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23日,中國國家通訊社新華社刊發特稿《“人民群眾是我們力量的源泉”——記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并在23日至25日刊發另6位中央政治局常委的特稿,詳盡介紹7位領導人的從政軌跡與家庭情況。
更引人注意的是,相較建國以來對幾代最高領導人的集中報道,此次特稿著力凸顯“人”的意味,強調“人民是力量源泉”之余,還披露了大量工作與家庭的細節。領導人個人生活的去神秘化,在官方媒體的報道中,尚屬罕見。沿革之間,領導人與民眾的關系,呈現出“到群眾中去”向“在群眾中間”的轉變。
1966年7月25日,《人民日報》刊載新華社記者撰寫的稿件《毛主席暢游長江》。在當時對毛澤東的眾多報道中,該報道記述翔實、篇幅適當,頗具代表性。開篇這樣描寫:這一天,武漢晴空萬里,長江兩岸萬眾歡騰……毛主席再次暢游長江的喜訊,很快傳遍了武漢。武漢全城男女老少,歡欣鼓舞,奔走相告:“我們敬愛的領袖毛主席這樣健康,這是全中國人民最大的幸福!是全世界革命人民的最大幸福!”
在這樣的報道中,領導人與群眾的關系固然融洽,但難免“高高在上”,甚而有神化之嫌。反觀習近平的特稿,開頭如是寫道:“(習近平考察的)第一站選擇了深圳。此行一路,他輕車簡從,與群眾直接接觸、親切交流。”此外,文中多處將習近平自身、家庭與人民勾連在一起。“習近平始終把人民的夢想作為自己的夢想”、“像愛自己的父母那樣愛老百姓”之類的表述不絕。
建國以來,領導人的家庭及個人經歷每每諱莫如深,在報道中的相對位置也高于人民。但在此次刊發的7篇特稿中,不僅提及家庭狀況,也重置了領導與人民的相對關系。領導人告別了“神化”的形象、也擺脫了“視察——受群眾歡迎”、“詢問——群眾被感動”的固定模式。如果說過往對領導人的報道總呈現高大完美的形象,此次特稿則偏重領導人亦有普通人的一面。在相對位置上,領導人從“到群眾中去”變為“在群眾中間。”特稿意在突出:領導人也過著常人的生活,與普通群眾有同樣的情感與經歷。
立德、立功、立言,此謂“三不朽”。由于領導人報道基本從正面切入,對三者的記述較為常見。但仔細辨析建國以來的領導人報道,能梳理出從“立功、立言”到“立德、立家”的轉變。
仍以前述《毛主席暢游長江》為例,游泳一事因發生在領導人身上,引申出記者不少頗具情感色彩的描述。諸如“我們偉大的領袖毛主席”、“萬眾歡騰”、“光輝豪邁”、“不管風吹浪打,勝似閑庭信步”之類的描述屢次出現。文章結尾寫道:“毛主席再一次踏破長江水、暢游天塹近30華里的壯舉,激蕩著每一個人的心。‘毛主席萬歲'的歡呼聲,在長江兩岸一直持續了4個多小時。”由此,記者展望道,在這動人情景的鼓舞下,7億中國人民將“放開眼界看未來,乘風破浪向前進”。
1992年,《深圳特區報》記者陳錫添跟隨“小平南巡”,寫下著名通訊《東方風來滿眼春——鄧小平同志在深圳紀實》。報道以“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來達到立功、立言的目的。開篇寫“南國春早。一月的鵬城,花木蔥蘢,春意蕩漾。跨進新年,深圳正以勃勃英姿,在改革開放的道路上闊步前進。”作者繼而引入新聞事件,“就在這個時候,我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各族人民敬愛的鄧小平同志到深圳來了!”經過一系列事實的鋪陳,稿件如此收尾:“東方風來滿眼春”。小平同志來到深圳,使深圳進一步涌起改革開放的春潮……敬愛的小平同志,我們衷心祝愿您健康長壽!深圳人民一定沿著您倡導的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奮勇前進!
不難發現,“紀實”的本意背后,充斥著大量立功、立言的筆法。考察媒體對第三代、第四代領導人的報道,同樣存在著這一特點。
2003年3月6日,《南方周末》的《共和國總理朱镕基》專刊開篇引述三段場景:12年前朱镕基踏進中南海時人們“并未廣泛地預見到,他即將給中國帶來什么樣的影響”;5年前,“當2890名全國人大代表用潮水般的掌聲和罕見的高票,將他推上共和國第五任總理之位時”,“這個人以他斬釘截鐵的誓言與萬丈雄心,感染了這個國家的每一個人。”一天前,“這位老人剛剛向又一批全國人大代表們交上了一份5年來的答卷,將功過留給眾人評說。”
2009年1月5日,《南方人物周刊》溫家寶報道的導語由1998年溫家寶指揮長江大堤搶險的場景回溯展開。搶險成功后,記者引述了一位目擊者的言論:“他來了,站在那里。我在那一刻深深記住了他的樣子。他身材瘦小,眉目清秀。我沒有想過這樣的身體里蘊含著驚人的力量。”
由事功帶出人物,再援引有代表性的言論,是這兩組報道的主要邏輯。但此次7位常委的特稿一改過往的旨趣,開始著重刻畫領導人的德行與家庭。幾乎每位常委的稿件都提到年輕時的艱苦生活。通過各種生活情境的還原,文章試圖呈現領導人如何腳踏實地地從基層崗位拾級而上,成為國家領導人。還原中還特意強調艱苦生活對領導人品行的磨礪。通過大量細節,特稿展示出領導人普遍具備平和、親民、自我約束的特質。另一方面,對家庭情況的記錄也基本貫穿整組報道。
從立功、立言到立德、立家,本質并非評判領導人的標準產生了偏差,而是稿件希望呈現的角度有所變化。報道領導人明確的從政軌跡與家庭情況,并通過大量細節為品格佐證,實際可能暗含著一層含義:本屆領導人的政治生命及家庭狀況是透明、可公開的,品行是可靠的,并無可堪指摘之處。
由于中國現有的新聞生產體制,涉及國家最高領導人的報道,常常不僅是單個媒體的行為。但過往的領導人報道,或是對新聞事件的隨行采訪,繼而撰寫紀實;或是根據領導人參與的事件,進行新聞報道。
此次常委特稿的政治意味尚待辨析,但從英文版先行、互聯網試水,再到傳統媒體跟進,整體過程不乏策劃痕跡。更重要的是,從刊發的報道內容看,無論文字、圖片,都包含大量新鮮的細節,其中不少暗合社會公眾關切最深、質疑最烈的問題。黨報黨刊大都使用“披露”一詞來闡釋新華社此次主動發布特稿之舉,足見背后蘊藏深意。
在既有的社會生態和媒體環境中,領導人報道不僅需要摒棄內容上的“高大全”,嘗試接回地氣、回到民眾中間。在報道方式上,同樣需要變被動為主動。與其在以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為主要平臺的新媒體上遭遇苛責,毋寧主動公開信息,曉人以事實,證人以無畏。這種由事后追溯向主動披露的轉變,也為今后的領導人報道,提供了可循的成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