金保障、法律缺失是造成這種判決“落空”的主要原因。在執行這些案件時,執行法官發現,一些養老院帶有社會福利性質并且承擔著一定社會責任的機構,雖然有著經營性質,但大部分仍舊以公益為主,因此,養老院很少有暴利的情況。在略微盈利的情況下,一旦遇到損害賠償糾紛,養老院自然力不從心。
一些地方的民政部門已經注意到了這一情況,并試圖通過給入住養老院的老年人買意外保險的手段來解決,但是目前也遇到了一些困難。南京市民政局社會福利和社會事務處一位負責人說,南京市民政局和保險公司洽談后,保險公司提出高危人群容易出現意外,賠付數額巨大,保險公司顧慮很大。對此上海市的做法是讓養老機構適當提高價格,為每一位老人購買商業保險,將風險分擔給保險機構。
審案的法官認為,雖然現行法律并沒有要求老人或家屬與養老院必須簽訂明確的“托老”合同,但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煩,老年人或家屬最好與養老院簽訂正式的書面合同。養老院到底應履行何種程度的看護義務要有明確約定,雙方盡可能地細化合同條款,約定雙方的權利和義務,不要只是達成口頭協議。
而養老院一方要及時將老人身體狀況的變動登記在案,根據入住老年人的體檢結果,院方可提供針對性的服務,還要反復和家屬接觸,盡量了解他們的真實意圖,避免老年人偶有意外,子女們就聞訊而來,與院方大談“條件”。總之,養老服務機構一定要規范規章制度,提高管理服務水平,杜絕管理漏洞,加強法律意識,盡可能將糾紛化解在萌芽狀態。
(責編:孫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