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晚明文化
晚明是一個很特殊的時代,在中國文化變遷上是個大轉折的時代,也是了解全球經濟文化重心轉移到歐洲的關鍵時刻。
十九世紀的時候,中國落后了,西方強盛了。中國文化跟西方文化在十九世紀后半葉接觸的時候,突然,中國傳統文化處于劣勢,變成一個弱勢文化,而西方強勢文化處處都比中國文化傳統優越。這怎么發生的?我們若是把時間往前推,推到十六世紀,也就是從晚明時期,當歐洲文化與中國文化初次有了相當規模的直接接觸,我們看到的是,中國文化的強盛與西方對中國文化的推崇,情況一直延續到十八世紀,才發生逆轉。我們必須對晚明的歷史情況有所了解,對其后全世界發生的歷史變化有所認知,才能理解中國近代史,否則只是瞎子摸象,不能認識全局。
明朝中葉以后,中國東南半壁的社會經濟發展和商品經濟是怎么樣的狀況?為什么如此繁華?繁華的現象與全球的發展有什么關系?今天的俗語還講:“上有天堂,下有蘇杭”,就說的是明代中期以后的蘇州跟杭州,廣義而言,就包括了整個江南。
從全球的格局來講,十六世紀是一個早期全球化的時期,出現了近代全球化過程的雛形。今天人們到江南古鎮去觀光,覺得詩情畫意,古意盎然,其實晚明時期這些市鎮的興起與發展,是成片的,形成繁榮的城鎮網絡,也帶動了文化生活的多姿多彩。
十六世紀之后,整個中國的經濟快速發展,商品經濟的發展帶動了通俗文化,促進了文娛活動與小說戲曲的昌盛。明代中期之后,雖然以北京為全國“政治中心”,但是經濟發達的江南卻以南京、蘇州、杭州為核心,帶動周邊的都市與城鎮,發展成充滿文化創意的“文化中心帶”。江南地區商品經濟的發達,直接打開了東西方的商品與文化交流,這個現象就發生在晚明,在嘉靖、隆慶、萬歷期間,發生很大的變動。商業發達的地區,生活方式也轉趨消費跟物質享受,影響文化、藝術、娛樂的蓬勃,要求多元多樣的創新。
文化藝術的發展,有其相對獨立的場域,雖然受到政局動蕩及經濟變動的影響,但審美追求所開拓的精神境界依然可以傳承,藝術創造的成果可以歷劫而重生。一旦在文化藝術上有所開創,并能蔚為風氣,形成典范,則可傳諸后世,形成傳統,晚明文化的重大意義在此。當時所創作的文學、戲曲,以及各種各樣藝術品在審美情趣上的成就,并不因明清易代的天翻地覆而消逝。
◎昆曲盛世
昆曲的興盛即在晚明這個時期,而其繁盛的生命力可以跨越改朝換代的戕害與創傷,一直延續到乾嘉時期。
我想大家可能看過《板橋雜記》這本書,余懷寫的,性質與張岱懺情的《自為墓志銘》十分相近,主要寫的是秦淮風月,給人一個感覺,是落拓文人的艷情文字,在國破家亡之際居然還懷想歌姬名妓的青樓風光。其實,余懷在晚年寫《板橋雜記》,真正揮之不去的記憶,是秦淮風月任情恣性的氛圍,是晚明社會所提供的自由開放環境。余懷這個人也不是大家以為的情場浪子,而是有守有節的文化精英,是個君子固窮的明遺民,甚至參加過反清復明運動。余懷著作資料的大量散失,只有《板橋雜記》流通最廣,使人誤以為秦淮風月就是他唯一的生活行徑。
近幾年因為學者的努力,有兩部搜集余懷著作的詩文集出版,一部是《余懷全集》,一部是《甲申集外十一種》,讓我們了解明末清初的一些文人,有其志向,有其政治操守,甚至投身危險的復國運動,但最關心的還是文化傳統與藝術追求,是他們經歷的浮華世界,是繁華所造就的審美境界。在清朝高壓統治下,他們暗地里從事反清復明的運動,同時卻可以公開懷念逝去的美好歲月、賞心悅目的詩酒風流,以及千折百回、婉轉動聽的昆曲。我時常想,晚明昆曲的藝術追求,到了清代施行高壓統治與文化鉗制之時,仍然蓬勃發展,不是因為康雍乾三朝盛世的提倡,而是與這種緬懷故國的優越文化成就有關的。
昆曲是中國在舞臺表演這個領域,藝術發展到巔峰的一種藝術形式,而這個藝術形式最輝煌的時期,就是從晚明到乾隆。或許有人問,已經到了清朝中葉了,昆曲還有其發展的生機,不是可以反駁康雍乾三代鉗制文化的說法嗎?若說清朝盛世壓制文化藝術的創新,昆曲怎么還能繼續輝煌?其實,這也容易回答,因為文化藝術場域與政治不同,文化創意與藝術思維的時段很長,對一代人而言可以延續幾十年,而且可以逆著外界環境的壓力持續好幾代,不像政治那樣,說停就停。
昆曲興起的社會背景,就是嘉靖萬歷年間社會富裕的環境。江南的文人雅士因富裕而有了閑情逸致,開始專注物欲享受的提升,追求審美品位的精致化。他們對戲曲發生興趣,甚至投身戲曲創作,填詞度曲,浸潤在昆曲的柔靡藝術境界之中,通過伶工與演員的實踐,結合了群體藝術心靈的追求與內化,才得以創造一個新的藝術境界,從感官享受轉到精神提升的認知體會,為文化與藝術開創了一片新天地。
明朝初年,經歷了戰爭兵燹與社會重建,政治控制與社會秩序抓得很緊,從官員到老百姓都老老實實的。洪武三十年《御制大明律》卷二十六,有“禁搬做雜劇”一條。
政府的禁令之中,很清楚地講到“搬做雜劇、戲文”。這里說的雜劇,就是宋元以來的北雜劇傳統,在明初依然興盛,戲文則是從南方發展出來的戲曲形式,也稱為南戲或傳奇。北方雜劇,一般就是四折,一個主角唱到底,其他是配角;戲文則像連續劇,可以發展成幾十折,由生凈旦末丑穿插演出。不準戲曲演員裝扮歷代帝王后妃、忠臣烈士、先圣先賢,主要是為了尊崇統治階級的高高在上的形象,避免舞臺演出褻瀆了道德表率。其他的戲劇演出,只要是勸人行善,引導民眾崇尚道德,遵循社會秩序,就不會禁止。
認識到戲劇演出對百姓的影響,主張藉著演出忠臣孝子故事,激發平民百姓的良知。這種對戲曲可以教化百姓的態度,也反映了當時戲曲流布很廣,成為老百姓普遍的娛樂方式。
從戲曲的發展來說,明朝是個重要的時期,南戲勃興,逐漸取代了北雜劇,南戲的四大聲腔也得到長足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