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現代人壽命的延長,越來越多的六七十歲的低齡老人都要面臨一個嚴峻的現實問題:贍養八九十歲的高齡父母。
他倒在買牛奶的路上
為了照顧九旬高齡的父親,北京64歲的老漢張天東(化名)每天要忙碌十幾個小時。一天早晨“砰”的一聲,過度勞累的他倒在給老父母買牛奶的路上,再也沒有起來。
他這一倒,以前由他苦苦支撐的家庭也塌了,一個癱瘓4年的老父親,一個雙眼失明的老母親和一個慢性病纏身的老伴自此失去了主要依靠。
張天東的妻姐楊女士聽到這一消息,眼冒金星,差點就站不穩腳。半天,她回過神來說:“妹夫是個老實人更是個大孝子,他年輕時候在外地工作,退休后為了彌補未盡的孝心,就把照顧老父母的擔子全部挑到肩上,他不肯請保姆,甚至不向兄弟姐妹們求助,生生把自己給累死了。”
老張的老父親傷心地說,張天東自打退休后就天天在他們面前盡孝,伺候他們吃飯、喂藥,每天給他們洗臉擦身子……老張的身體其實并不好,他曾中風,留下了腿腳不便的后遺癥,但是為了照顧好老父母,他每天都要家里家外忙活十來個小時,上個月由于頭暈,走路時不小心摔倒,被家人送到醫院,但病還沒好利索,他就急著出院了,因為父親還等著他來照顧。
老張在世時有時候也忍不住跟朋友念叨,就覺得“我這后半輩子就只為老人奉獻了”。但當聽到別人稱贊他的父親母親能這么健康時,覺得這都是自己的功勞,心里也美滋滋的。
一幢樓里4個老孝子
在大連市林茂社區的一幢家屬樓內有4戶居民家里都有年過八旬的老人。這4戶居民家里都是一個五十歲出頭的“孝子”全職照顧老人。
帶動大家的是住在一樓的許振共,他的妻子是一名大學老師,20歲的兒子在外地讀大學。許振共的母親史佩蘭今年95歲,2002年患了上老年癡呆癥,此外,她還有糖尿病、高血壓、腦血栓等病癥。2004年,許振共的父親去世,家里一時沒找到合適的保姆。當時,許振共經營一家挺紅火的飯店。兄弟姊妹一商量,決定輪流照顧母親。身為老幺的許振共覺得這并不是最好的方法,2004年底,他轉讓了飯店,全身心照顧母親。那一年,許振共51歲。
許振共的母親患上老年癡呆癥后,一般白天睡覺,夜里清醒,晚上起來走動、翻東西、打電話。為了防止母親夜里發生意外,許振共和母親住在一個屋里。現在他每天夜里只睡兩三個小時,白天補覺……日積月累,他慢慢摸索出很多照顧母親的獨到經驗和方法。如今,他看到母親長胖了,臉上也有光澤,欣喜不已,“鄰居們都不相信她有九十多歲了”。
后來許振共發現樓里還有3位跟他年齡相仿的老哥們也在全職照顧父母。住4樓的曹先生辭職前是會計,父親患腦血栓,由他照顧有五六年了。干工程的賈先生的父親也患腦血栓,需要鼻飼,躺在床上不能動彈,他也脫產照顧父親8年了。王先生原來是工人,高齡父母都九十多歲了,他為此也辭職在家多年。他們經常一起切磋照顧老人的經驗。由于長期照顧老人,大家都有血壓高、失眠、心律失常的毛病。而且老許覺得自己的心理壓力比較大,他跟大家提議:“咱哥四個先要把自己的身體搞好,才能照顧好父母,最好能跟家里請個假,到外面坐一坐,減減壓。”老哥幾個都贊同。于是,從2011年夏季開始,他們每隔幾周就出去聚聚。
孝順是個專業活
照顧高齡父母除了有孝心,更要付諸行動,還要有專業的技術。老王今年63歲,患有高血壓、糖尿病,可在家里最需要照顧的是他89歲的老媽,老媽去年5月發病后臥床不起。生活的打擊來得突然,老王完全沒有準備:“別說她吃東西靠鼻飼喂食,排便常要外力幫忙,就連測體溫、量血壓、翻身之類的小事我也沒干過,這可怎么好?”
為此,老王把福利院的資深護工請到家中,請她示范學習。他總要趕到現場。他掌握了各種護理技巧,學會了做血壓、體溫、大小便記錄。如今他的老媽已可正常進食。
照顧高齡老人給家庭帶來諸多影響,主要照顧者所遭遇的沖擊最大。家庭照顧者的醫療保健服務、心理咨詢服務、社會福利服務、照顧技巧服務、個人社交以及經濟負擔都不可忽視,否則他們會因身心壓力而導致健康惡化,要么“蠟燭兩頭燒”身心交瘁;要么降低照顧品質,甚至虐待老人。
面對這份“理所應當”的責任,低齡老年人應該改變觀念,分清“贍養”、“照顧”和“親自照顧”,高齡老人不要總是嫌子女做得不夠,而子女也要善于借助親友和社會的力量,不必事事親力親為。
面對低齡老人照顧高齡的父母有時候會力不從心的情況,浙江省老齡委科學研究中心主任王先益建議,這樣的家庭可以從兩個方面來分擔壓力,一是讓自己的兄弟姐妹共同來分擔贍養的義務;一是通過隔代照護,讓第三代來一起承擔照顧老人的義務。王先益說:“現在祖輩照顧孫輩的現象很普遍,那么當祖輩老了,孫輩也應該承擔起照顧老人的重任。”
照顧老人一個不能少
在今年年初發布的我國第一部老齡事業發展藍皮書——《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報告(2013)》中指出,隨著新中國成立后新出生的人口進入老年期,迎來第一個老年人口增長高峰。2012年底,我國老年人口數量達到1.94億,其中80歲以上高齡老人達2273萬人。
“白發人”照料“白發人”的現象越來越多,對于高齡老人來說,如果家庭有一定的照料能力的話,還是在家中養老比較合適。因為養老院里床位有限,而且老年人在自己熟悉的環境下養老也更健康。
當下,各級政府都在開發社區資源減輕家庭的負擔,發揚集體倫理和尊老孝親文化,為養老服務提供可持續的、強大的社會支持系統。
2012年上海市政府開展了老年人社區援助服務,為10萬高齡老人提供家庭互助服務的“老伙伴計劃”。85歲的王阿婆遭受了喪子之痛,深感孤獨無依之際,同一社區的王招娣與她結對成了“老伙伴”。王招娣每周幾次上門開導,王阿婆的心情逐漸平復,通過“以老助老”,使高齡老人獲得相應的照料與精神慰藉。
而浙江省在去年也開始對失能老人家庭試水“喘息服務”。 政府埋單由專業家政人員上門服務,讓失能老人的家屬的身體和精神得到10天左右的休息。可見面對養老難題,養老機構和社區與家庭的無縫融合是未來的趨勢。
(責編:孫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