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網上看到一份“十大短命方式測試:你犯了幾條,還能活多久”的測試題,我心血來潮,下載打印,發到辦公室各位同事手里。一番對照打勾,留下一個個勾痕后,大家依舊談笑風生,都認為不過是網絡寫手的伎倆,聊了一會兒,各自分散到辦公桌前。
“怎么又來了?”接下來的幾天里,在食堂,我屢次碰到小張端個餐具盛粥。老是貪睡早晨那么幾分鐘的他,也起了“大早”,奔赴而來,加入吃早餐團隊。應該是“十大短命方式”中,那條“不吃早餐”讓他有了觸動。
“好久沒有回家了,這個周末一定回家。”才是周三,單身的小王就嚷開,這個周末要回家與父母團聚。小王被父母催著結婚,一向躲著母親的嘮叨還來不及,怎么就有了回家的強烈愿望?見小王一副認真的模樣,我想,一定是“十大短命方式”中,那條“與家人缺少交流”,讓他心虛。
就在那天接近下午下班時刻,大剛突然拍了我的肩膀提出:“老弟,等下去爬鳳冠山,我和你們一起去。”我對大剛的反常舉動并不過分驚訝。在辦公室,大剛自詡“蝸居族”,還吹噓說練就了一身“龜息大法”,似乎九頭牛也沒辦法拉他出門運動。現在,大剛主動加入爬山隊伍,一定是“十大短命方式”中,那條“常坐不動”讓他放棄了修行。
短命誰人不懼。一次不起眼的小測試,暴露了大家心底的秘密,更想不到竟發揮了不錯的防病功效。
幾個月的一天早上,大家聚在辦公室里,小張喜滋滋地向大家宣布:“我終于甩掉‘奧美拉唑’了。”原來,由于這段時間來,小張堅持每天到食堂喝米粥,吃包子,“跟隨”他好幾年的胃病,終被制服。小張打趣道,以后聚會喝酒,他不會再玩躲貓貓。
小張才說完,小王就搶著說:“其實,父母的嘮叨也不是很可怕。”小王告訴大家,最近幾次,他試著多傾聽父母的話,不但聽出了很多道理來,知道父母的愿望其實很小,就是希望兒女們過得好,而且還醫好了焦慮癥。“我現在放松多了,而且我才發現和家人多交流也是一種享受。”小王面帶感激地說。
“我只是爬爬山,跑跑球場而已,真奇怪,我的頸椎痛竟奇跡般消失了。”氣氛平靜了一會兒,大剛傾談了他的運動收獲。之前在辦公室電腦前,大剛坐得最穩,也最經常拍頸椎,喊頭腦暈眩。大剛笑著說,他徹底放棄“龜息大法”,改練“蛇行大法”。
“看來,我得再對照十大短命方式,看還有哪些需要改變。”說著,說著,小張就把話題引到之前那個玩笑上來,并拿出一份打印好的測試材料。這么舊話重提,大家明顯認真了。
“危險方式一:極度缺乏鍛煉。在932名被調查者中,只有96人每周都固定時間鍛煉,68%的人選擇了‘幾乎不鍛煉’。這極易造成疲勞、昏眩等現象,引發肥胖和心腦血管疾病。”
“危險方式二:有病不求醫。調查顯示,將近一半的人在有病時自己買藥解決,有1/3的人則根本不理會任何表面的‘小毛病’。許多上班族的疾病被拖延,錯過最佳治療時間,結果小病拖成大病。”
“危險方式三:飲食無規律。有超過1/3的人不能保證按時進食三餐,確保三餐定時定量的人不足半數。”
……
大家互相捧讀著“短命方式”,眼神莊重,儼如信徒面臨《圣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