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很多人眼里,西藏是一個與天最近的都城,更是身心與神靈最接近的地方。
那天午后,站在拉薩八廓街,我發了條短信給我所有知道的、不知道我來西藏的朋友:“不到西藏,不知道天空有多藍;不到拉薩,不知道空氣有多新鮮;不到大昭寺,不知道信仰有多虔誠;不到八廓街,不知道逛街多有趣。”
在拉薩,八廓街(又稱八角街)是一定要去的。其實,八廓街并不大,如果不買東西,一個小時就可以轉完。但她卻讓所有在這條街住過的人終生夢繞魂牽,給所有到過這里的人留下了一個深刻奇特的印象。
八廓街的前身今世
八廓街位于拉薩市中心,是拉薩最古老的街道,其歷史幾乎與大昭寺一樣久遠,松贊干布在七世紀定都拉薩,自從修建了大昭寺,就形成了八廓街。八廓街早已成為拉薩的城市標志,就像王府井之于北京,勸業場之于天津,南京路之于上海,香榭麗舍之于巴黎一樣。
八廓街的出入口是大昭寺的廣場,環形街道兩旁高高的白墻下。八廓街長三里,寬三丈,呈圓形,兩旁是老式藏房,街心的巨型香爐,晝夜煙火彌漫。八廓街像一個巨人合攏的長手臂,環繞捧托著大昭寺。
起初我以為八廓(角)街一定和八個角有關,所以我初次逛八廓(角)街時不禁向一藏族的導游問道:“唉,怎么沒有看到八個角呢?”他笑著說:“這可不能怪我們的祖先不會取街名,這大概是某位早期進藏的四川漢族朋友,用四川音把‘廓’字音譯成了‘角’,以至其后來西藏的許多人,叫名也罷,寫成文字也罷,一直把她稱為‘八角街’”。原來如此,我還以為這條街有八個角呢。
不論是本地的還是外來的,從前多數人到此地是為了傳經,藏族群眾把這條街稱為圣路,即為上天之路,藏民族對“八廓”賦予的含義是“轉中經”和“主街”。八廓街中間是轉經道,從早到晚總有數不清的朝圣者匆匆走在這條路上,用心和腳步積累他們的功德,有不少人虔誠得五體投地,繞著八廓街,繞著大昭寺,繞著布達拉宮磕著等身的長頭。據說在拉薩,基本有三條轉經的圣道,第一圈是圍大昭寺供奉著釋迦牟尼12歲等身像的大殿外的廊道,第二圈就是八廓街了,稱“轉八廓”,第三圈可就是繞拉薩市內的大圈了,拉薩人稱“轉林廓”。
來到八廓街,人們一眼便可以發覺,街上所有的人都在圍繞著大昭寺以順時針方向旋轉,如同無數顆星星都圍繞著月亮旋轉一般。那時,即使你是初到這條街的遠方游客,也會情不自禁地隨著這股人流按順時針方向逛街。假如你要逆流而行,必須花費成倍的時間和力氣,尤其是在傍晚轉經高潮之際或宗教節日期間。如果偶而走反了,有時一些年邁的老人會打手勢告訴你方向錯了。對于他們的好意,最好的報答就是報之以微笑,然后走對的方向。
據說拉薩藏族群眾幾乎每天都要沿八廓街環繞大昭寺三周,無論是烈日當空的炎炎夏日,還是風雪彌漫的數九寒冬,大昭寺門前從沒空過,常常是數十個甚至上百人同時在磕長頭,后面還有些人靜靜等候著,沒有擁擠,沒有爭吵,只有木板或紙板貼著地面滑動的唰唰聲……
天上的街市
過去,八廓街兩邊的房子都是帶天井的藏式樓房。現在看到的都是經過改造的新式樓房,樓層不高,一樓為門面,經營工藝品、藏藥和珠寶首飾等。街道中央有統一修建的開放式攤棚,滿是各種瑪瑙、骨質、木質、銀和藏銀做的項鏈、手鏈,戒指、手鐲等,還有法號、香爐、藏刀等。步入八廓街,實際就是進入了一條商業街,街道兩邊的商店、攤位分明就是藏族工藝品的博覽會。
各類貨物攤點一個一個地擺開,八角街內的商品充滿西藏民族特色,隨處都可以看到西藏民族手工藝品。這里既有西藏各地的名優物產,如色澤艷麗的江孜長墊,做工精致的日喀則金花帽,大小各異的轉經筒,琳瑯滿目的旅游紀念品,也有老式的首飾、宗教器具、藏香、藏靴、藏帽、藏袍、藏刀、鼻煙壺等各式日用品,還有從印度和尼泊爾遠道而來的各種商品。拉薩的日照時間很長,晚上九點陽光依然明媚。傍晚時分,在繁華的八廓街轉轉,誰都會對琳瑯滿目、真假難辨的藏式物品愛不釋手。
神秘的大昭寺
傳說1300多年前,文成公主嫁入藏時,大昭寺所在地周圍是一片沼澤,沼澤中心有一湖泊,置于拉薩城中有如一巨大的魔女仰天而臥。文成公主占卜后確認在此處建寺便可降魔,于是利用眾多的山羊開始馱土建寺。藏語稱山羊為“惹”,稱土為“薩”,為紀念建寺,佛殿初名“惹薩”,后又名“祖拉康”,是經堂的意思;“大昭”藏語為“覺地”,意為“釋迦牟尼的佛堂”,后來城市的名字也演化為“拉薩”。在藏語里“拉”是神,“薩”是土地,“拉薩”的意思就是神地或圣地。自從古時候藏王松贊干布在拉薩定都起,拉薩就成為西藏政治、經濟、文化和宗教的中心,也是藏傳佛教信徒們心中的圣地。這也是我們從史書記載及口述故事中得知的為何大昭寺具有重要地位的原因之一。大昭寺原是松贊干布為供奉其尼泊爾妻子赤尊公主帶來的釋迦牟尼8歲等身像所建。而北面的小昭寺供奉文成公主從長安帶來的釋迦牟尼12歲等身銅塑鎏金像。金城公主嫁入藏后,把釋迦牟尼12歲等身像移至大昭寺。釋迦牟尼神殿是信徒心中的圣地,也是松贊干布倡導佛法及漢藏會盟的重要見證。釋迦牟尼神殿是大昭寺的主體,只能用雄偉來形容。我們方開始明白為何這一處地方的寺院門廊有不遠萬里前來朝拜的信徒,有永不停歇的五體投地的磕長頭。
八廓街轉經路上流動著不同的和相同的人,但永有不容置疑的極度虔誠的信徒從來不留意游客的面孔,他們仿佛已經與冥冥中的佛祖交融了。如今的八廓街上雖然是商鋪林立,游人如織,不過每天依然可以看到數不清的轉經人,好多從很遠的藏區走路前來,甚至一路虔誠地磕頭而來,身上的衣服磨得閃著油光,目不斜視地在漫步的游人腳邊匍匐前行,完全是不同世界的人。
“瑪吉阿米”的美麗傳說
不經意間,我們在拉薩八角街的一個角上被一幢黃色的兩層小樓吸引,只見門上方掛著一幅木制畫,上面有一位美麗的姑娘和“瑪吉阿米”四個大字。“瑪吉阿米”一聽便是藏文,正如所有的神話故事中都有一個美好的愿望和一個美麗的姑娘,“瑪吉阿米”意思是“純潔可愛的少女”。
在西藏,黃色代表著神圣的宗教色,只有寺廟或高僧居住的建筑才可以使用,而普通的屋子大都是白色的外墻。那么這幢黃色的小樓一定有她的傳奇。一打聽,果然讓我們收獲頗多:原來因為它與西藏歷史和西藏文學上一個不同凡響的名字—倉央嘉措有聯系。倉央嘉措是西藏第六世達賴喇嘛。他不僅是西藏歷史上一位杰出的宗教領袖,還是一位才華橫溢的浪漫主義詩人。他常常走出寺廟深宮,深入民間體驗普通人的生活和情感,并且留下大量的情詩。現在有很多專家認為,這些情詩其實蘊涵著佛法和禪機。
酒館一本游客留言簿的扉頁上記載著一個浪漫的故事:“瑪吉阿米”是流傳在藏區的一個美麗的傳說。大約300年前,月色星空下,坐落在古城拉薩八廓街東南角的一座藏式酒館來了一位神秘客人。恰巧,一個月亮般純美的少女“瑪吉阿米”也不期而至,她的容顏和神情深深印刻在這位神秘人物的心里,從此,他常常光顧此地,期待著與少女的重逢,可少女再也沒有出現過。這位神秘的客人就是倉央嘉措,他那首美麗的《瑪吉阿米》被藏人永遠傳唱—在那東方高高的山尖/每當升起那明月皎顏/瑪吉阿米醉人的笑臉/會冉冉浮現在我心田……當初他們相見的地方,就是如今的黃房子。我被這個美麗的傳說深深打動了。
我們坐在靠窗戶的位置,太陽光不太大,曬在身上暖洋洋的,感到很舒服。耳邊不時會傳來樓下做買賣的聲音和孩童的嘻鬧聲。這樣的場景可以讓你忘記置身于哪里,一幅祥和的場景。下午五點坐在這兒,看著外面,可以讓思緒四處飄揚,和著遠方的云一起飄,有種自由的感覺。在拉薩可以看到這樣的景象,每家門窗邊均有蠻粗的用油漆涂成的黑框。這是用來吸熱的,利用日照晚上取暖用。許多人家門口均掛著吉祥圖案的布,其實是用作門幔的,每家的窗臺上均種植著色彩搶眼的花。這整個構圖使得這個城市又增加了一種景觀。
拉薩需要慢慢體味,慢慢了解。一面品嘗著美味的藏餐和特別的拉薩啤酒,一面欣賞著各類的留言,體味著天堂的浪漫……當時我暗想,如果能和心愛的人在一起體會這浪漫,那便是真的到天堂了。突然我有些頓悟,旅游是個什么過程?不就是在發現、探索、驚訝、后悔的同時,品味與頓悟,把古老、現代或者時尚、奇特的文化沉積于心嗎?
八廓街的“時代節拍”
圣地拉薩,這座永遠沐浴在陽光下的神秘太陽城,以它的藍天白云,神奇傳說和宏偉輝煌的寺院,構筑起永不磨滅的圣地形象。
在八廓街,人們熱愛自己的佛祖,也熱愛物質財富,佛熱愛和平、熱愛眾生,也熱愛熱鬧,愛發怒;神崇高偉大,也平凡渺小。各種各樣的現象在這條街上,既矛盾又統一,各色各類的氣氛在這條街上,既排斥,又融合。最滑稽而自豪地招搖過市的還是金發碧眼的洋人。他們戴滿各種西藏民間首飾,有時甚至拉上一個喇嘛和他一起合影。他們一邊滿臉微笑地和人們“哈羅”打招呼,一邊眉飛色舞地到處拍照。
漫步八廓街頭,人們不僅感受到西藏最古老城區的古樸,同時也感受到今日的繁榮和文明。雖然外來旅游觀光的人越來越多,給它的古老風貌添了些現代生活的色彩,可這里還是體會拉薩傳統、風情和生活習俗最好的地方。大家驚喜地發現,在拉薩能買到幾乎所有的時髦用品,還能吃到花樣繁多的佳肴和時令蔬菜、海鮮;這里有寬帶網絡,有瑯瑪廳,還可到溫泉泳池盡情暢游……
那天,我們在八廓街的出入口的大昭寺的廣場留影,凝望那頗為神奇的大昭寺的紅白神宮的時候,我猛然間被取景框里的五星紅旗所觸動。在八廓街,很多屋頂都飄揚著五星紅旗,那五星紅旗在湛藍的天際下是那樣的鮮紅奪目,自然,它上面滾動著共和國的波濤風云,也折射著西藏和平解放以來的繁榮進步。它迎風飄揚,仿佛時時刻刻在詮釋著民族團結,引領著華夏兒女為追求自由、幸福和富強而奮進不止,這也成為青藏高原一道美麗的風景……
(責編:石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