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多元智能理論的精髓在于將原來的以教師為中心轉變為以學生為中心,培養學生獨立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并對學生給予全方位的評價,有助于學生全方面的發展。
[關鍵詞]多元智能理論 藝術設計 應用
[中圖分類號] G642.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13)03-0137-02
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高校藝術設計專業教育機遇與挑戰并存。一方面開設該專業的高校數量不斷增加,藝術設計專業學生規模不斷擴大。另一方面,作為教學對象的“90后”大學生在學習心理、思維方式、性格特征、行為模式等方面均與以往有較大差別。如何結合藝術設計專業的特點,針對當代大學生的特點探索新的教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已成為當務之急。
美國發展心理學家加德納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論,[1]在尊重學生個體差異、開發藝術潛能、促進全面發展方面有著獨特的優勢。
一、多元智能理論的基本含義及特征
多元智能理論又叫多元智力理論(Multiple Intelligences),是由美國哈佛大學教育研究院的心理發展學家霍華德·加德納在1983年出版的《智力的結構》一書中提出來的。傳統的智力理論認為人類的認知是一元的、個體的智能是單一的、可量化的,而霍華德·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認為:人類的智能由語言、邏輯、空間、肢體運作、音樂、人際、內省、自然探索、生存智慧等構成。[2]與以往的發展心理學理論相比,多元智能理論具有以下特點。
1. 多元一體:一個獨立個體存在上述一種或幾種智能因素,并且能夠獨立表現,且一個人的能力可能在一種或幾種智能因素上表現得更加突出。[3]因此如何設計教學內容、開發其具備的多元潛能是教學者應該關注的問題。2.個體有異:每一個體因其先天遺傳、家庭環境、教育背景有異,不同智能因素存在較大個體差異性,不同的教學設計以及教學方法產生的教學效果可能截然不同。因此,教師應采用差異化教學才能取得最佳效果。3.實踐創造:加德納認為智能是在實踐中發現新知識和創造新產品的能力,對于創新思維、創新能力的關注是其有別于其他理論的重要特點。4.文化藝術:加德納認為,智能不僅與社會環境、文化取向、價值標準等密切有關,并且其直接外顯為藝術創造,與藝術設計直接關聯。
二、藝術設計專業學科特點及多元智能理論的應用原則
所謂藝術設計,就是將藝術的形式美感應用于與日常生活緊密相關的設計中,使之不但具有審美功能,還具有實用功能。它具有以下特點:1.綜合性。藝術設計涉及社會、文化、經濟、市場、科技等諸多方面,其審美標準也隨著這些因素的變化而改變。所以說,藝術來源于生活,反過來又作用于生活。2.實踐性。藝術設計貴在創造活動與實踐,是設計者自身綜合素質(如表現能力、感知能力、想象能力)的體現,最終都要展示為物化的成果接受外界的評鑒。3.個體性。藝術是全人類的,但是藝術創作卻充滿了濃郁的個人色彩。與其他學科相比,學習者個人的氣質、思想、意識對專業能力起著更為重要的作用。
因此,多元智能理論在藝術設計專業教學中的應用應遵循以下原則。
(一) 平等尊重的原則
多元智能理論要求我們貫徹平等的教育理念,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都是平等的。而藝術設計的實踐性和個體性強的特點,要求教師在教學中扮演“平等中的首席”(First amongequals)的角色,具體要體現在“到位而不越位,參謀而不代謀,指導而不指令”上。一方面,教師要學會換位思考,從平等的角度出發,更加客觀公正地理解學生和尊重學生;另一方面,不能簡單地將學生為“好”與“差”,“先進”與“落后”等,應一視同仁。而且,我們更應認識到學生的“好”與“差”是相對的,評價的內容和評價的標準應該更加廣泛,這樣才能夠更加全面認識學生,促其成長。
(二) 發展肯定的原則
多元智能理論要求教師將學生的能力視為一個動態發展的過程。因此在藝術設計教學中,一方面教師應樹立發展的理念,以發展的眼光來看待學生,并且將每個學生視為一片有待開發或進一步開墾的土地,促進其向好的方面發展;另一方面,依據多元智能理論,教師要以欣賞、肯定的態度積極挖掘每一位學生的優勢潛能和閃光點,并給予充分的欣賞和肯定,樹立學生的自尊和自信,幫助學生認識自我、發現自我、成就自我。
(三) 適應轉變的原則
多元智能理論本質上是一種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因此藝術設計專業教育應積極適應、轉換模式、積極探索新的方式。首先,教學設計要由封閉走向開放。一方面要引入聲、光、網絡等最新技術,另一方面應具有一定的彈性空間,為不確定性和個性因素預留空間。其次,開發更為多元化的教學資源。藝術設計來源于生產生活,日常生活中有豐富多彩的教學資源,且地方文化、歷史文化都為教學提供了豐富的素材。最后應建立多元化的評價體系,設計多種多樣的作業及考試形式,使得學生能夠充分展示自己的藝術及設計天分。
三、多元智能理論在藝術設計教學中的應用
結合所在學院的藝術設計專業教學實踐,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促進多元智能理論在藝術設計教學中的應用分析。
(一) 改革教學內容 創設多元智能發展情境
多元智能理論認為,培養學生的自然觀察智能就是要創造環境使學生能夠理解事物之間的聯系,引導學生學會觀察周圍世界,到生活實踐中去學習,摸索自然界的規律。因此,筆者對教學內容也進行了深度改革。首先,積極聯系現實生活,結合南寧市每年舉辦的中國—東盟博覽會、南寧國際民歌節等重大國際活動,筆者在課堂教學中增添了與之相關的教學內容,要求學生對南寧市的城市道路、廣場景觀進行參觀和調研,并布置了有針對性的模擬設計作業,使得課堂教學內容與現實生活有機結合。其次,藝術設計專業學科發展迅速,不斷有新的思想、新的元素出現,筆者在教學過程中積極引入前沿的思想,利用互聯網搜集最新的研究進展,充實教學內容、提升教學層次。最后,廣西眾多的民族和多樣的文化為教學提供了豐富的教學資源,筆者積極將鄉土文化引入教學中,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二)改革教學方式 創造多元智能訓練舞臺
在藝術設計專業教學過程中,筆者積極運用文字、圖片、聲音、影像多種手段,采用講授法、討論法、演示法、參觀法等多種方法,課上教學與課后實踐相結合,較好地開發了學生的獨特智能,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如在《色彩構成》教學中,筆者精心制作了動畫,形象生動地揭示了三原色如何形成多種色彩的原理,并且通過圖形、圖像軟件,展示了色彩搭配,不僅有效訓練了學生的色彩感知能力,同時也鍛煉了學生的數理邏輯能力。
由于課程綜合性較強,師生近距離交流機會較少,筆者建立了課程QQ群,網上答疑、網絡學習,在交流反饋中提高了學生的內省智能。
(三)改革評價方式 提供多元智能發展空間
我校藝術設計專業以往對學生學習的評價由兩部分構成,即以作業質量為主,以平時表現如出勤為輔助。這種評價方式較為單一,難以全面評價學生的真實能力,且難以調動學生積極性,同時評價過程也具有較大主觀性。針對以往的這種評價方式,筆者作了改革。首先是改革作業形式,發揮學生特長,擴大了作業的形式。規定作業可以是有形的實物,也可以是無形的文字、思想甚至是體驗,為學生多元智能發展提供充分的空間。其次,筆者鼓勵以創作團隊的形式創作作品,促進學生之間的思想交流。最后,筆者積極鼓勵、支持學生融入生活,從生活中尋求靈感,并且積極投身實踐,比如組織學生參加各種設計大賽。通過上述措施,不僅有效提升了學生的創新能力與想象力、美學判斷能力與技巧,而且提高了學生與人溝通、總結反思的能力。
創新能力是高校藝術設計專業人才培養的核心,作為一種優秀的教學理論,將多元智能理論引入到藝術設計教學中,對于充分開發學生潛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具有相當積極的意義。多元智能理論指導下的藝術設計教學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效果明顯,且學生樂于接受。在教學中,教師應繼續探索多元智能與藝術設計教學的聯系,使多元智能理論發揮更大的優勢,為全面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綜合能力奠定堅實的基礎。
[ 參 考 文 獻 ]
[1] (美)加德納,沈致隆譯.多元智能[M].北京:新華出版社,1999.
[2] (美)加德納,霍力巖等譯.智力的重構:21世紀的多元智力[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4.
[3] 曾曉潔.多元智能理論的教學新視野[J].比較教育研究,2001,(12).
[4] 賀雪梅,李剛.高校工業設計創意商品化研究[J].大學教育,2012,(9):108.
[責任編輯:陳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