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春節,中國各地各式各樣的舞龍平添許多熱鬧。
在浙江中部的浦江縣,舞龍舞出了大世界——2012年下半年,浦江民間藝術團參加了第62屆法國第戎國際民間藝術節。其間,浦江亂彈、民間舞蹈、古典舞等節目讓國外觀眾大飽眼福。特色舞龍項目《滾地龍》作為演出的壓軸大戲,博得外國友人的滿堂喝彩。
多年致力于民間項目保護工作的浦江縣文廣新局余鎮海科長對我說,這已經不是浦江舞龍第一次舞出大世界。這幾年,隨著保護和弘揚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的推進,浦江的兩項舞龍 —國家級的板凳龍和省級的滾地龍,已經多次亮相大舞臺,單單法國就已經去了兩次,此外,還舞到了天安門廣場、舞到了長城。
最受觀眾喜愛的節目
浦江縣外事辦公室張碧桃副主任是這次舞龍赴法演出的牽線人,她向我們介紹了這次赴法的詳細情況:“法國第戎國際民間藝術節聞名世界,設立60多年來,幾乎每年都有10多個世界各地的藝術團參加表演。能在那里演出的項目,都是各國文化的佼佼者。”
張碧桃說,2012年8月29日下午,浦江民間藝術團的演員們出現在我的家老人院、棚架老人院、沃居艾宅院、蓬塔耶市政廳外草坪、第戎市政廳廣場和第戎最熱鬧街區,進行了精彩的滾地龍表演。只見一條中國龍忽而凌空飛舞,忽而翻江倒海,達到 “人緊龍也圓,龍飛人亦舞”的人龍合一境界,一個個精彩亮相令法國觀眾驚嘆聲不絕于耳。法國媒體多次對浦江民間藝術團的演出進行圖文報道。
在9月2日晚上藝術節閉幕式上,第戎國際民間藝術節主席多米尼克親切會見浦江民間藝術團全體演員。評審團給予滾地龍“演出節目豐富多彩,舞蹈優美,樂隊演奏民族性強,感謝你們帶來的精彩演出”的評語,并授予“最受觀眾喜愛的節目”大獎。
浦江的滾地龍始于南宋,現在具有代表性的有寺前龍燈、虞宅龍燈和文溪九節龍。它的最大特點是造型粗獷,舞姿優美,以“滾地”為特色。雖然后來一度毀失,但經過這幾年的恢復和創新,又開出新花。如今,光檀溪鎮寺前村就有22條彩龍。每個燈節用細篾絲條編織而成,長1米,直徑65厘米,兩頭封,再用皮紙糊好龍燈蒲,外面畫上龍鱗片,龍鱗片像麻糍一樣,故叫“麻糍塊”。每條龍燈節加上龍頭、龍尾共9節,也有13節的,節與節之間,用1米長的圓筒形紅布連成,因距離短,迎龍頭的人只需跨兩步半就能咬住龍尾。
1995年,滾地龍參加了第一屆中國浦江書畫節民間藝術表演;1999年,參加了在北京舉行的“中華舞龍”大賽,獲民間藝術最高獎“山花獎”;此后,還參加了八達嶺長城“龍舞大中國”藝術片的拍攝和在天安門廣場舉行的迎澳門回歸大型文藝表演;2004年,參加在杭州舉行的第七屆中國藝術節大型民間晚會“風從東海來”,獲金獎。
讓滾地龍更上檔次的是,2004年,浦江舞龍隊赴法國參加第32屆法國蒙圖瓦爾國際民間藝術節首演。人龍合一的精彩表演贏得了法國人民的喜愛。法國《新共和國報》兩次圖文并茂地報道了舞龍隊的精彩表演;中國駐法大使趙正年親切接見舞龍隊隊員,充分肯定了舞龍隊的技藝,贊揚他們的演出對促進中法文化交流有重大意義。
寄托美好祝愿
舞龍起源于中國的傳統舞蹈。一直以來,龍在中華民族代表著吉祥、尊貴和勇猛。它是中華民族傳統的象征。人們在喜慶的日子里用舞龍來表達良好祝愿,祈盼風調雨順、五谷豐登。
浦江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洪國榮副主任也是當地頗有名氣的非遺專家,在他的介紹下,我了解了滾地龍之外的另一種浦江舞龍特色項目 —板凳龍。
洪國榮說:“浦江位于浙江中部偏西,西漢武帝時代已有‘漫衍魚龍、紙角之戲’的群文活動興起。自唐朝始,‘龍騰燈舞鬧元宵’成了浦江民間習俗,縣志載稱為‘燈節’。浦江板凳龍在唐代為孕育期,在宋、元為成熟期,在明、清為鼎盛期,改革開放后為弘揚傳承期。浦江板凳龍由龍頭、龍身(子燈)、龍尾三部分組成,俗稱長燈。根據龍頭造型分仰天龍、俯地龍、大蝦龍等。還因(龍身)凳板上的設置造型,分別取名為龍彩燈、托盤燈、百花燈、方燈、酒壇燈、字燈等11種。板凳龍逢年過節興燈,以麥餅團、剪刀箍、甩尾巴為主要表演陣式。 ”
鄭家塢鎮溪東村是板凳龍最流行的村鎮之一,每逢新年,當地男女老少就會全體出動舞起在村里流傳了500多年的三姓塔盆板凳龍,熱熱鬧鬧地慶祝。每一節板凳上會有嫦娥奔月、天女散花等精美的圖案,每一節板凳都寄托著村民的美好祝愿。村民們將自家的板凳與街坊鄰居們的板凳,連成一條長達300多米的長龍。陣陣鑼鼓聲敲響,高達3米多的龍頭騰空躍起,一節節龍身也隨之奔騰起來。造型威武、白須飄逸的老龍王追著龍珠引領方向,金光閃閃的小龍王緊追其后。大小龍王在漢子們的舞動下,時而盤旋時而飛舞,氣勢磅礴、神采高揚。村民們在翻動的龍燈中祈福新年。長龍在村莊半空騰飛,每經過一戶人家,村民們總要放起鞭炮迎接龍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