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謠里唱,“三月三,薺菜煮雞蛋”。古詩有云,“春在溪頭薺菜花”。農歷三月三,便是古代的上巳節。隨著時間流逝,這個美好的節日連同它純真的內涵一并湮沒于歷史的長河。還是讓我們回溯長河之源吧,去聽聽先民的涵詠吟唱,再次品味這個節日的萬種風情。
◎春浴采花:萬眾祈福
上巳春浴的習俗,發源于周代水濱祓禊,后由朝廷主持,并專派女巫掌管此事,成為官定假日。《周禮》鄭玄注:“歲時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類”。《晉書·禮志》也記載有“除兇祥,去宿垢” 。《論語》中借曾點之口描述了一種情境:“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浴乎沂”就是春浴的情形。
這天,人們還外出游賞春光,采摘薺菜。并把薺菜花鋪在灶上以及坐、睡之處,認為可除螞蟻等蟲害;把薺菜花、桐花藏在毛衣、羽衣內,衣服可以不蛀;婦女把薺菜花戴在頭上,可以不犯頭痛病,晚上睡得特別香甜。因此,每到三月三前后,便有游人到野外踏青采花,辛棄疾有詩描寫道:“城中桃李愁風雨,春在溪頭野薺花”。城中桃李在風雨中落英紛紛,春郊野外的薺菜花卻開得恣肆無憂,別具野趣。
◎曲水流觴:名士雅集
修禊,源于周代的一種古老習俗,上巳日這天,人們相約到水邊沐浴、洗濯,借以除災去邪,古俗稱之為“祓禊”,也稱為修禊。歷史上最為有名的當數蘭亭修禊。
“暮春之初,會于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永和九年,王羲之和當時東晉名士謝安等41人,相聚在浙江紹興一個山清水秀的地方——蘭亭,一起做修禊的事,文人雅集,曲水流觴,不免詩文唱和。王羲之宴酣之余,筆走靈蛇,兔起鶻落,一揮而就,篇中十七個“之”字,極盡變化之能事,洋洋灑灑,無一雷同。就是這樣一次不經意的“一觴一詠”,誕生了一篇在中國藝術、文學和哲學史上產生深遠意義的名篇——《蘭亭集序》,被后人譽為“國之瑰寶”“天下第一行書”,是后世無數書法愛好者拓碑臨摹的必備范本。難怪方文山在歌詞《蘭亭序》里不無感慨地寫道,“千年碑易拓,卻難拓你的美……”
◎應景抒情:詩人放歌
有了書圣王羲之的風雅前例,三月三這個官民游樂的好日子,更成了騷人墨客賦詩的好機會。吳自牧《夢梁錄》卷二云:“唐朝賜宴曲江,傾都禊飲踏青。”描寫三月三盛況的詩篇更是數不勝數。
晉朝張華有詩《太康六年三月三日后園會》:“暮春元日,陽氣清明。祁祁甘雨,膏澤流盈。習習祥風,啟滯異生。禽鳥翔逸,卉木滋榮。”一派風清雨潤、草木滋榮的盛景,讓人讀后心暢。梁朝沈約《三月三日率爾成章》寫道:“麗日屬元巳,年芳具在斯,開花已匝樹,流嚶覆滿枝。”畫面清新簡潔,繁花鳴鳥呼之欲出。
唐朝大詩人王維多次在三月三侍宴應制賦詩,如“奉迎從上苑,祓禊向中流”“賦掩陳王作,杯如洛水流”“酒筵嫌落絮,舞袖怯春風”“清歌邀落日,妙舞向春風”,每年一首,絕不重樣,或敘當時場景,或以典故相詠,或寫酒宴盛況,或以虛實互映,各有情味,頗是難得。
杜甫的《麗人行》寫楊貴妃和姐姐們這天游春的情形:“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劉禹錫和白居易,也有三月三在洛水邊“掉歌能儷曲,墨客競分題”的酬唱。君王與民眾同樂,附庸風雅;歌女們紅妝翠袖,輕歌曼舞;文人墨客揮毫縱情,各展風騷……這樣有濃郁文化氣息的盛景早已盡散于風中,也許只能在發黃的書頁間找到一點痕跡,透過文字想象彼情彼景了。
◎浪漫插曲:男女相會
上巳節因其活動在水畔,自然伴生了一種奇特的風俗,即“會男女”。《詩經·鄭風》里一篇非常動人的詩章《溱洧》,詩中寫青年男女到河邊春游,相互談笑并贈送香草表達愛慕的情景。“溱與洧,方渙渙兮。士與女,方秉蕑兮。女曰觀乎?士曰既且,且往觀乎?洧之外,洵訏且樂。維士與女,伊其相謔,贈之以勺藥。”大意是說,溱與洧這兩條河均已春水渙渙,正是踏青時節,一對男女相遇于水畔,女子俏皮地問,“你到水邊去玩過嗎?”男子含笑道,“玩過了,不妨再去一去。”互贈芍藥的男女眼泛秋波,這是一段何其美好浪漫的邂逅!
這種節日中的男女遇合情趣,在我國少數民族地區還有不少余韻可尋,如黎族的三月三、苗族的爬坡、布依族的拋繡球等等。踏青也是此類遺風,如江蘇武進地區有民謠曰:“三月三,穿件單布衫;大蒜炒馬蘭,吃了游南山。”
編輯/王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