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舞蹈本身有多元的社會意義及作用,如審美、教育、文化傳承、心理治療、健身、娛樂、社交等。可以利用舞蹈的這些功用,將其作為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為中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培養合格人才。
[關鍵詞]舞蹈 思想政治 美育
[中圖分類號] G64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13)03-0035-02
大學是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逐漸形成與定型的階段。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課往往給學生枯燥、生搬硬套的感覺。而舞蹈就能避免傳統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劣勢,發揮其審美、文化傳承、健身、娛樂、社交等多元化功用,對當代大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使學生自覺成為素質全面的綜合性社會主義人才。
一、舞蹈的美育功能
美育在我國社會主義教育中的完整含義是培養學生的審美觀,培養他們對美的鑒賞與創造能力,培養他們高尚情操和文明素質的教育。舞蹈是以經過提煉、組織、美化的人體動作來表現思想情感的一種藝術。舞蹈是美的化身——和諧比例的人體是舞蹈美的基礎,雕塑般的動作是舞蹈美的形式,真摯的情感是舞蹈美的內容。那么能否將舞蹈作為一種教育手段,來提高學生對于美的感受力,鑒賞力和創造力呢?答案是肯定的。在古代,舞蹈就是一種極有價值的美育教育手段。在西周,舞蹈是貴族子弟的必修課。《禮記·內則》記載:“十有三年,學樂,誦詩,舞勺。成童舞象,學射御。二十而冠,始學禮,可以衣裘帛,舞大夏。”“勺”和“象”是文舞,“大夏”是武舞。春秋時期,孔子用“六藝”來教育學生,“六藝”中的樂(在古代,樂是歌、舞、樂三位一體的藝術)是其弟子必須掌握的才能之一。可見在古代人們就利用舞蹈來訓練人的儀表舉止和情感氣質方面的修養。舞蹈不僅在古代有著先進的意義,在注重素質教育的今天也是社會主義美育教育的不二選擇。因為真正的藝術作品一定飽含著藝術家深刻的思想和豐富的情感。這樣的藝術作品易于凈化人類心靈,感發人對于真善美的追求,使人在藝術的情境中自然地受到教育和培訓,舞蹈亦如此。
二、舞蹈的傳承文化的功能
舞蹈除了美育功能,還有一系列的功用,如傳承文化。當今國際社會,文化越來越成為評價一國綜合國力強弱的重要因素。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大力弘揚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提倡充分調動積極因素,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形成團結、奮發向上的力量,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精神動力支持。舞蹈傳承文化的功能很好地滿足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所提倡的內容。中國各個少數民族從古至今就是善舞的民族,流傳至今的少數民族舞蹈,承載其從古至今去粗存精的文化,傳遞著各個少數民族的生活、習俗、服飾、生活環境、精神等。如蒙古族生活在一望無際的大草原、以游牧生活為主,其舞蹈粗狂、豪放,體現著蒙古族人民的堅強不息的精神;又如滿族人民在祭神、祭天和“薩滿”跳神時,都要立一“神桿”,桿頂置一斗,斗中置肉米,召烏鵲啄食,名為“供神鵲”。薩滿即在桿下鼓舞事神。從中我們可以了解到滿族的圖騰崇拜習俗。學習中國少數民族的舞蹈,不僅能傳承和傳播少數民族舞蹈,還能增強學生對于少數民族的了解,使其熱愛少數民族的文化,進而形成各民族共同發展繁榮、團結中華的精神。中國的古典舞是在中國民族民間舞蹈的基礎上,經過歷朝歷代的錘煉、整理、加工、創造而成的。它從縱向上蘊涵著豐富的古今文化,并且經過時間的淘洗,從精神上能引導人們積極、樂觀、振奮。而了解和學習中國古典舞能加深學生對于中華民族歷史的了解,增加他們的愛國情懷,使其主動肩負起民族復興的偉大使命,主動承擔傳承、傳播、弘揚我們民族舞蹈文化的重任,為增強我國的綜合國力而努力奮斗。
三、舞蹈的心理治療
我國社會主義的發展需要接班人和建設者擁有健全的人格與心理、堅強的意志品質。而當代大學生由于受到某些社會不良環境、家庭經濟困難、家庭教育欠缺、就業壓力等一系列因素的影響,心理承受力弱,容易產生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如焦慮、抑郁、孤僻、緊張、恐懼、情感失控、自卑等。有些學生難以排遣這些心理問題,甚至走向自我滅亡的途徑。要消除學生的心理疾病,使他們擁有自我排遣壓力的能力,舞蹈無疑是最佳選擇。《毛詩序》載:“情動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說明舞蹈比語言、嗟嘆、詠歌具備更強大的表達功能。在預防和治療上,舞蹈突顯出心理咨詢所不具備的優勢。舞蹈的治療功能在于舞蹈的動覺性。人的情感是豐富多樣而復雜的,無法用單一的心理分析去涵蓋,但是舞蹈卻能讓復雜的情感并存而不沖突,通過患者肢體的運動幫助其突破和超越情感的限制點,將心中的隱性內容轉化為表面的內容。讓其在感受美、感悟生命力、感受身體的動覺快樂中抒發情懷,逐步消除各類心理問題,并形成堅忍不拔的意志品質,提高治愈心理疾病的可能性。在熊梨花、李敏玲、李青蕓所寫的論文《舞蹈治療對抑郁癥病人自我效能及康復的影響》中有實例為證,文中將76例抑郁癥病人分為干預組和對照組,兩組病人均進行常規的藥物治療和心理支持護理, 干預組另外采用舞蹈治療康復措施。結果觀察4周后發現,干預組治愈率為89.47%,對照組60.53%,自我效能感分值明顯高于對照組,兩組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目前,舞蹈治療在國內還鮮為人知,但是其在國外的治療效果確實是顯著的。隨著國內大學生心理問題的激增,希望舞蹈治療能得到相關人士的重視,并得以推廣和運用。
四、舞蹈的健身和身體治療功能
中國社會主義教育方針為“德、智、體、美、勞”。“體”要求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擁有強健的體魄。而舞蹈恰恰是一種強身健體的很好的運動方式。古代為了防治疾病,有《陰康氏之樂》;我國曾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將舞蹈課替代體育課列入小學教育中。現代醫學證明舞蹈確實有健身和輔助治療身體疾病的功效。如強健骨骼和肌肉;增加關節的靈活性和柔軟度,減少受傷的機會;增強消化系統的功能;改善循環和呼吸系統的功能;增強神經系統的支配與協調能力;消耗熱量,維持適當的體重,塑造優美身體曲線;減少患冠心病、高血壓、糖尿病、大腸癌的機會;輔助治療癌癥、中風、腦部疾病等。
五、舞蹈的娛樂與社交功能
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體系提倡充分調動各種積極因素去增強中華民族的團結力與凝聚力。而中華民族的大團結是以個人、群體的團結為最小單位。但是現今的大學生由于多為獨生子女,不善于交際,以致“宅男”、“宅女”成為了現今的流行詞,更談不上團結,而普及高校舞蹈教育勢必能改善這種狀況。舞蹈具有自娛、娛人的功能。娛人是指舞蹈者通過表演舞蹈使觀看者達到審美愉悅的滿足。舞蹈表演形式包括獨舞、雙人舞、三人舞、群舞等。由于舞蹈的娛人作用以及舞蹈的與人協作的表演形式,使得舞蹈具備社交功能。我國在漢代有“以舞相屬”的交誼舞蹈,“以舞相屬”先由主人起舞,然后主人以舞相邀在場最尊貴或最親近的客人起舞,客人再以舞相應,舞罷,再相邀他人,如此盡興才罷。以舞相屬是我國優秀的舞蹈社交文化傳統,但在西洋文化強勢入侵的現今,大學校園流行的是外國交誼舞:華爾茲、布魯斯、狐步、桑巴、探戈等。這些舞蹈一般是對舞的形式,通過舞者雙方的接觸,消除了人與人之間的陌生感與隔閡,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聯絡感情,增進了友誼,達到人際交往的目的。我國各少數民族的社交舞蹈是節日里進行的群眾性舞蹈活動,一般是族人交流情感和青年男女自由擇偶的重要時機,多為群舞形式。群舞的形式一般更能使人們在群體動作中不再孤單,創造出強有力的社會與情感紐帶,使人們感受到與他人在一起的快樂。不僅舞蹈的形式能促進人與人之間的交際,舞蹈作為一項才藝,也能提高個人在人際交往中的能力,因為通過長期訓練,練習者能具備良好的氣質和魅力,在人家交往中透露出自信。
另外,舞蹈還能鼓舞人心、營造健康積極向上豐富的校園文化氛圍,促進和諧校園的建設。校園的和諧穩定是整個社會和諧穩定的基礎。而維穩是日常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重點,尤其在現今各種敵對勢力企圖擾亂中國秩序的環境中越發顯得重要。鑒于舞蹈形式的思政教育對于大學生具備多重優勢作用,筆者期待舞蹈能在各高校普及,以便更多的學生能受到潛移默化的教育。
[ 參 考 文 獻 ]
[1] 隆蔭培等著.舞蹈藝術概論[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1997.
[2] 袁禾.中國古代舞蹈史教程[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4.
[3] 常若凡.河北省高等院校開展京教學活動的調查與研究[C].河北師范大學,2008.
[4] 楊雙.藝術欣賞課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關系[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7):5.
[5] 熊梨花,李敏玲,李青蕓.舞蹈治療對抑郁癥病人自我效能及康復的影響[J].護理研究,2009,(34).
[責任編輯:劉鳳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