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本·阿弗萊克憑借《逃離德黑蘭》一舉斬獲金球獎最佳導演獎的時候,全球的粉絲都為之瘋狂,中外影評人卻克制著狂喜,聳動著雙肩說,“瞧著吧,好戲還在后面。”所謂“好戲”當然是指奧斯卡。金球獎一向被認為是奧斯卡的風向標和排練場。本·阿弗萊克金球在握風光無限,但他仍需要一尊小金人來肯定和奠定自己。
然而,在最佳導演的提名名單上卻并沒有出現(xiàn)本·阿弗萊克的名字。有人刻薄奧斯卡的評委是一群心胸狹隘的老男人,肯把獎杯頒給詹妮弗·勞倫斯這樣的90后美女演員,卻不肯賞識才貌雙全的資深男演員。也有粉絲為小本打抱不平,《逃離德黑蘭》榮獲最佳作品實至名歸,小本無需任何單項獎杯來確認自己的才華,鞏固自己的地位。話雖這么說,但是在好萊塢這座名利場混,有尊小金人傍身無疑會更具說服力——至少能堵上很多人的嘴巴。
《逃離德黑蘭》之前,很多人對本·阿弗萊克的印象恐怕都是徒有其表的繡花枕頭,第一印象的代表作就是《珍珠港》。這部災難之作強化了觀眾對他的認知和定位,卻忘了本·阿弗萊克其實是一個大才子,早在25歲,他就和馬克·達蒙就憑借《心靈捕手》摘得最佳編劇獎。當年的娛樂報刊曾打出“史上最帥的最佳編劇”的標題——“最帥”當然是指本·阿弗萊克。兄弟倆在寫這部戲時,可不是沖著最佳編劇來的,兩人都夢想著當演員,劇本寫完之后,兄弟倆抓鬮決定誰來當主演。本·阿弗萊克或許在娘胎里的時候就因英俊的基本透支了太多的運氣,所以抓鬮的結(jié)果就是馬克·達蒙當領(lǐng)銜,而本·阿弗萊克只能在電影里打醬油——打醬油的結(jié)果就是,時隔多年,人們竟誤以為《心靈捕手》是馬克·達蒙自編自演的成名作,根本不記得還有本·阿弗萊克這個人。這還不是最慘的——都說奧斯卡有詛咒,拿獎的人在三五年內(nèi)會跌到低估,咒語再一次在本·阿弗萊克身上應驗。他幾乎成了歷史上被金酸梅提名最多的男演員,連和拉丁美女詹妮弗·洛佩茲談個戀愛都不招美國觀眾的待見,連續(xù)三名被提名為最差男演員、最差銀幕搭檔、以及十年最差男演員。
本·阿弗萊克身高192CM,五官分明長相英俊,一出道便很有觀眾緣,先后被評為“全世界最美麗的50人”、“新世紀10大偶像明星”。原以為偶像派的外形能讓自己的星途更順利,誰知在《心靈捕手》之后,名氣便急轉(zhuǎn)直下;而丑男馬克·達蒙卻扶搖直上,一躍成為2000萬俱樂部的座上賓——另外,不知道是不是人們的心理作祟,雖說劇本是兩人合著,但總覺得丑男馬克·達蒙的功勞似乎更多一些。
命運的捉弄,叫人唏噓。都說屌絲逆襲,其實高帥富也需要逆襲,因為娛樂圈的規(guī)則就是不進則退!饒是才貌雙全的本·阿弗萊克,如果沒有好好利用自己的才貌,也不過是天邊的一顆流星。聰明且會為自己打算的本·阿弗萊克在消沉幾年之后,便堅定了自己的方向。自編自導了電影《失蹤的寶貝》,自編自導自演了電影《城中大盜》,雖然業(yè)績口碑不錯,然而反響卻一般,一直到第三部作品《逃離德黑蘭》,本·阿弗萊克終于功成名就,咸魚翻身。
《逃離德黑蘭》根據(jù)一篇為名《中情局如何依靠一部假冒的電影將美國人帶離德黑蘭》的雜志文章改編而成,巧的是,本·阿弗萊克在大學里的專業(yè),就是中東問題。當年,為了追求電影夢想,他毅然輟學來到洛杉磯;誰能想到多年后,幫他圓夢的,竟是他早年丟棄的東西。
“我在大學里學的就是這個,而且也一直很關(guān)注這方面的事情。當我知道了CIA組織、策劃的Argo這個事情的時候,我就覺得自己一定要拍這部電影。這是我的領(lǐng)域,也是我最感興趣的事情。我在念書的時候,還寫過幾頁關(guān)于伊斯蘭革命的論文。只是,我從來沒有從那個專業(yè)畢業(yè)罷了。不過,這又有什么關(guān)系呢?拍攝戰(zhàn)爭電影的人未必會打過仗。我只是想把這其中的故事講出來而已。隨后,我們就展開了旅行、走訪和研究。對當時的事情進行考證和調(diào)查,并且決定那些東西可以留在電影里,那些東西是需要被剔除的。因為,除了當時的事實外,我還要考慮這部電影的觀賞性和娛樂性。”
所謂大器晚成,非本·阿弗萊克莫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