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唱昆曲必須懂昆曲,如果不懂昆曲,昆曲唱得沒有味道。我們大家都知道,昆曲的聲韻,編劇的唱詞是依聲填詞的,作曲就根據依聲填出來的詞,再按照四聲去譜曲,產生出四聲腔隔,這個四聲腔隔有一整套的規律,這個規律就是昆曲著稱嚴謹系統的一個四聲規律。
嘉靖間,魏良輔居住在蘇州太倉,是一個度曲的音樂家,對音律特別敏感,通過他精心度曲,把南戲音樂提升到了更高的層次,是昆曲音樂的大功臣。而風靡全國的昆腔“水磨調”,更使昆山腔發展成最受歡迎的“雅調”。昆山腔本來是蘇州昆山一帶的地方土腔,魏良輔把地方的腔調,配合整個北曲跟南曲的傳統,對于中國文字、音韻、行腔、吐字的脈絡,做了極其講究的梳理,不只是要求發音正確,而是要配合音樂的旋律跟美妙的聲音感受,發展了所謂的昆山腔。因為昆曲音樂行腔吐字的精致柔美,勝過其他聲腔,使得所謂“水磨調”,一唱三嘆,動人心魄, 音樂太美了,太好聽了,太美妙婉轉,因此,后來的人也以“昆曲”來概括昆劇。
昆曲是戲劇傳統劇目保留流傳下來資料最多的一個劇種,過去的昆曲都是用工尺譜來記錄的,工尺譜分三種,第一種是直式的,玉柱式,俗稱一炷香,寫在唱詞的旁邊;第二種是橫式的,寫在唱詞的旁邊;第三種是側式的,側式是斜的。工尺譜不詳細講了,我講的是一本用工尺譜記錄的在昆曲歷史上屬于最高境界的一本書,叫作《納書楹曲譜》。
《納書楹曲譜》是清朝乾隆57年(1792年)由清代歌唱家、作曲家、蘇州人葉堂花了五十年唱曲的經驗,用三年時間收集了昆曲歷史上最好聽的曲譜,整理校訂增補一部巨著,這部書一共有24卷,我們現在演出的都是折子戲,八卷《臨川四夢》全都沒有刪除,全都保留在那里,還有兩卷是《西廂記》,也全都保留了,所有的唱腔都有,這兩部書在歷史上被稱為造璧隨珠,這部書一出來就被世人所矚目,大家把它稱為楷模、典范,這部書有一個特殊的記譜法,不是一般的我們看到的譜子,不是一板一眼的。
我是怎么知道這個譜子的?三十年前,我是浙江昆劇團一名作曲,當時浙江昆劇團有一名團長,著名昆劇表演藝術家周傳瑛,傳字輩老藝人,他在身患重癥的時候,那個時候是1988年1月13日,他叫他的小兒子請我去他家,我一進門,他就對我說:我在等你,等你成長成熟已經等了你十年了。”當時我進團已經十年了。然后他就拿出一部珍藏多年的《納書楹曲譜》,就是《臨川四夢》的八卷、《牡丹亭》兩卷、《紫釵記》兩卷、《南柯記》兩卷、《邯鄲夢》兩卷,他告訴我,這就是古今中外罕見的《納書楹曲譜》,然后他跟我說了這個書的來歷。
從前,葉堂在《納書楹曲譜》里收集的都是昆曲有史以來最好聽的曲譜,所以許多人都想得到它,但是它的記譜法很特殊,每小節少了兩拍,必須在老師的口傳心授、親自教授下,深深懂得這個唱法的人才能夠讀懂它,為了保持《納書楹曲譜》造璧隨珠的境界,也為了使昆曲唱派日臻完美,不走樣,從葉堂開始起,昆曲音樂上就遺留下來這樣一條規律,每一代傳授此書唱法的人,都必須花畢生精力慎重挑選培養出一個音樂素質好、道德品質好、身心健康的蘇州人作為接班人。而每一代接受此書唱法的人必須跪地向天發誓,終身忠誠于昆劇事業,挑起繼承昆曲大業。久而久之,由于這條規律,這部《納書楹曲譜》變得非常重要,變成一個衡量昆曲事業接班人的試金石和教科書。
然后他告訴我這個書的來龍去脈,葉堂逝世以后,他的弟子鈕匪石,獨傳其秘,號稱第一弟子,鈕匪石再傳集秀班名旦金德輝,再至道光、咸豐年間,蘇州著名曲社怡怡集主要旦角韓華卿,韓華卿再傳弟子俞粟廬,俞粟廬以后,葉派唱口藝術由清代傳入民國,綿延未決。這段話是《大百科全書》里的。
周老師告訴我,過去藝人唱昆曲,都是為了生存,誰都想唱好聽的曲牌,都想得到葉派的真傳,但是得到了曲譜,學到真傳的人又怕被別人知道,所以挑選培養接班人,傳授曲譜和藝譜技術,都是秘密地進行,被培養者本人也不知道,一直到老師臨終前,才能對下一屆繼承者和盤托出,周老師那時候找我去的時候,已經八十多歲了。
他跟我說,我之所以沒有把這么寶貴的遺產傳給我的三個兒子(他三個兒子都在搞昆曲),而是傳給你。他的意思是:因為你是搞音樂的,希望你能夠完成我和俞老最后對昆劇做的貢獻。他給我提出來三個要求:第一個要求,不可以保守,因為過去的老藝人保守都是為了吃飯,所以他們都要到臨終才肯把自己身上的本領教給學生,他說你就不要臨終才教給學生,你不存在這個問題,你不可以保守,你要把全部本領教給所有要學昆曲的人。
第二個要求,不可以離開昆劇團,因為昆劇團就像一個研究院,里面有很多中國古代文化可以學習、可以研究,在昆劇團可以得到熏陶,就有資格翻譯這本書,如果離開了昆劇團,得不到熏陶,就沒有資格翻譯這本書。
第三個要求,不可以占為己有,你翻譯出這本書以后,不能夠把它的名字寫成是自己的書,比如說雪華曲譜,不能寫這樣的東西,你是譯者,就是譯者,這些傳統文化都是老祖宗的東西,不是你的。
然后他跟我說,要刻苦鉆研,現在還不到時機,等到十年以后,等天時地利人和各方面條件具備以后,依靠組織,依靠國家,一定要完成翻譯出版《納書楹曲譜》的任務,然后周老師把翻譯這種特殊工尺譜的秘訣仔仔細細傳授給我,這個秘訣是什么?就是我們今天這個課的關鍵詞,這個秘訣就是:把一眼板的工尺譜放慢一倍,變成四字拍,再根據我們剛才學的陰陽八聲唱腔規律,把缺少的兩拍填進去。說說是很容易的兩句話,真正做起來,非常費勁。
不久以后,周老師永遠離開了我們,十年后,我調到上海昆劇團,又過了十年,在這十年中間,我反復推敲、琢磨,參考了很多資料,研究了大量的唱腔,終于在2008年10月,把《納書楹曲譜》湯顯祖《臨川四夢》的工尺譜全部翻譯成了簡譜,在全國出版發行了。
用八個字來形容昆曲“古樸曲韻,源遠流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