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押題引言:
這是1984年,羅納德里根和墊肩還風靡一時。我還在努力尋找自我,身邊有家人陪伴,有閨蜜相助,有性感的新生。
片名: The Carrie Diaries
導演: Miguel Arteta
編劇: Candace Bushnell / Amy Harris
主演: AnnaSophia Robb / Stefania Owen / Austin Butler
制作人: Miguel Arteta/Candace Bushnell /Josh Schwartz
類型: 喜劇 / 愛情
制片國家/地區: 美國
語言: 英語
首播日期: 2013-01-14
季數: 1
集數: 13
單集片長: 40
坎迪斯·布什奈爾的翻身仗
2013年最新美劇《凱麗日記》是HBO的知名美劇《欲望都市》的正統前傳。因此,談這部美劇就不得不提幕后的操刀手坎迪斯·布什奈爾。她是《紐約觀察家》的專欄作家,全球暢銷小說《欲望都市》的作者。《時代周刊》這樣評價她:“坎迪斯·布什奈爾是她那個城堡里狡猾而又淘氣的觀察家。”
電視劇《欲望都市》給布什奈爾帶來巨大的成功與榮耀,然而之后,她卻很難超越自己。臥薪嘗膽之作《口紅叢林》是她的第四部作品。這部作品,既有創新,亦有延續。《口紅叢林》不再糾纏于《欲望都市》中大齡剩女的情感難題,轉而關注摩登女性的職場抱負;“尋找Mr.Big”的口號已成為過去時,“做自己的Mr.Big”才是無上準則。劇中的三位女性在《紐約時報》“紐約最有權勢的女人”排行榜上分列第8位、第12位和第17位。 而作者本人也恰恰是她筆下“權勢女人”的最佳詮釋:美貌、時尚、耀目,為人友善、寬容,有一干女性閨密。即便被好友戴倫·斯達的《女人幫》大大地涮了一回,也隱忍不發,低調處之。雖然也跟不少名流約會過,但仍兢兢業業寫作,并以寫作為自己立身。然而勤奮歸勤奮,現實卻是無情的。《口紅叢林》雖然叫囂得厲害,收視卻差強人意,結果《口紅叢林》和跟它同期打擂臺的《女人幫》一齊在第二季被砍。
對新編劇來說,被砍很正常,但布什奈爾顯然有些接受不了。因為被砍意味著失敗,意味著你不再受歡迎——這恐怕才是名利場上的社交女王最接受不了的。還好,布什奈爾不是那種知難而退的女人,在紐約這座水泥森林生存下去,必須要越挫越勇,然而好萊塢也有一則不成文的潛規則,一個人只許砸三部。布什奈爾必須珍惜別人給于她的機會。所以翻身之作,她為了贏得更穩健些,她開始向后看,希冀著能和自己的成名作《欲望故事》一起捆綁上天堂。
鑒于《欲望都市》的四位女演員的年紀加起來過了200歲,以及凱莉和Mr.BIG糾纏十多年的感情以婚禮告終,所以拍續集的可能性極小。可是擅長打造少男少女時尚偶像劇的CW電視臺用拍前傳的形式讓《欲望都市》進行了一場逆時光進化,故事將瞄準1984年的凱莉· 布萊德肖,只有16歲的她在康涅狄格州郊區的高中生活,以及之后初到曼哈頓的新鮮體驗。為了吸引新老觀眾,該劇還了起了一個特別俏皮的名字:《凱麗日記》
紐約欲女初長成
《凱麗日記》是一部不折不扣的“年代劇”。故事發生在上世紀80年代。正如女主角在劇頭的自述,“這是1984年,羅納德里根和墊肩還風靡一時。我還在努力尋找自我,身邊有家人陪伴,有閨蜜相助,有性感的新生。”作為《欲望都市》的前傳,故事將將回溯到“欲女”凱莉的高中時代,講述這個80年代的青春期少女對愛情、友誼、性、家庭的最初困惑。
故事從凱莉的母親去世,她將在父親的獨自養育下成長開始說起。17歲的凱莉感情細膩,有一個名叫基德的男朋友,不過這段感情并不順利,兩人到了分手的邊緣。為了實現作家夢,凱莉離開了故鄉來到紐約創業,也正是在那里,她遇到了一生的好朋友。好多人看《欲望都市》,愛上的不僅僅是四位主演,而是愛上紐約這座“欲望都市”。《凱麗日記》無疑也有這種企圖。紐約的光怪陸離與繁華時尚第一時間迷倒了凱瑞,初到大城市的她愛上了曼哈頓的生活方式和現代氣息,并不顧一切的加入了這場時尚傳說。
有人說,“1998年至2004年,單身的美女作家凱瑞在HBO的熱播劇《欲望都市》中,用她昂貴高跟鞋所踩出的每一記鼓點都被觀看這部劇集的女人們記下。那聲音,就是關于欲望的進行曲。直到現在,她們都牢記:達成欲望的最好武器是由承載著欲望的鞋子、提包、外套、耳環、項鏈來組成。”
這些時尚符號在《凱麗日記》均有淋漓盡致的展現。時尚影視作品從來都是時尚的驅動力,從《欲望都市》到《緋聞女孩》都在華服名牌的營造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那些絢爛斑駁和不顧一切的引人注目,挑逗的是每一個女性內心蠢蠢欲動的夢想,凱麗的高跟鞋與衣服比她的愛情更為動人,名牌包包和英倫范兒比情節來得更有吸引力,既然如此,老套的麻雀變鳳凰的故事,灰姑娘遇到王子的愛情,則可以在不同種類時尚華服的再包裝下、再繁衍中,名正言順的變身為不同凡響的吸金大戶。然而,如果展示時尚,如果能拍出時尚的生命與呼吸,卻是一個不小的難題。
還記得《欲望都市》最后一季中,當凱瑞在巴黎迷失了自己,她拼命翻找自己銘牌的項鏈,卻始終找不到;就像她拼命想支持老公,卻在自己的新書發布會上遲大到。最終在DIOR的小偵探包里她找到了自己的項鏈,一下子有了重回紐約的勇氣和力量。
《凱麗日記》也在竭力展現時尚背后的生命力。凱麗沒有項鏈,但她有一只去世的媽媽送給她的包包,當她在妹妹的閨房里找到時,包包已經被指甲油染了一塊彩色的污跡。她想向妹妹大發脾氣,事實上卻發現,妹妹也和她一樣思念媽媽。包包不過是思念的一個憑吊。凱麗不僅原諒了妹妹,而且變廢為寶,把包包灑滿彩色的指甲油,并且寫上凱麗的名字。這種設計,與《欲望都市》里的銘牌項鏈如出一轍。
不管是40歲的凱麗,還是16歲的凱麗,她們需要的不僅僅是物質的花團錦簇,而是通過物質來確認自己的精神世界。她們在紐約尋找的也不是一只高跟鞋或一款限量版的包包,而是最真實的自己。
收視差強人意,
盡管《凱麗日記》鄭重其事的打出了《緋聞女孩》幕后設計團隊的大名,更詳盡展現了“少女凱莉”的各種造型對比,80年代的流行元素在蓬蓬裙、波點衫、亮片裝上精美體現,時下流行的復古風潮進而呼之欲出,本劇在時尚感染力上的野心可見一斑。不過,擁有此番野心的《凱麗日記》于諸多時尚劇珠玉在前的壓力下,顯得有些爭議,外媒認為本劇略顯山寨廉價,華服設計毫無借鑒性和養眼度,整體缺乏大牌劇氣場。比外,女主角沒有觀眾緣、沒有過硬情節,以及過于夸張而平庸的上世紀服飾挑戰現代人審美而遭到詬病和腰斬。
欲女之一“夏洛特”的扮演者克里斯汀·戴維斯就放話說:“我對《欲望都市前傳》沒興趣,我們就是我們,之前的電視劇里已經把我們的歷史討論個夠,想不通他們為什么還要炒冷飯?更奇怪的是,其他演員來演我們,感覺莫名其妙。”莎拉·杰茜卡·帕克也不屑的說:“即使前傳拍成電影,和《欲望都市》也沒什么關系,新電影不可能做到人物重現。”事實證明,《凱麗日記》確實很難復制成功。首播成績單出爐,160萬的觀看人次比CW電視臺的預期低了近30%。這樣低靡的成績,看來第二季很難順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