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夜幕低垂。華清嘉園7號樓,一幫20來歲的韓國孩子腳蹬涼拖,捧著奶茶小食,直沖進電梯里。
這棟樓里大半的鋪面都租給了各種教育機構,其中給老外教授漢語的尤多,而進進出出的韓國人比例最高,在這個叫五道口的地方,這一切早就習以為常。除占絕對多數的教育機構外,這棟樓里還生存著為數不少的“另類”小店——一家真人密室逃生游戲店、一家眼鏡店、兩家酒吧、六家正裝店……
他們本該是臨街小鋪,靠閃爍的霓虹燈和刺耳的音樂招徠客人。但在臨街店鋪租金劇增不堪負荷的當下,他們藏在樓里,拋棄傳統生存模式,靠網絡營銷和口碑傳播堅強地維持了下來。他們的老板都很年輕——90后悄然崛起,他們是渾身上下都流淌著互聯網血液的一代。
互聯網生存法
夜里九點,在翻來覆去地給客人解釋完逃生邏輯,順便讓他們在大眾點評網簽到,并把小禮物送出之后,“逃立方”的年輕老板們接到了下一輪客人的電話。
幾個姑娘找了進來。她們是從團購網站看到信息,臨時興起找來的。年輕的姑娘開口的第一句話竟然是:“我能不能投資加入你們?”
“我們先有開店的想法,然后大家商量,找店面,布置裝修,到這家店開張,前后一個星期。”
“逃立方”的老板們都形容自己是“打了雞血的人”,而多年的友情也讓這一切水到渠成。這家店的老板是4個年輕人,最大的86年生人,最小的生于92年。除兩個成員全職守店外,其他幾位還在中關村附近的互聯網和游戲公司上班。照顧店里生意變成了他們唯一的業余生活——每天從早晨出門上班,到夜里11點收工回家,外加周末店里24小時營業,大家一起連軸轉——不打雞血還真不靈。
“逃立方”做的是真人密室逃生游戲,店面開在華清嘉園12層。100平米左右的店面被隔成兩個主題共7個游戲間,略顯擁擠,尤其在周末人聲鼎沸的時候。但即便是藏在樓里做生意,一撥撥的客人仍然讓他們應接不暇。
“我們的客戶越年輕的越聰明,過關就更快,歲數大的可能就不太靈了,玩兒得比較牛的都是學生。”創始成員周貝貝說,“你們過一關可能用40分鐘,但他們只要5到8分鐘。”
“逃立方”三個月換一次主題,所有故事線索自己設計,裝飾美工都由團隊內部人操刀。身在互聯網公司和游戲公司,年輕的創業者們對于網絡營銷和游戲主題的策劃設計得心應手。
“客人大多是30歲以下的年輕人,主要靠互聯網的拉動。我們就是做互聯網的,要發揮自己的優勢。比如大眾點評、微博、團購、貼吧、百度百科,什么途徑都用。” 法人史鑫說。他是團隊里唯一工科出身的成員。
客人的冒險之旅結束后,多半還保持著游戲中的緊張和熱血沸騰,如同大考剛剛結束,會用大量時間互相切磋。這時,店主需要向沒能逃脫的客人解釋其中的線索和邏輯。客人在贊嘆或困惑后,十分樂意給店主在相關的網站上留言、點評、簽到,尤其是店家說有“神秘禮物”相贈的時候。
通過這種方式,開張僅一個月,他們在網上獲得的點評數量就已遠高于同行——這是他們的勝利,更是互聯網生存模式的勝利。
逛街≠消費
類似的故事,也發生在7樓702C“優勢”正裝店老板白桉滔,以及16樓“2nd Place”酒吧老板林同勇的身上。相比密室逃生,服裝店和酒吧能更鮮明地看出臨街店面和樓里店面的不同生意邏輯。
互聯網的沖擊對傳統服裝業尤為顯著。臨街的店面在租金高昂的當下壓力顯著。事實上,五道口臨街的服裝店正日益減少,而華清嘉園的一棟樓里,靠互聯網營銷模式,卻能相安無事地存活六家規模不一的正裝店。
“樓下的達芙妮,不大的店面,不到兩百平米,去年租金130萬。”白桉滔告訴我,他的“優勢”正裝店,加上水電等各種成本,50平米的店面月花費才一萬元左右。
藏在樓里的生意看似人流量低,但卻有著臨街店鋪無法比擬的高成交率。“到這棟樓里的客人,如果要買正裝的話都是提前在網上有一個比較,到這兒看到實物之后,再有一個判斷,基本上就會成交,不像臨街好多森馬之類的店,大家就只逛過去了。”白桉滔分析道。
1990年出生的白桉滔看上去少年老成。大學畢業后,他加入了一個好友的家族企業,從事正裝定制業務。此后,他與好友看中了近兩年興起的學生正裝,并開始借助家族力量做定位于學生正裝的新品牌。
白桉滔并不是這棟樓里最資深的正裝店店主。最早看中這里的是位于六層的杰士邁和九層的學子正裝,他們早在2008年就已經入駐。白桉滔在一年多以前將優勢正裝的分店開到這棟樓里之后,原本躲在華清嘉園小區里的中意斯正裝和其他幾家也相繼搬了進來。
“我們覺得大家聚在一塊比較好。”白桉滔說,“現在好多學生買正裝都知道到華清商務會館這棟樓里面,他不知道具體有哪幾家,但是知道這里有賣的,這樣效果就很好。”
群聚效應帶來客流自然也帶來競爭,但白桉滔深知若要把藏在樓里的生意做起來,趨利避害和樹立口碑至關重要。
通過互聯網營銷、與學校社團合作,以及各類團購促銷的方式,白桉滔和他的朋友已經開了兩家店面,并計劃拓展淘寶業務,同時將店面直接開進學校。
用“互聯網+學校社團合作”模式招攬生意的,還有“2nd Place”酒吧的日本籍老板林同勇。
今年30歲的林同勇來北京5年。他在日本做過紀念品銷售員,來京留學后,跟一個在京的日本前輩開過一間臨街的酒吧。由于兩人的外國人身份,前來消費的顧客也以外國人為主,而有限的客流和高昂的房租讓兩人決定放棄。
此后,林同勇獨自租下了華清嘉園這間不到100平的小地方。“大學每個學期都有一個日本人的新生會,那時候我們就主動做贊助,加上經常會有活動,這樣就可以交很多朋友,沒必要花廣告費了。”林同勇操著并不熟練的普通話,向我解釋他的運作模式,“五道口人流量很大,每個學期有活動。”
互聯網時代成就著越來越多的類似小店。他們創業不久,但另類生存法正變得日益主流化。誕生于互聯網時代的年輕人,在新舊交替的當下,對趨勢的適應力顯然比傳統商家更強。無論賣眼鏡、賣正裝,還是做游戲或酒吧,年輕的老板們比樓下臨街店面少付出幾倍甚至近十倍的房租,卻能吸引來有明確消費需求的客戶,傳統商業邏輯正在被顛覆。
● 摘自財商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