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是吟誦著老舍先生的“熱愛江南魚米鄉,屯溪古鎮更情長。小華山下桃花水,況有茶香與墨香”的詩句,吸吮著茶香與墨香,來訪這條地處安徽省黃山市屯溪古鎮、新安江畔、小華山下、遐邇聞名、熙熙攘攘的“屯溪古玩一條街”的。
走進古玩一條街
果然名不虛傳,披著屯溪冬日早晨的薄霧,踏著老街長條石板鋪成的古道,在一爿爿老字號招牌、旗幡的夾峙中,走進被當地人稱為“一馬路”的百米長街,走進這“屯溪古玩一條街”的立體展示的古玩世界中……
那高處,是沿街的古玩店面,每家店面門前都有三四級石板臺階;那中處,是沿著店面墻壁鋪開的地攤,有擺在鋼絲床上的,有擺在木門板上的;那近處,就是沿街擺設的古玩地攤,地上鋪張塑料布或幾張舊報紙,古玩物品往上面一擺就成了地攤,它們才是這古玩一條街上最活躍、最有生氣、最受歡迎的主角。
古玩街上開眼界
幾乎每一位來過屯溪古玩一條街的業內、業外乃至于僅僅只是“打打醬油”的朋友,在談起這條古玩街的印象時,總會異口同聲地夸贊說:“大開眼界,不虛此行。”這里的“大開眼界”,主要指的就是那些一見難忘、他處難見的古玩精品的親自過眼的幸運與滿足!茲略舉幾例,以饗讀友:
徽州銀鎖算盤。銀鎖算盤是明清時代江南一帶(主要是徽州地區)佩掛在孩童胸前的、鑲有算盤等物什的銀制民間工藝品,它由項鏈、簸盤主體和懸垂飾物三個部分組成。簸盤主體均為圓形,直徑約55毫米,形狀酷似一只江南農村以竹篾編制的盛曬農產品和簸揚農產品中棄物的簸盤,只不過它是用“銀篾”編結而成,因此工藝特顯精致。在高約為5毫米的簸盤圓邊圍成的圓形容具里,正中間位置鑲有一只有鏡托的或凸或凹的圓形銀鏡,銀鏡左邊為一部線裝書,上刻“萬年通書”字樣,銀鏡右邊為剪尖朝上的剪刀,銀鏡上、下方物什分別為盒裝盤秤、尺子與算盤,其上下位置視銀鏡凸凹而異:若為凸鏡,則算盤在正上方,尺子和盒裝盤秤在正下方;若為凹鏡,則正好相反。盒裝盤秤上一般刻有“正”字,而算盤則多為上二下五珠的7檔或9檔算盤,銀制算珠在銀制珠桿上活動自如。上述物什均為銀質手工工藝品,形狀逼真,造型美觀,布置得體,渾然一體。
古徽州把孩童周歲雅稱“盤之喜”,俗稱“抓周”、“試兒”。按《辭源》解釋,這“盤”指的是“周歲陳設”,說的是古徽州民間孩童周歲儀式上陳設物什讓其抓取以卜未來的一種民俗活動。最初的時候,是“男則用弓矢紙筆,女則用刀尺線縷及珍寶物玩置兒前,觀其發意所取,名之為試兒”(《顏氏家訓》),后來則進化為“由外婆家送衣服、手鐲、銀項鏈、玩具等,賀客道喜送紅紙包。桌上竹篾盤里置筆墨書硯玩具等物,任嬰兒抓取,以此預卜其愛好”(《徽州府志》),及至銀鎖算盤誕生之后,這個徽州周歲民俗則一律沿襲著這樣的場面:在賓客滿堂的盤之喜的主賓席圓桌上,穿戴一新的周歲孩童被放在圓桌面上,紅綢布蒙住了他(她)的雙眼。鞭炮、吹打、歡呼聲中,外婆鄭重地把她最珍貴的周歲賀禮—銀鎖算盤置于圓桌之上(這時候大家看到,若是凸鏡的,肯定這孩童是男孩;若是凹鏡的,則肯定是女孩,涇渭分明,不得失誤)。后由孩童母親將孩童伸直中指的小手引近銀鎖算盤,孩童中指最先觸到銀鎖算盤上的什么物什,就會引來周遭賓客與此相應的賀辭,比如:觸到通書,人們的賀辭是“知書達理中狀元”;觸到剪刀,人們的賀辭是“心靈手巧手藝精”;觸到尺子,人們的賀辭是“知長知短有分寸”;觸到銀鏡,人們的賀辭是“明鏡高懸主公道”;觸到盤秤,人們的賀辭是“知輕識重有份量”;觸到算盤,人們的賀辭是“精打細算大發財”。當然,這些賀辭對于每位盤之喜的周歲孩童來說只能享用一條,而其他的均為隨機備用的,因為他(她)只能觸摸一次。這段盤之喜的高潮戲過后,母親便解開孩童眼部的紅綢布,外婆一邊反復念叨著剛才的那句賀辭,一邊喜滋滋地把銀鎖算盤佩戴在孩童的胸前。從此,這只銀鎖算盤將伴隨著孩子度過他(她)的孩提歲月;親友們也將密切關注著這只佩戴在孩童胸前的銀鎖算盤,拭目以待著那句賀辭顯靈時刻的到來。
“微刻金剛經徽筆”。這是一支出自“非物質文化遺產”徽筆制作技藝項目傳承人楊文先生的徽筆絕唱之作。在有關部門設計發行的一枚《中國文房四寶》小型張個性化郵票的時候,“筆”的那枚郵票中,就是楊文的這支“微刻金剛經徽筆”。
“微刻金剛經徽筆”是一支誕生于楊文眼力、手感最佳時期、花費整整三年時間的特種微刻之作。那圓柱形的毛筆筆桿上端三分之一位置處,方寸之間微刻著的竟然是佛教重要經典唐玄奘譯本《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的全文,總共5000多個字。在高倍放大鏡的視野里,字字清晰,筆筆遒勁。據楊文介紹:當年他完成這件作品的時候,是始終沒有使用放大鏡的,因為那樣既不方便也不允許,5000多個蚊頭小字完全靠“盲刻”。當時為了攻克這件作品的微刻關,他整整花費了大半年的時間,先在其他筆桿上苦練“盲刻”技藝,全憑手指間的感覺運刀、走刀,大概盲刻過30多支筆桿,才算滿意過關。
“微刻金剛經徽筆”非常漂亮的流線型筆頭,是全部采用細嫩光鋒羊毫作為原料,入選用作原料的羊毫,一只筆頭是從一斤羊毛中篩選百分之一精制而成的,確確實實是符合“萬毛選一毫”的原則的。這種筆不僅筆毫達到了“尖、圓、齊、健”的標準,筆頭呈紡錘形。所謂“毫”,是指羊毛頂端那段實心的部分,而下邊的空心部分則稱為“毛”。一般的毛筆毫長,達到2毫米就是好筆了;而“微刻金剛經徽筆”的珍貴之處,正在于它的每一根羊毛的毫長都達到了40毫米。
徽州紅木屏風鏡。這是一件古玩商從徽州山鄉古宅人家收藏到的一件徽州紅木屏風鏡,系長方形、立式、嵌貝、鏤雕、全紅木框架的古徽州家庭擺設用藝術鏡具。寬為30厘米,高為40厘米,厚為4厘米,雙面明鏡,西洋藝術羅馬柱、彩色貝殼鑲嵌邊框與大跨度人字形立腳等設計,更增添了它晚清時期徽州古典家具所具有的中西合璧之美、高雅經典之韻。
這件徽州紅木屏風鏡的擺設,與其他的徽州屏風鏡一樣,都是擺放在徽州人家大廳中堂處的靠壁長條木案上,而且必須擺在長條木案的左側即西邊,這當然不是隨意為之,而是與徽商文化大有干系的規矩,蘊含著雋永而多趣的民俗內涵。據史料稱“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歲,往外一丟”,徽州男人幾乎都是小小年紀就得背井離鄉、踏上商路、投親靠友、商賈為業。據說徽商鼎盛時期,徽州經營商業的人要超出70%,而且“賈人幾遍天下”(《松蘿夢語》卷四,張翰著),以至于“無徽不成鎮”,釀就徽商雄踞半壁江山之態勢。如此之多的徽商奔波于五湖四海,使得留居徽州的父老親友們百般掛牽,除了燒香求神保佑外,便在自家廳堂顯眼處設置長條木案,并在木案的右邊(即東邊),擺放一只古色古香的瓷瓶;而在木案的左邊(即西邊),擺放一只同樣古色古香的屏風鏡,構成所謂的“東瓶(平)西鏡(靜)”的諧音文化物象語。
關于它的解讀,有這樣兩個層次,即:首先是祈禱家庭“平靜”。家中平平安安可謂第一大事;其次是祈禱商路“平靜”。這種祈禱似乎更加重要,因為在外的家人的是否平安,將直接關系著徽商生意的情況、直接關系著家庭主要的收入。
因此,“屏風鏡”已經成為古徽州人家廳堂擺設不可或缺的必需品。然而,與其他徽州屏風鏡相較,這件屏風鏡卻有著它獨特的藝術價值,主要表現在:第一,小巧玲瓏,剔透晶瑩。雖然它的尺寸要比一般的徽州屏風鏡略小一些,但是由于它各處比例的勻稱與適中,使人非但不覺其小,甚至大有穩如磐石之感;第二,中西合璧,古典時尚。尤其是它“中西”、“古今”的“度”的把握,真是游刃有余、恰到好處;第三,紅木框架,貝飾精雕。這件徽州紅木屏風鏡邊框表面施以非規則的精美貝飾,更是徽州屏風鏡中的罕見。
古玩街里特色明
或許因為地處徽商故里、文物大市的緣故,或許由于地處國際旅游城市黃山市中心城區的因素,屯溪古玩一條街較之其他收藏市場,就顯得特色獨具而鮮明,這些特色主要有:
露水性。市場主要交易高峰時間段,基本上都在每個禮拜四的早上5點至8點,故有“露水市場”之謂。如同漲潮,這段時間的古玩一條街攤多人多,人氣極旺,珍寶特多,獲寶率高。一過時間,如同退潮,作鳥獸散,該上班的去上班,該進貨的去覓貨,只有零星攤點在點綴。此時老街上的古玩大店已經開門,做著一般游客們的生意,而那些真正的“古玩一族”們卻早已從這古玩一條街上滿載而歸,正在回味著今晨的掏寶之樂呢。
集市性。其他時間難得一見的繁華盛況,唯有每周四早上5點至8點才有節日氣氛,“古玩趕大集”的集市性質非常明顯。約定俗成,集散有序;開市熙熙攘攘、轟轟烈烈,去市干干凈凈、冷冷清清,堪稱一道景觀。
常新性。在這兒擺攤設點的,既有本地的老業主,更有附近周邊地、市的行商,遠的甚至有從云南過來的。他們的特制貨物箱居然設計了板凳的功能,因此業主面孔常新;由于其為期一周的歇市周期,攤主們有足夠的時間去吐故納新備足貨源,這就使得這里的古玩物品常新。這也是其之所以能與老街古玩店抗衡并單獨存在的秘訣所在。有兩個有趣的現象:一是攤主好多都是方言專家,或許是由于他們人在古玩江湖走南闖北的時間太長了的緣故吧,或許是由于這里是國際旅游城市南來北往客流量太大的緣故,有好多攤主經過長期的潛移默化、勤學苦練,居然也可以使用多種方言與各地買主對話、商談,屯溪話、歙縣話、宣城市的績溪話、江西省的婺源話、吳儂軟語上海話、地道土話北京腔……鄉音親切,頓時拉近了距離。甚至還有可簡單說幾句英語、日語、韓語的,直把老外買主說得買了一樣再買一樣;另一個現象是,這里的買、賣之間關系相當融洽,有傳統徽商遺風在傳揚。古玩有瑕疵,賣主就非常爽快地搶先說出,并主動指給您看。每逢買主需要地攤上一時所缺的貨,攤主會在筆記本上記下,約定下次交貨,其樂融融,交長成友了。
特產性。屯溪古玩一條街上的古玩品種雖然五花八門、琳瑯滿目,然而其被人們格外看好并不遠萬里沖著而來的,還是它的一些此處獨有、別處或缺抑或他處雖有、貨價難比的特色古玩物品。這些古玩主要是:已經列入中國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當地特產“徽州三雕”、“徽州古墨”、“歙硯珍品”、“古瓷器皿”等,目前正在申報“世界記憶工程”的“徽州文書”,以及“新安古字畫”等。
《古玩大全》隨身帶
在屯溪古玩一條街上徜徉,我們發現好多古玩商家手中,都有一本最新版本的、被他們譽作《古玩大全》的、全書名為《全國最新古玩市場地址總名錄大全》的小冊子。
粗粗翻了翻這本,就不得不驚訝它的資料齊全與實用,不僅有各地古玩市場、郵幣卡市場、舊貨市場、舊書市場以及大陸、港、臺地區文物商店等的詳細地址、聯系電話,而且更顯眼地標示出各地開場的時間,不啻是一份絕佳的聯絡圖啊。
與幾位古玩商攀談,方知他們確實是一直都在過著按照《全國最新古玩市場地址總名錄大全》的導引而四處奔忙的、“候鳥”式的、流動性的藏人生活。有位郵商給我舉了個例子:光是年年舉辦的由福建省的南平、三明,浙江省的衢州、麗水、金華,江西省的撫州、上饒、鷹潭、景德鎮和安徽省的黃山等市集郵部門聯袂組建的“閩浙贛皖四省十市集郵聯誼會”,就使得郵商們的流動范圍得以擴大。每年輪流在十市間召開的集郵聯誼活動的日子,都是這些郵商們趨之若騖的趕集式節日。
入鄉隨俗趣味多
對于那些希望到屯溪古玩一條街去淘寶的朋友們來說,有一件有趣的事兒可要記住,這就是看準了您想買下的古玩就要討價還價的時候,一定要知道這兒的行話,賣主說出“一塊”錢的價格,您可千萬不要以為真的就是一元錢,因為在這兒的“一毛”錢,就是“十元錢”,這兒的“一塊”錢,就是“一百元”,依此類推。假如您不能入鄉隨俗、隨行就市的話,說不定就會鬧出笑話的。正是—屯溪古玩一條街,熙熙攘攘賽過節,客里逢人皆嘆絕,不虛此行開眼界。(責編:石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