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綿延于清代一百余年、中國文學史上最大的散文流派—桐城派,其傳播之強,生命力之盛,令人驚嘆!因此,說到桐城派,人們自然會想到方苞、劉大櫆和姚鼐,他們都為桐城派創始人之一,有的堪稱中華民族文化大師。桐城派,在兩個多世紀的歷程中,人才濟濟,名家輩出,不僅在著書立學方面,影響廣泛,而且在書畫方面,均有較高造詣。于此擇其幾位畫家遺墨與讀者共鑒賞。
方以智《疏樹古亭圖》
紙本墨筆
縱52.4厘米 橫30.3厘米
《疏樹古亭圖》繪野山幽谷,溪河平靜,疏樹散落,草亭孤立,視野之內既無陳舟,也無人蹤,惟有那盡染塵埃的秋葉在風中搖曳。全圖運墨疏淡,表現出一種空靈冷落、遠避世俗的隱逸境界。據說《疏樹古亭圖》,是他去世前一年滿懷明末遺民的悲慟而制作的,情調凄苦,故而畫面僻荒冷落。筆墨雖然平易樸實,卻不乏深厚功力。圖上題文,書寫得體,風神流動,所繪深得元人冷靜幽雋之韻。此畫歷經三百多年,傳承有序,圖下左右分別鈐有“方苞之印”、“靈皋”、“處觀”、“靖侯珍藏”、“朱霞長壽”、“臣涌許氏子宣珍藏書畫印”等鑒藏印章。
方以智(1611-1671年),明末清初畫家、思想家。字密之,號浮山愚者,安徽桐城人。明崇禎進士,授翰林院檢討。據載,“博通諸藝,著述宏富,書法繪事俱絕擅”。方以智繪畫面貌較為多樣,有山水、花卉、人物、蟲魚。山水得元人法,不計形似而有思趣,贏得人們的喜愛。明亡后,他削發為僧,法名大智、無可。隱居山林,百念皆空,粗衣淡食,宣揚佛教。“興起偶作書畫,借以抒發情懷。”方以智一生以清節為重,交游甚廣,是一位有很大影響力的人物。現代學者把他與顧炎武、黃宗羲、王夫之并稱“明末四大學者”。
姚文燮《玉峰瓊樹圖》 綾本設色
縱178.6厘米
橫49.6厘米
此幀山水圖是一個細長條幅,構圖有一定難度。由于作者恰到好處地輕描淡寫,略施色彩,卻有一種蒼潤古雅的情韻。
《玉峰瓊樹圖》繪主峰凈巖,澗瀑沖跌,云遮霧掩。山腰一茅舍掩映于秀挺嘉樹之中。近處峽谷之間一老人拽杖沿小道依山而上,只見面前站有一人,懷抱拐杖,當是屋主得知友人前來,特下山迎接,極富生活情趣。幽谷行人,靜動映襯,使寂靜的山野顯得靈動出神。整個畫面筆法簡勁,以少勝多,格調高雅,給人以玉峰瓊樹、古樸明潔的美感。畫幅右上自題七言詩一首,行筆流暢、純熟優美。款署“庚申秋客長安寫寄五崖老年學兄正。同學弟姚文燮”。鈐“文燮私印”、“奔壺”印。庚申為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作者時年53歲,當為盛年時期一幅上乘代表之作。
姚文燮(1628-1693年),字經三,號羹湖、無異堂等,安徽桐城人。清順治十六年(1659年)進士,官中書,晚年辭官隱居。“詩、書、畫皆有名,詩入古調,畫亦精妙”。著有《詠園詩集》、《羹湖詩選》、《無異堂集》等書籍。
張敔《芙蓉雙鴨圖》 絹本設色
縱149.4厘米
橫49.3厘米
圖繪兩只游鴨嬉戲于溪流之中,綠波泛彩;盛放的芙蓉凌空而出,香氣彌漫;和風吹動紛披的蘆葉,漾然有聲。雙鴨姿態生動,前面一只扭過頭來,雙目炯然地注視身披美麗羽毛的游侶行蹤,神態靈現。雙鴨描繪工細,芙蓉蘆葉以“沒骨法”畫成,筆墨清新俊逸,章法靈空巧妙,整個畫面顯得富有生機和物趣,十分和諧。左上落款“南泉山人張敔寫”。鈐兩印。
張敔(1734-1803年),字虎人,號雪鴻、南泉山人等,安徽桐城人。乾隆舉人,官湖北房縣知縣。天資高邁,為人疏放不羈。能書、工詩、善畫,有三絕之譽,寫真尤能神肖。“敔性嗜酒,酒酣興發,揮灑甚捷,所畫無不妙”,其傳世作品《花卉》冊,現藏首都博物館。尚有張敔遺墨多幅藏于安徽博物院。
姚元之《水仙圖》扇 紙本墨筆 縱16.5厘米 橫53厘米
《水仙圖》是一幅典型的文人畫,畫美字也美。用淡墨白描之法,寫水仙數株,葉子舒展自如,具有一種內涵力量,這種力量忽挺忽柔,行筆的速度忽快忽慢,由此而產生了優美姿態。用線鉤花瓣,蕊色較深,顯得花朵突出。水仙葉間重墨繪草莖,黑白相互映襯,遠線抒情,風格清雅。右上自題詩一首,行草遒勁俊麗。款署“仿子固畫意,少巖三弟雅正。姚元之。道光甲申長夏”。鈐“南齋游筆”印。左上角鈐“玉照畫”印。道光甲申即公元1824年,作者時年52歲。
姚元之(1773-1852年),字伯昂,號薦青、竹葉亭生等,安徽桐城人,姚文燮七世孫。清嘉慶十年(1805年)進士,官至左都御史。工隸書、行草,尤善白描人物,嘗臨摹趙孟頫《羅漢十六尊》,黃左田嘆為“今不讓古人”。著有《竹葉亭雜記》《薦青詩文集》《小紅鵝館集》等書。
闕嵐《梧桐白頭圖》 絹本設色 縱101厘米 橫40.5厘米
此作是畫家75歲時繪制的,工寫結合,筆墨清靈,有一種纖塵不染的秀潔韻味。上部繪挺健梧桐,葉茂子實,一枝斜穿畫面,綠葉飄動。一對白頭鳥依偎枝上,親密無間。下部繪神奇多彩靈石,石縫坡腳間花草雜生。筆墨細膩古樸,風格溫潤典雅。左下自題“道光壬辰季重九日仿甌香館本于天光云景齋。闕嵐”。鈐“臣嵐印作”、“小龍眠山人”印。右下鈐“延年益壽”印。可以看出,這幅畫是作者對長壽的歌頌。
闕嵐(1758-1844年),字文山,號小龍眠山人,安徽桐城人。工山水、花鳥,畫佛像尤妙。粗筆大幅鐘馗像,氣勢非凡。仕女喜作高髻,近宋人寫本。晚年又精于指畫。
方亨咸《秋山飛瀑圖》 絹本設色
縱165厘米 橫53厘米
畫面峰巒層迭,巖壑幽深。主峰入云,氣概非凡。低于主峰之遠山,云氣飄渺,加強了畫面的縱深感。右側高崖陡起,飛瀑如練,山崗平臺勁松茅亭,著墨不多,意趣超逸。紅楓、青杉、垂柳、柏樹等,布置得非常妥帖自然,達到了回環顧盼的曲盡其妙。近景陡坡之下,溪河平緩之處,次遞建屋三座,其中兩屋內各有一人,似讀書或覓句?意態閑適。縱觀全幅,氣勢磅礴,色澤清明,把深山幽境、高土隱居的雅意悠然的氣氛描繪得十分感人。一幅好的山水,必然融匯著畫家的情感和寄托,這在方亨咸的《秋山飛瀑圖》中表現得頗為鮮明。
方亨咸(1620-1681年),字吉偶,號邵村,安徽桐城人。清順治四年進士,官至御史。著書頗多,以學問聞名當時,最著名的是精于詩文,擅長書法、山水,也善花鳥。山水仿元人,博大沉雄,力追古雅。作于清康熙八年(1669年)的《秋山飛瀑圖》是方亨咸50歲時的一幅代表作。
清順治十四(1657年),方亨咸因弟案牽連,父母兄弟等全家十口被流放寧古塔(黑龍江境內),“二年余釋歸,不仕,足跡遍天下,畫益進”,成為清一代大家。傳世作品有《云橫翠嶺圖》《石竹圖》《山水花鳥圖》冊、《深山垂綸圖》,現藏故宮博物院。
以上介紹的清代六位畫家的作品,均藏于安徽博物院。詩情畫意,書法娟麗,對于我們今天的繪畫創作,其借鑒意義,顯然彌足珍視。
(責編:李禹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