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記錄和傳播知識的工具,漢字一直與中華文明息息相關,緊密相連,大部分漢字都已有數千年的歷史。談起漢字的起源和由來,歷代學者說法不一,古書中流傳最廣泛的說法是“倉頡作書”。但從文字的產生及發展過程來看,漢字不可能是一人、一時、一地所造,絕大多數漢字是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由各地勞動人民共同創造并由專家學者經過整理、定型而通用的,是集體智慧的結晶。隨著時代的發展,新鮮事物不斷出現,需要新的漢字來表現。于是,人們便根據實際需要,造出一些新的字,使漢字大家族又增添了新成員。漢字中就有少數的漢字,是在特定的情況下,由歷代名人根據實際需要創造出來的。
武則天造“”字。說起名人造字,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女皇武則天造的“”字。武則天稱帝后,造“”(zhSo)作為她的名字,意思是她猶如日月當空,光輝無比。武則天還把它用在一首詩里,詩曰:“日月當空,則天長安笑。一朝作皇帝,世間我最傲。”
根據歷史記載,武則天一共造了19個字,依次是:照、臣、君、月、年、日、星、載、圣、人、初、授、證、天、地、正、國等。比如“人”字,武則天改為“一”下面加個“生” 字,人就是“一生”;“照”字,武則天認為不夠大氣,便改為“”字。“國”字改的最復雜,先改為“口”中“武” 字,以彰顯自己的獨尊地位。有人說“武在口中猶如‘囚武’,不好”,于是又改為“口”中“八方”。武則天造字基本上是“意”的簡單相加,都是把原有的字形加以改變,全是以繁代簡,根本不符合文字的發展規律,又沒有任何意義,因而也沒有什么生命力可言,隨著人死權消,這些字很快就被人們遺忘了。只是這個“”字,因她名字所用,才得以流傳下來。以后武則天造“”字這件事又被編入中學歷史教材,因而得以廣為人知。
隋文帝楊堅造“隋”字。隋文帝楊堅本是北周的“隨國公”,以后他建國后,便想以“隨”字作為國號,但又覺得“隨”字帶“辶”旁,有不穩定之意,不太吉祥。于是就去掉“辶”旁,新造了這個“隋”字作為國號。
陸羽造“茶”字。在我國歷史文獻中,唐朝以前代表“茶”的字有“荼”、“賈”、“茗”等字。陸羽著《茶經》時,認為有統一的必要,便把“荼”字減去一橫,造了一個“茶”字,用來專指茶。陸羽所造的這個“茶”字,含有“人在草木間”之意。看到茶字容易讓人聯想到山林丘壑、流云飛泉,眼前便飄來氤氳的茶香。這個“茶”字很快便得到了人們的認同。
南漢皇帝劉造“”字。五代十國時南漢開國皇帝劉,又名劉陟,以后他取《周易》“飛龍在天”之意,造了“”字,并改名劉。“”(yAn) ,現在簡體字為“龍”下加一“天”字。
魯迅造“猹”字。魯迅在小說《故鄉》中,寫閏土講述一種小動物吃西瓜的故事,這個動物當地口音讀作“chW”,但漢字里沒有這個字,于是魯迅就造了個“猹”(chW)字來指這種小動物。后來他在給舒新城的信中對這個字進行了解釋:“‘猹’字是我據鄉下人所說的聲音,生造出來的……現在想起來,也許是獾(huQn)罷。”“猹”字現已收入《現代漢語詞典》《辭海》等辭書。此外,魯迅還造過兩個字,1925年,他創造“妗”字,相當于“她”,讀作“rRn”。1927年,他又造了一個“蜒”字。
劉半農造“她”“它”字。我國古漢語中沒有“她”字,第三人稱代詞多用“伊”或“他”字,但其中并沒有男女性別區分。在五四運動之前,“他”字兼稱男性、女性以及一切事物;在此前后一段時間,“伊”字則被用來專指女性第三人稱。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劉半農認為,隨著白話文的興起和翻譯介紹外國文學的驟增,第三人稱代詞使用頻繁,僅一個不分性別的“他”是不夠用的,他就造了個“她”字,并提出用“她”作為女性第三人稱代詞。1918年,劉半農在《新青年》第五卷第二號首次發表了《“她”字的研究》一文,在此文中他使用“她”字專作女性第三人稱代詞。為推廣使用“她”字,1920年8月,劉半農發表了《“她”的問題》一文,提出自己的見解,還寫了一首膾炙人口的詩歌《教我如何不想她》,后來由趙元任譜曲,成為現代著名歌曲。漸漸地,“她”字便作為女性第三人稱代詞出現在文章書籍中,并最終為人們認可并廣泛使用;就連劉半農只在文章中提及而未來得及深入解說的“它”字,現在也成為人稱之外的其他物名的確定代詞而廣泛運用。
夏衍造“搞”、“垮”字。“搞”和“垮”這兩個字是現代作家夏衍造的字,1939年夏衍在桂林主編《救亡日報》時,深感一些口語無字可用,于是自造了“搞”、“垮”兩個口語字,并根據實際需要開始在版面上試用,以后逐漸被大家接受,新中國成立后流行全國,這兩個字成了常用字,并正式編入到字典中。
齊白石造“烤”字。很少有人知道,原先漢語里并沒有“燒烤”的“烤”這個字,這個字是國畫大師齊白石造的字。20世紀30年代初,北京宣武門有一家聞名遐邇的“清真烤肉苑”,這店的招牌為國畫大師齊白石所題。掌柜請白石老人題寫時,齊白石不知寫哪個“烤”為好,查了幾部字典,都覺得沒有確切的字。后來他想,烤肉要用火,那就用火字旁,加上“考”字,取其音,不就成了嗎?于是就提筆寫了“清真烤肉苑”五個字,他還感覺自己造字不太妥當,就在這五個字和署名之間夾注了一行小字加以說明:“諸書無‘烤’字,應人所請,自我作古。”因“烤”字造得比較形象,以后就被廣泛使用,各種字典都收錄了這個字。
鄧小平簡化“鄧”字。1955年,以吳玉章為主任的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將《漢字簡化方案(草案)》呈送中央審批,絕大部分政治局委員都畫圈表示同意,而鄧小平同志沒有表態。他對文字改革委員會主任吳玉章說:“吳老啊,你把漢字這么一簡化,我都不認識了!”吳老說:“小平同志,你別說都不認識了,你對哪個字的簡化有意見,可以具體地提嘛。”當時的《草案》把“登”這個部件類推簡化成“丁”,如“”簡化成“燈”。鄧小平就說:“別的不說,就說我這個‘’字吧——左邊一個‘丁’,右邊一個‘耳朵’,不好看。第二筆往左邊拐,第三筆還得回到右邊寫,也別扭。”吳老問:“那你看這個‘’怎么簡化好呢?”小平說:“‘鄧’字如果要簡化,還不如寫成左邊一個‘又’,右邊一個‘耳朵’呢。草書的‘鄧’就是左邊寫一個‘又’,‘又’的第二筆下邊拐幾個小彎嘛。”吳玉章隨后把這件事向周恩來匯報,得到了周恩來的認可。第二年初,在國務院公布的《漢字簡化方案》里,繁體字“鄧”就簡化成“鄧”。
以上幾則名人造字的故事,都是有著確鑿的歷史記載的。在民間,還流傳著王安石造“鄧”字和秦始皇造“秦”字的故事。
王安石造“”字的傳說。傳說北宋政治家王安石年輕時赴京趕考,路經馬家鎮馬員外家,見門上掛一盞走馬燈,門楹上貼著一副上聯:“走馬燈,燈走馬,燈熄馬停步。”王安石一時無法對出下聯,便匆匆離去。到了京城趕考面試時,主考官現場出對:“飛虎旗,旗飛虎,旗卷虎藏身。”王安石心中一亮,即以馬員外家門前的上聯來對,主考官贊嘆不已。
返鄉路上,王安石又用主考官出的對聯對上了馬員外家門楹上的上聯。馬員外立即喚出女兒與王安石相見,原來對聯是馬員外為擇婿而出,聲稱誰能對出下聯就招誰為婿。于是,王安石與馬家小姐喜結連理。正在拜天地之時,有差人來報:王安石金榜題名,高中進士!一日之內雙喜臨門,王安石心花怒放,喜不自勝,便在大紅紙上連寫兩個“喜”字合成“”字,貼在門上以示慶賀,表示喜上加喜、雙喜臨門之意。這吉祥如意、通俗意明的“”字一出,便很快在民間流傳開來。每逢喜慶之日,人們都會貼個大紅“”字,以示喜氣洋洋、吉祥如意。
秦始皇造“秦”字的傳說。傳說秦朝的“秦”字是秦始皇造出來的。“秦”這個字,在遠古時寫作“”,到了戰國之前還是這么寫的。傳說秦始皇消滅齊、楚、燕、韓、趙、衛六國,統一了中國,他非常高興,自以為沒有誰比自己功勞更大的了,他沿用原先秦國的名稱建立了秦朝,自稱始皇帝,幻想自己建立的秦帝國會千秋萬代一直傳續下去。可是他看到國號“”字,越琢磨越感到不對勁兒——“”字上面有兩個“王”,下面是一個“木”,一把木凳上居然坐著兩個王,這不暗示著有人要和自己平分江山嗎?“”這個字太不吉利了。可如果改換國號不叫“”也不太合適,畢竟改換國號不是件小事,況且“”也是沿用原先國家的名稱,那么,最好的辦法就是造出一個同音字來替代“”字了。于是,秦始皇就問史官:“從盤古開天辟地以來,誰的功績最大?”史官聽了,小心翼翼地回答:“開天辟地以來,誰的功勞大小《春秋》上都有記載。”秦始皇說:“寡人乃千古一帝,占他一半〈春秋〉不為過!就用一半‘春秋’改寫國號吧!”說完,提筆唰唰幾下寫出了一個“秦”字,讓人遞給大臣們傳看,得意地說:“寡人各取‘春’‘秋’二字的一半,合二為一成為‘秦’字,用以取代那個‘’字,眾愛卿以為如何?”大臣們見狀,一齊跪下口呼萬歲,從此,一個新字“秦”代替了原來的“”。
秦始皇造出了“秦”,自認為自己的功績超越了三皇五帝,可以占據半部《春秋》,自己建立的秦朝也可延續千萬代,可是歷史是無情的,秦二世元年(前209年),爆發了陳勝、吳廣起義。以后以劉邦為首的農民軍,在前206年攻占咸陽,秦朝滅亡。秦朝從秦始皇到秦二世只傳了兩代,僅延續了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