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曲究竟是什么?六百年的昆曲史又經歷了怎樣的百轉千回?是什么賦予它穿越時空的力量?昆曲又沉淀著我們怎樣的民族審美文化?
每個民族都有一種高雅精致的表演藝術,深刻地表現出那個民族的精神與心聲,希臘人有悲劇,意大利人有歌劇,俄國人有芭蕾,英國人有莎劇。他們對自己民族的“雅樂”都極端引以為傲。我們中國人的“雅樂”是什么?是昆曲。誕生于明朝嘉靖年間的昆曲至今已有六百年多歷史,被譽為世界戲劇的三大源頭之一,昆曲被稱為“中國戲曲之母”。它是如何形成的?為什么說,中國人的音樂韻律、舞蹈精髓、文學詩性和心靈境界,盡在昆曲之中?走進古老昆曲的世界,讓我們細細體味祖先的生活意境。
幾百年前,誕生在江南的昆曲和園林一樣,都是當時中國人精心營造的藝術生活典范。昆曲的產生與流行得益于明朝中后期的經濟繁榮,在清朝的康乾盛世達到巔峰。因此它也被稱為“盛世元音”。在那之后,昆曲的命運與我們國家和民族的命運緊緊相連。曾經的“盛世元音”在近代逐漸衰落,一度從舞臺上絕跡。時間進入二十一世紀,當我們拭去歲月的煙塵,昆曲的光芒是那么奪目、耀眼。2001年,昆曲成為全世界第一批“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全本《長生殿》、青春版《牡丹亭》和《1699桃花扇》的上演,都成為轟動一時的文化事件。本刊試圖從昆曲的前世今生里,探尋民族藝術形成、發展、生存的土壤,在昆曲的大美至美中,重拾中華民族傳統美學,重樹中華民族傳統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