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命定的目標和道路,不是受苦,也不是享樂,而是行動,在每個明天都要比今天更前進一步。
——朗費羅
當蜘蛛網無情地查封了你的爐臺,灰燼的余煙嘆息著末日的悲哀,你是否痛恨如今;當陰冷的寒風扇動著微弱的翅羽,慘淡的夕陽徘徊在高原的脊梁,你是否相信明天。學會放下,不論今天發生了什么,是痛苦悲傷抑或是歡聲笑語,總有無數個明天等著我們去探尋。
烏臺詩案,宦海浮沉,消沉抑郁的東坡居士來到了赤壁之上,望著滔滔江水自問自答,終于悟出了“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于是,蘇子頓悟了,他放下了今天的顯耀權勢,擺脫官場,而追逐了明日的悠閑自在,他將自己喻為野鶴徜徉山水,寄情自然。不論今天發生了什么,對于他來講不過是回眸自己一生中的一點小小的漣漪,對于已經放下今天的他來講是微不足道的。
反之,如若執著于今天所發生的而放棄了明天,這終究會是一個悲劇。
西楚霸王項羽,在面對困境垓下受困,四面楚歌之時,就是因為放不下今天的失敗,而選擇了自刎。如果他可以放下今天,放下一次的失敗,那么也許美人不會自刎,烏江也不會只流淌著一曲悲歌。那么他一個頂天立地的大英雄或許可以在明日創造出一番驚天偉業。如同汪國真所說的“太深的流連是一種羈絆,絆住的不只有雙腳,還有未來”。如果他可以選擇放下今天所發生的一切,那么歷史或許就會被改寫。放不下,終究沒能使他走得更遠。
放下今天“忠而被謗”的苦難,屈原用不屈譜寫了明天的“哀怨托離騷,孤忠報楚國”。
放下今天宮刑之痛,司馬遷吟唱出明天的“憂愁發憤,著成信史照生寰”。
他們沒有執著于今日的失敗,而是用熱情與才智創造了明日的輝煌。不論今天發生了什么,它都即將流逝,把握住眼前該做的,及早為明天做準備才是明智之舉。
富有戰斗力的人生需要永無止境的追求,不要因今日的磨難而磨去了明日銳意進取的棱角。走過去,即便風雨再多,也要因憧憬明天而笑對今天所發生的一切。
[高分理由]
本文之美,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結構清晰分明。開篇以兩句優美的情境再現并引發讀者思考之后,簡明扼要地亮出文章觀點,中間以歷史人物的事例來論證,結尾用警策有力的語句收束全文,文章條理清晰,結構嚴謹,一氣呵成。
二是論證強烈有力。東坡居士的例子是從正面論證,西楚霸王的例子是從反面論證,事例敘寫中融有分析議論,緊接著簡要列舉屈原、司馬遷事例,論證時正反結合,舉例時有詳有略,有力地強化了文章的論證力度,
三是知識積累豐厚。文章語言靈動犀利,尤其是那渾然天成的引用更是精彩。題記直接引用朗費羅的警句,為文章開宗明旨;而在論證部分,每個例子中都有引用,信手拈來又恰到好處,這體現出的自然是作者的文學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