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總策劃:張光北
導演:張進戰
主演:張光北、陳煒、何政軍、王小利、閻學晶
播出平臺:
播出日期:
推薦理由:在最原始的環境里,主人公用最簡單直接的情感守護著自己的家園,這種血性、原始的美是當今電視劇中比較少見的。
如果盤點2013年的熱詞,一定少不了“霧靄”,環境污染已經不僅僅是離我們遙遠的研究課題,當我們每天出門戴著口罩,隔著一條馬路看不清對面是誰的時候,我們是如此懷念曾經的藍天,曾經的綠樹,以“護林”為主題的電視劇《山里娘們山里漢》此時出現顯得尤為重要。
在富饒美麗的小興安嶺,有一個大嶺鎮。從上世紀四十年代開始,有不少人從全國乃至世界各地慕名來到這個地方,有的干脆扎下了根。究竟是什么樣的魅力吸引了他們?只能說有的為情,有的為義,有的為孝,也有的為利;有的為了科學,有的為了革命……總之,他們的故事都離不開這片林海,還因為這片林海從平凡到傳奇……就在大嶺的人們品嘗著生活帶給他們的喜怒哀樂之時,卻想不到從前以為永遠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小興安嶺也悄然發生了改變。水土流失、山體滑坡、洪水泛濫、資源枯竭、森林大火……災難接踵而來。李松、王子強、山里紅均深受其害,在大自然的報復中痛失孩子和親人,也給正在這里放飛希望、準備大展拳腳的第二代林業人帶來了沉重的打擊。面對這片祖祖輩輩賴以生存的山林,這片曾經給他們帶來無數榮耀的山林,大嶺人將何去何從?
養林、護林、造林是個很沉重的命題,改編成電視劇當然少不了藝術加工,加入人物的情感糾葛是必不可少的。該劇是張光北與陳煒首次在劇中飾演夫妻,也是完成了夫妻倆的一個愿望,正如張光北表示他看中的是該劇表現的大主題,而陳煒聊起來該劇更多的是兩人在劇中與現實生活的融合,也只有將兩者融合才能保證該劇的可看性。
張光北:將環境保護落到實處
Q:當初怎么想到策劃這樣一部以“護林”為主題的戲呢?
A:多年前我去小興安嶺那兒拍電影,一個當地的投資方講了幾十年來當地發生的傳奇的故事,我聽了以后很有興趣。我覺得這種電視劇跟現在婆婆媽媽、兒女情長類的電視劇有點兒區別,熒屏上比較少見。我說那就先寫本子,寫完后我發現劇本很接地氣,充滿鄉土氣息。但是在戲劇和藝術上還差的太多,我做了這么多年電視劇,很清楚電視劇應該是一個什么樣的東西。之后我就請了很多的編劇來做這個事,前前后后做了有三年。
Q:其實最近因為長期的霧霾天氣,大家對環境保護關注得更多了.
A:我們策劃這個戲并不是因為今天才看到霧霾,而是我們那時候就注意到環保減碳,還我們一個綠色的世界,如何把養育我們的地球保護好,我當時的的確確是有這樣的想法。該劇就是寫了一幫人用自己的一生來守護那片森林。對中國的樹林我特別有感觸,當年在東北拍攝《這里的黎明靜悄悄》的時候,有幾個月在黑河,在那里真正的樹林已經沒有什么了,像樹干直徑一尺或者半尺那樣的樹都很少了。小興安嶺這里的樹林應該是我國保存下來最好的一片原始森林了,如果沒有小興安嶺就不能想象東北三省地區是一個什么情況。所以,我想雖然現在電視劇已經商品化了,但是我們的作品一定要有它的主題思想,就是一個藝術家你要說什么,你要表達你的內心感受是什么,你要給觀眾看什么。我覺得還是真的有這種責任和東西,只不過你怎么樣可以把主題和故事結合得很好。
Q:好多時候我們也在說害怕電視劇中太多那種說教的東西,關鍵在怎么去結合?
A:我們之前一直說寓教于樂,其實這個話并不錯。首先要有娛有樂,要是只有教沒有樂那就不是藝術作品,實際上我也在這方面做一些嘗試,應該說現在結果是很不錯的,這個劇包含了電視劇可看性的所有元素。這個故事線前后寫了五十年,從日本人投降一直到改革開放。我們寫了一個特別大的主題就是護林、砍林、種林,護林就會日本侵占我們的土地、木材的時候,他們舍生忘死。砍林,就是解放戰爭、抗美援朝、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人們為此而付出。砍完林子造成生態的不平衡,水土流失,給子孫留下的是一片荒山,在他們生命快要結束的時候,他們用生命的余熱在種林,幾十年后還給子孫當年的一片林。在這個大的背景下,寫的這一代人得親情、愛情。
陳煒:這部戲是一件浪漫的禮物
Q:夫妻兩人在劇中演夫妻肯定會很默契了,但是有沒有什么不方便的地方呢?
A:那倒是沒有。我們拍戲這么多年,以前都是自己拍自己的,很少合作。自從拍《青春之歌》有了第一次合作,覺得還不錯,但我們兩人在劇中是死對頭。到前幾年的《霧柳鎮》,他做制片人,推薦了我演大太太,當時他也不是說那是我們家媳婦,必須要我演,他還是比較公正的,他是當時看了我演的話劇,我當時演阿慶嫂的狀態,覺得適合這個人物。我想說明一個問題就是,我們倆之間其實是很獨立的,不是那種捆綁在一起的,還是分得很清晰的。我們是夫妻關系,情感歸情感,在工作上就是演員和演員的關系。
Q:平時不在一起拍戲的話,也不能經常見到面,要是在一個劇組的話,天天一起去開工,一起拍戲,這種感覺是不是特別好啊?
A:不是,我們倆正相反。我平時特別愿意我們倆在一起,但我們倆都是各自忙,聚少離多。但我不愿意跟他在一個組里拍戲,我的身份不一樣。張老師在劇組又是演員又是領導,我特別怕別人說我有特殊待遇。在劇組我也不能有一些怨言,別人怎么安排我怎么來,比在其他劇組還累。不過特別開心的是在這部戲中我們演一對夫妻,而且是從談戀愛演到老,時間跨度特別大,其實這也是完成我們的一個心愿。我們在學校談戀愛的時候特別興織毛活,就是給戀愛的人做點兒事。我那個時候又不太會織,而他在新疆雪山上拍戲特別冷,我說那就織一個吧,好不容易織完了一件毛衣寄到新疆。他打開一看特別高興,說女朋友給我織的毛衣,還跟他同學炫耀呢。但是后來穿在身上發現長度只能到肚臍的位置,還特別肥,他根本穿不了。這個情節我就把它放在了這個劇本里,他們都覺得還真有意思。
Q:其實通過這部戲也是對你們之前的經歷重溫一下?
A:對。拍戲當中有過一個婚禮,有一些他的同學,真的大學同學,像何政軍、張山都是他們班的同班同學。在學校的時候我們倆談戀愛他們就都知道啊,當時拍那場戲的時候,他們說我們一定照張相,留作紀念,當年你們的婚禮我們就沒參加。其實真的很有意思,留下點兒回憶,這才是真的浪漫。在劇中我們老了之后的臺詞,我就去問我的爸爸媽媽,問他們怎么說的,我們就用到臺詞里。我還問張老師對人生的理解,說你老了怎么辦啊,現在喜歡看你,老了還是喜歡看你,要是我先走了,你要好好照顧自己,這些話其實真的挺感人的。后來我就覺得當時有點兒遐想,眼里那淚花,真是像自己老了那種感覺。其實剛才我說不愿意跟他一起拍戲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我看著他的累很辛苦,真的是受不了,作為一個老婆會很心疼,但也幫他分擔不了什么。
Q:這部戲除了能夠跟張老師在一起演一對夫妻,完成一個愿望,其他吸引你的地方是什么? A:我覺得這個角色挺像我的,生活中的我也是挺單純的一個人。劇中她是一個留學俄羅斯的翻譯,之后回到祖國參加革命,幫助俄羅斯也幫助中國,后來喜歡上張老師演的李松,覺得他是條漢子,為革命奮不顧身,所以在法場她要救他,甘心為他挨槍子。
Q:其實那個年代的人物的思想就是特別單純,有些現代人不理解的東西,跟你們當年在學校的狀態挺像的吧。
A:對,現代人可能會覺得傻,覺得不可思議,但那個年代的人就是那樣,沒有什么外在的東西,挺適合我的,喜歡就是喜歡。現在什么都有了,過得很舒適了,我還是念念不忘以前那種生活。挺原始、挺簡單。這部戲還有一個看點就是,它的綠色、它的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