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有的劇種都是以唱為主,昆曲也是,但昆曲的表演藝術幾乎跟曲的地位相等,跟京劇不同,京劇唱的地位很高,表演過得去也可以。昆曲里,表演的分量很重,表演的地位很高。
◎從《牡丹亭》到《玉簪記》
昆曲《玉簪記》是一個有名的傳奇劇目,表演上非常經典,無論從名聲、從地位僅次于《牡丹亭》,大家對《牡丹亭》很熟悉,因為知道是偉大劇作家湯顯祖寫的名著,故事上天入地,轟轟烈烈,讓人有很多想象,非常美。
《玉簪記》這個戲,相比起來,是一個非常小型的,是比較小的,整個主要人物就這么兩個,一個小生潘必正,一個旦角陳妙常,除了有名有姓兩個人,還有姑母、書童,這么簡單的一個戲,現在的《玉簪記》就六個人,還有兩個搖船的,六個人演一個晚上,《玉簪記》跟《牡丹亭》相比,都是小生小旦為主的生旦戲,《牡丹亭》很多人看過,除了故事情節非常漂亮,非常美,男女主人公見面就是在夢里見面,后來人鬼相見,他們中間有很多,我們昆曲叫獨角戲,包括《尋夢》《寫真》《離魂》,都是生歸生,旦歸旦,都是獨角戲,一個人演。
《玉簪記》是對子戲,就這兩個主人公,從見面以后老碰到,老發生問題,相識、相見、相戀、相離,就是這么一個情景,所以《玉簪記》表演中,更多是對手戲,這是跟《牡丹亭》不同的。
還有不同,《牡丹亭》非常寫意、華麗,辭藻美麗,《玉簪記》比較通俗,是講一個非常細膩的感情故事,就講這么一段情,也不長,就這么一段時間里,所以從故事情節來說,大家可能也都知道,就是一個書生沒有考取狀元,沒有功名,跑到姑媽的庵觀里復習功課,碰到了一個帶發修行的出家人陳妙常,看到她了,兩個人就開始從相識,到跟她有情感,他很喜歡這個女孩子,為什么?從她的身世,從她的外貌內秀,他很喜歡她,想追求她,一個書生在庵觀里面追求尼姑,你想會發生什么?就發生一個喜劇,發生一個不可能,姑母是庵主,但是不可能同意他們的婚姻,而且宗教放在那兒,道姑和男孩子很有距離,她不敢接近這么一個男孩子,就是因為這么一個劇,他們的戀愛發生沖突、發生矛盾,最后當然姑母逼著他走,他走掉了。
◎《玉簪記》的表演藝術
從傳奇來說,它一共有三十三折,一直到他取了功名,回頭來找她,傳奇大家都知道,啰里啰嗦的,但是我們從老師留下的也就這么幾折,頭尾都不演,幾十年留下的主要是精彩的折子戲。最精彩的就是《琴挑》,這個戲大家都喜歡演。對《琴挑》大家情有獨鐘,為什么?因為我作為一個小生演員來說,昆曲的《拾畫》《叫畫》和《琴挑》是一個高峰,小生演員要下一輩子工夫,我小時候看老師們演《琴挑》,同行也演,自己也演,《琴挑》為什么在生旦戲里地位那么高,首先整個形式是昆曲最經典的,這個戲只有兩個人,像《游園》一樣,就兩個人,《玉簪記》是一生一旦,《游園》是一個小姐,一個丫鬟,都是非常經典的劇目,《玉簪記》情節比《游園》還要豐富一點,就是一個男孩子跑到琴房找女孩子,向她表達愛情,被女孩子推出去,《游園》是小女孩帶著小姐去花園游了一下,杜麗娘看了心里很傷感地回來了。
像這種戲在昆曲里形式非常經典,它是以唱腔來框架住整個戲,《琴挑》的戲是用四個懶畫眉,就是小生唱兩個懶畫眉,旦角唱兩個懶畫眉,再后面就是四個朝元歌,“懶畫眉和朝元歌”是昆曲非常有名的曲牌,就是用四個曲牌,那四個曲牌,我們叫前腔,兩個懶畫眉,兩個前腔,兩個朝元歌,兩個前腔,中間兩個琴曲,就這么幾段曲子,組成一個三十五分鐘的戲,里面的白口很少,很多表演,很多內心的情感,都是通過唱腔,昆曲就是以曲為主,但是它的曲不像其他的劇種,比如京劇、紹興戲,它們是敘事,昆曲是講情感,是用八個曲子把這個戲框起來,所以它非常簡約,人物非常鮮明,兩個人,一個書生,一個出家人,他們在一起為什么?為了一個琴曲,他內心想告訴她,我非常喜歡你,這么一個琴曲,發生的這么一個故事,故事很簡單、很精煉、很嚴謹,這都是昆曲最主要的形式。
表演上,曲子非常生動、非常優美,所以表演上也留下了非常多非常寶貴的地方。《琴挑》是生旦戲當中非常有代表性的經典劇目,大家很喜歡,我相信很多曲友會唱“月明云淡露華濃”,為什么?因為它的曲調朗朗上口,它的唱詞也不是非常澀,我說的澀就是很古典、很拗口,它比較流暢;形式上,它非常干凈,小生一個人唱,交代一下,下去。旦角一個人上,抱著琴到了琴房,唱一段,進去,小生第二次再上,躲進琴房,兩個人見面,見了面,唱了以后,彈琴,彈完琴以后,把他趕出去,小生躲起來,她一個人唱,唱完了,小生在背后聽,聽了以后,啊啊一下子,把她嚇壞了,跑掉,小生得到了一個信息,就唱一段。戲劇的組織非常規范、非常嚴謹,形式上非常經典,所以每個人經常學每次出場,旦角抱著琴,拿著云走,也是學她的出場,這個出場讓你認識這個舞臺是什么樣的,讓你知道你在舞臺上站在什么地方,觀眾看見你什么,可以告訴你很多。
當然對手戲是兩個人,一個桌子是豎著放著,兩個人左右坐著,兩個人怎么講話,怎么跟觀眾講話,怎么交流,他讓觀眾看得清清楚楚,讓演員學會交流,是這個戲的重要性和地位和它的經典,之所以傳承到今天,一個非常了不起的財富。
◎《玉簪記》的內心演繹
所有的劇種都是以唱為主,昆曲也是,但昆曲的表演藝術幾乎跟曲的地位相等,跟京劇不同,京劇唱的地位很高,表演過得去也可以。昆曲里,表演的分量很重,表演的地位很高。
表演包括什么?大家都很熟悉,載歌載舞,是表演的一種風格,不像地方戲,唱的時候要站著,昆曲一唱,一定有身段、動作、眼神、舞蹈,這個東西配合在唱腔里,配合非常好的話,就非常好,配合一般就一般,配合要嚴絲合縫,昆曲是一唱三嘆,當然也有快的東西,一般的生旦戲,抒情的時候都是一唱三嘆,舞蹈性比較強,舞蹈性的基礎就是手眼身法步,手要非常美,比如小生,手如果是蘭花是大蘭花,每個角度看手,都是手腕子動起來,還有肘,肩膀肘,肘一抬,腕子一指,就比現在年輕。
所以一定要有手眼身法步的功力,基礎性打好了,你走出來的樣子就兩樣,學過戲的人脫胎換骨,頭也兩樣,練過功的人脖子就抬起來了,它要求這個要收進去,所以有基本功以后,小生才玉樹臨風。
除了載歌載舞,還有很多表演,表演靠什么?靠內心,我們很多觀眾會覺得,這個演員刻劃內心很好,這個人演得很像,把人物內心的東西表演出來了,通過手眼身法步,唱念坐打表現出來,通過節奏、通過氣息表現出來,讓你都看到了,所以《玉簪記》這個戲,是一個生旦的內心戲,什么叫內心戲?他不敢講,也不好講,很多人談過戀愛,你不會出口就說我愛你,總會有一個途徑,這個途徑就是內心,把內心一個一個表現出來,《琴挑》就是這樣,把心里的活動通過表演,表演就是手眼身法步,唱做念打和氣息節奏表現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