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漢中山國是漢代的重要封國。公元前154年,漢景帝封其第九子劉勝為中山靖王,遷都盧奴(今定州),始為漢代的中山國。兩漢共十七代中山王,世襲達300余年,在今河北省定州市境內,留下了大量的漢代中山王墓。
自1959年以來,考古工作者先后發掘了中山簡王劉焉夫婦墓、中山靖王劉勝及其妻竇綰墓、中山穆王劉暢夫婦墓、中山懷王劉修墓、三盤山120~122號墓、陵北137號墓等。這些墓葬規格高,出土文物豐富,其中,中山王墓出土的玉器尤為引人矚目。它們質地細純,光澤瑩潤,種類繁多,工藝精湛,是一批難得的漢代玉器珍品。現選取其中的喪葬與禮儀用玉介紹如下:
■喪葬用玉
漢代是喪葬用玉的鼎盛時代,認為玉是“山岳精英”,以玉斂葬,可以不朽。西晉葛洪在《抱樸子》中說:“金玉在九竅,則死人為不朽。”葬玉就是指這類專門為保護尸體而制造的隨葬玉器,主要有玉衣、玉、玉握、九竅塞、玉枕和鑲玉棺等。兩漢中山王墓出土喪葬用玉種類齊全,保存較好,是研究漢代喪葬用玉的重要實物資料。其中,中山王墓中共出土玉衣四套:金縷玉衣三套,銀縷玉衣一套,鎏金銅縷玉衣片若干。西漢中山靖王劉勝及其妻竇綰墓出土的兩件金縷玉衣意義尤為重要,是目前考古史上首次發現,并且是保存最完整的漢代玉衣,使世人得以認識了玉衣的真面目。
劉勝金縷玉衣(圖1)身長188厘米,共用玉片2498片,金絲約1.1千克。西漢中山靖王劉勝墓出土,現藏于河北省博物館。玉衣可分為頭部、上衣、褲、鞋、手套五部分。玉衣所用玉片為岫巖玉,有長方形、三角形、菱形以及多邊形,均為合體而裁,合體而用。每片玉上都鉆有小孔,相鄰的小孔間用金絲連綴。所用金絲有單股的,多股的,還有擰成麻花狀的。玉衣內同時出土有一些塞,蓋在死者身上的小玉件,包括頭部的眼蓋、鼻塞、耳塞、口,胸部、背部的玉璧,下腹部的生殖器罩、肛門塞和手中的璜形玉飾。
玉衣,是漢代葬玉中最為重要的一部分,被稱為“玉匣”或“玉柙”,是兩漢皇帝和諸侯王等高級貴族死后穿用的殮服。用玉衣入葬,始于西漢中早期,盛行于武帝時代,止于東漢末年。玉衣等級制度東漢時基本確立,《后漢書·禮儀志》規定,只有皇帝才能使用金縷玉衣;諸侯王、列侯始封、貴人、公主只能用銀縷玉衣;大貴人、長公主使用銅縷玉衣。劉勝是諸侯王,按制死后是不能穿金縷玉衣入葬的,現在對此有兩種說法,一是,劉勝與漢武帝是同父異母兄弟,關系較好,是漢武帝特賜;還有一種說法是,劉勝死時玉衣的入葬制度還不完善,是越級而穿。
玉衣的制作十分考究,據專家推測,玉衣是按人體模型設計而制作,先將人體分割成大小不一的“塊”,然后編號。根據編號,對玉片進行加工,經過鋸片、鉆孔、拋光加工后,再用金絲將玉片連綴在一起。玉片的鉆孔在0.01~0.02厘米之間,金絲粗細在0.035~0.05厘米之間。金絲的編綴方法有交叉式、套聯式、并聯式、結聯式多種。為防止邊緣玉片的散亂,最后鎖邊成型,玉衣的制作即完成。經測算,在當時的生產力水平下,制作一件玉衣大致需要一名熟練的玉工辛勤勞作十余年的時間,其制作費用約相當于漢代一百戶中等人家家產的總和。
竇綰金縷玉衣(圖2)身長172厘米,共用玉片2160片,金絲約0.6千克。西漢中山靖王劉勝妻竇綰墓出土,現藏于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玉衣所用玉片為岫巖玉,與劉勝金縷玉衣不同之處是上衣的制作,竇綰玉衣的上衣沒有用到金絲,而是先將制成的玉片粘在裁好的麻布上,再用絲帶將玉片沿對角線加以黏貼,這樣制成的玉衣既美觀又牢固。玉衣內同時出土有眼蓋、鼻塞、耳塞、口,胸部、背部的玉璧,下腹部的生殖器蓋、肛門塞和手中的璜形玉飾。
青玉云紋枕(圖3)高13厘米,長34.7厘米,寬11.8厘米,重13.8千克。東漢中山簡王劉焉墓出土,現藏于河北省博物館。由整塊青玉雕制而成,玉質晶瑩。枕中部內凹,枕面及前、后兩面以細淺的雙勾陰線雕刻變形云紋,紋飾相互勾連,宛轉流暢。此枕形體碩大,極為罕見。
蟬形玉(圖4)通長6.4厘米,寬3.3厘米。東漢中山簡王劉焉墓出土,現藏于河北省博物館。玉質潔白無瑕,溫潤細膩,晶瑩剔透。蟬體扁平,中心稍厚,雙目外凸,用斜磨陰刻線條勾出頭、胸、腹、背及雙翼等細部輪廓,蟬尾和翼端呈三角尖鋒狀。造型生動,線條干凈利落,紋飾明快簡潔。《史記》中記載:“蟬蛻于濁穢,以浮游塵埃之外,不獲世之滋垢……”古人認為蟬品質高潔,用蟬作為口,象征生命再生。此器為“漢八刀”的杰出代表作。
豬形玉握(圖5)高2.8厘米,長10.3厘米,寬2.3厘米。東漢中山簡王劉焉墓出土,現藏于河北省博物館。玉質潔白明亮,溫潤細膩。器呈臥豬狀,背部滾圓,周身光素無紋,僅用幾道寬陰線刻出豬的雙耳、四肢各部位輪廓,頭和尾各有一個小圓穿,造型簡單,細膩傳神,是死者手中的玉握,象征擁有財富。
龍形玉璜(圖6)長10.8厘米。西漢中山懷王劉修墓出土,現藏于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玉色青白,玉質瑩潤,器體為雙龍合體形,龍張口露齒,用陰線刻劃出眼角等細部,線條流暢,出土時位于墓主人右手處。
竇綰鑲玉漆棺之玉璧(圖7)西漢中山靖王劉勝妻竇綰墓出土,現藏于河北省博物館。竇綰棺為髹漆木質,內壁鑲玉版,外壁鑲嵌玉璧和圭形玉飾。由于棺木朽爛,大量的玉版片和玉璧散落堆積。經整理得知,竇綰棺的內壁鑲嵌192塊玉版,外壁鑲嵌26塊玉璧和8塊圭形玉飾。棺上所有玉件都經過加工,表面光滑平整。
■禮儀用玉
據《周禮·大宗伯》載:“以玉作六器,以禮天地四方。以蒼璧禮天,以黃琮禮地,以青圭禮東方,以赤璋禮南方,以白琥禮西方,以玄璜禮北方。”到了漢代,玉器的功用有了延伸與拓展,禮儀功用已經大大衰退,漸趨成為饋贈的重要禮品和信物,或懸掛做裝飾。考古發掘漢代“六器”之用的禮儀用玉無論種類還是數量均較少,兩漢中山王墓出土玉器中也僅有玉璧、玉圭。但這幾件玉器,制作異常精美,雕工精湛,紋飾靈動,且器形較大,是漢代禮玉的精品代表。
透雕雙龍紐谷紋白玉璧(圖8)通高25.9厘米,璧外徑13.4厘米,內徑4.2厘米。西漢中山靖王劉勝墓出土,現藏于河北省博物館。玉質潔白,色澤晶瑩。璧的兩面雕減地陽刻谷紋,緣周起棱。璧上端透雕兩條獨角龍,龍張口挺胸,長尾高卷,側身相背,呈蓄勢騰飛之勢。頂端有流暢的卷云紋裝飾,中央有一圓穿,可供穿系懸掛之用。此璧紋樣優美,造型生動,是漢代玉器中的珍品。
透雕龍螭銜環青玉璧(圖9)通高30.5厘米,厚1.1厘米。東漢中山穆王劉暢墓出土,現藏于河北定州市博物館。作為墓主人生前地位和財富的象征,這件玉璧體型碩大,玉質細膩。青玉雕制,色青綠,有紅褐色沁,表面有溫潤明亮光澤。璧內、外邊緣為素面寬帶,肉面飾規整的谷紋,上部透雕龍螭銜環形象,一龍一螭身體修長,以陰刻線勾勒口、眼、鼻、耳及足爪,它們翻轉扭動,同銜一環,好似相向爭斗嬉戲,情趣盎然。兩側各透雕形體較小的一龍一螭,生動活潑。此璧玲瓏剔透,雍容典雅,對稱中富于變化,是漢玉中的瑰寶。
透雕蟠螭紋青玉璧(圖10)通高25.5厘米。東漢中山簡王劉焉墓出土,現藏于河北省博物館。玉質細密,光澤溫潤。玉璧整體結構緊湊,比例適度,雕琢細膩。兩面滿飾谷紋,上端鏤雕兩威武健壯、曲身相對搏戲的蟠螭,其間飾以流云紋。兩條蟠螭仿佛穿行于云海之間,極富神韻。
青玉圭(圖11)長9.6厘米,寬2.35厘米,厚0.4厘米。西漢中山靖王劉勝墓出土,現藏于河北省博物館。玉圭制作規整,上扁薄長方形,端射似等腰三角形,下端為平直的長方形,素面,出土于劉勝棺槨之間。(責編:蔚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