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
約翰的故事
外國人喜歡把那些在西方出生并長大的中國孩子比喻成香蕉,外黃內白,于是人們也為那些在中國出生并長大的西方孩子找了一個詞比喻——雞蛋,外白內黃。可是,與“香蕉”相比,“雞蛋”則要少得多,而且如今很難找到那種真正符合“雞蛋”標準的外國人了:在中國出生成長,接受中國教育,為中國服務。
首先,按照慣例,父母不會把他們的孩子生在中國,因為這牽扯到國籍問題;其次,孩子們大多是因為父母工作需要而被帶到中國,在來中國之前就已經接受過本國文化的熏陶,到中國又都到國際學校上課,延續本國教育。等到父母工作任務完成,他們也基本上都跟著一起回國。
這幫孩子頂多算是個“準雞蛋”。
美國孩子約翰就是這樣一個準“雞蛋”。雖然他身在中國,卻根本無法融入當地的生活,他的生活圈子還是限定在跟自己來自同一國家的孩子范圍內。
大約5年前,他就和父母還有弟弟來到中國,跟繁華的上海不同,他們是在西部的一個城市重慶。經濟發展水平和開放程度的差距導致這兩個城市在生活環境上的懸殊,也導致了約翰貧乏的課余生活,造就了他不同的成長經歷。
約翰的父親是美國一家公司派駐重慶的一名經理。來中國5年了,他們竟沒有一個屬于自己的家,而是成天居住在當地一個五星級酒店套間里。約翰和弟弟每天由司機開車繞著崎嶇的街道到當地唯一的國際學校上課。
約翰在重慶接受的全部是美式教育,清一色的美國老師、美國教材,連同學都是英語國家來的,幾乎跟他在紐約時沒什么區別。他對唯一的中文課沒有任何興趣,因為在他的活動圈內,他不需要用中文來進行交流,在學校和同學說英文,回到酒店跟家人說的也是英文。
從酒店到學校,從學校再到酒店,每天這樣兩點一線的生活讓約翰特別煩悶,甚至很不快樂。除了這兩個地方還讓他有點美國的感覺之外,其他地方的破落讓他很難適應。找不到合適的娛樂活動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
在國內,約翰是學校橄欖球隊的隊員,而一到這兒,除了偶爾看看電視直播,連橄欖球碰都沒碰過。娛樂設施條件之簡陋早就讓他和家人失去了娛樂的精神,有一次,父母帶他們參觀當地的動物園,當看到那些給骯臟的動物洗澡的浴室之后,他們參觀大熊貓的熱情就不復存在了。
飲食也是令約翰和家人非常困擾的問題。在重慶很難找到他們想吃的食品,比如他最喜歡吃的Hormel品牌罐頭,都得從海外郵寄過來,或者她母親回國的時候帶過來。由于過敏,約翰現在不能食用含有小麥蛋白的食品,不論是谷物、吐司還是比薩。在美國,他的母親準備了兩箱子不含小麥蛋白的特殊食品,準備帶回重慶。
由于對中國文化不熟悉,約翰在中國境內旅游的興趣也不是太大。他和當初在美國一樣,父母都是帶他和弟弟一塊去國外度假,巴厘島、泰國、韓國都去了。讓約翰感到欣慰的是,不久前,他們剛剛搬到了一個外國人設計的社區中居住,那里還有游泳池和運動場。
當有人問起他想不想美國時,“我好想快點回去。”約翰無奈地用英文說,眼里充滿著無限的憧憬。
塔爾的故事
“嗨,爸爸,我在深圳!”
16歲的塔爾對著手機、興奮地告訴遠在澳大利亞布里斯班的家人:“我剛剛喝完廣東的‘早茶’,”他看了看身旁的深圳中學生戴鎮,“我的中國朋友今天會帶我去紅樹林和深圳書城。我還要買中國結,真的好開心!”
塔爾和來自法國、德國、美國等8個國家的114名青少年齊聚深圳,參加了為期7天的“友誼之旅——深圳市與國際友好城市、友好交流城市青少年文化交流周”。共青團深圳市委書記袁寶成表示:“我們舉辦國內首創性的‘友誼之旅’,就是要通過深圳這個窗口,通過孩子們的交流,把中國追求和平、謀求發展的愿望傳遞給世界各國。”
7天時間里,令塔爾和朋友們印象最深的,就是“民宿家庭” 活動。小伙伴們高高興興地住進109個深圳市民家中,和深圳孩子進行一對一的交流,體會中國的家庭文化和民俗風情。
獨立的房間、全新的被單、上網的電腦……劉帥一家不僅為來自日本的丸山愛美和來自美國的凱特騰出了有空調的主人房,還為他們采購了全套床上用品、洗漱用品。澳大利亞的愛絲貝兒十分滿意自己的新房:一個帶衛生間的單房,雅致,一塵不染,她說:“在家里,我都是和姐姐合住一間房”。“你們住得一點不比德國差。”凱瑟琳娜在住宅小區梅林一村中這樣評價。
兩天6餐,從湘菜、粵菜到川菜、徽菜,從雞鴨魚肉到生猛海鮮,對德國男孩多米尼克來講,每餐都是一個驚奇。他的隊友威爾·馬丁在深圳小伙伴張云鵬家中,嘗到了“中國爸爸”親手燒制的蒙古族奶茶。法國的阿曼迪娜被章利娜一家領到“巴蜀風”吃了一頓“麻辣燙”。“這是我有生以來最棒的晚餐!”美國小伙卡皮克一邊涮羊肉一邊說。
在民宿活動中,一百多個家庭“八仙過海”、各出奇招,將每個外國小朋友的日程排得滿滿的:游荔枝公園、逛深圳書城、喝粵式早茶、品瓦罐雞湯,驅車觀賞城市風光,赴龍崗果園采摘龍眼,進四海公園感受茶文化。今年18歲的陶然2000年去了新西蘭留學,他說:“我的外國同學只知道北京、上海,對深圳一無所知。現在,我要讓客人盡可能地了解深圳、了解深圳人,了解我國改革開放的成果!”法國姑娘帕迪亞感慨:“深圳真漂亮、深圳人好熱情,我永遠不會忘記在中國的日子。”
為了歡迎德國小朋友庫科娜,雙胞胎姐妹張嘉文淇和張嘉文涵特意表演了鋼琴四手聯彈,這可是她們去年在深圳市雙胞胎大賽中獲得最佳才藝獎的經典曲目!六年級小學生鄭軒和表哥一起,用流利的英語為外國小客人表演了一出小品。陶然和媽媽齊心協力,一個下午就教會了意大利小姑娘安娜麗莎彈奏古箏曲目《鈴兒響叮當》。
“友誼之旅”第一天,蓮花山的小平像前,專為此次活動命名的“國際友誼林”旁,飄揚的小雨伴著歡聲笑語,中國孩子正在教外國小伙伴放風箏,不同皮膚、不同語言的青少年一起跑啊,笑啊,共同努力把風箏放到高空……大鵬灣的沙灘運動會,足球賽場上“中國隊,加油!”、“國際隊,加油!”不絕于耳,漢、英、法、韓等各種語言的吶喊聲此起彼伏。深圳小朋友一會兒用普通話大叫,一會兒用英語喊著場上自己熟悉的外國小朋友的名字。
聚會民俗文化村,分別的時候到了。中外學生同著唐裝和旗袍,將文化交流的氛圍推向高潮。孩子們紛紛交換著電話號碼、E-mail,合影留念的閃光燈閃個不停。告別語、祝福語,在緊緊擁抱的孩子們耳邊縈繞。蘇丹梅拉著美國小姐妹艾雪莉的手,淚流滿面:“真舍不得你!”送小客人的行李車全被塞滿了,衣服、食品、瓷器、字畫堆得像小山,“這些都是中國家庭送的禮物!”……
來自法國的瑪麗耳環很特別,由金屬細條彎成漢字“愛”的形狀。她說這對耳環是在法國買的,在那里,中國文化和漢字現在十分流行。“我一直想到中國這個歷史悠久的古老國家來看看,這次終于實現了這個愿望。”“澳大利亞好多同學都選修中文,我的成績不錯才被選上來這里。”塔爾豎起大拇指對記者說,“中國比我想象的還要好!”
17歲的法國小伙塔米約用剛學會的中文說:“來深圳,收獲很多。”塔米約首次來華,不但中文有很大進步,還獲得了南山區學府小學“文化交流大使”的榮譽稱號。他表示,為不辜負“文化交流大使”的稱號,回國后他會馬上動員自己的母校,爭取讓兩所小學結為“姐妹學校”。
“我以前對中國的唯一認識就是‘黃河’。如果不親自來,就永遠不知道中國是怎樣的一個國家。”比利時的馬丁說。韓國的一浩小朋友表示:“我在中國的家庭里寫毛筆字、打太極拳、煮茶,接觸到了地道的中國文化。”法國的琳娜在臨別贈言中寫道:“感謝我的中國家庭給我的熱情招待。中國是個很有魅力的國家,希望再次回到這里!”
自1986年以來,深圳先后與澳大利亞布里斯班市、德國紐綸堡地區、韓國光陽市等8個城市結為國際友好城市。十幾年中,各城市間通過開展友好交流活動,促進了友城在經濟、科技、文化、教育等方面的交流與合作,增進了友城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誼。在活動結束之際,美國休斯敦市表示明年的第二屆“友誼之旅”活動由他們來承辦。這次活動雖然結束了,但是它營造的國際友誼將在各國間延續下去。
·專家·
隨著“蛋黃派”群體的日亦增多,會否有一天他們也將成為溝通東西方文化的重要使者?如果基于這樣的思考,那么在華期間,對這些外國孩子施行何種教育,就成為了每一位本土教育者應該深思的問題。
——前任教育部發言人 柳斌
·解讀·
過去,像約翰這樣的孩子主要是那些使領館工作人員的子女,他們學習生活都在使領館內,后來,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跨國公司紛紛在中國建立分支機構,這也就需要從國內派遣經驗豐富的經理人來中國打理分公司業務,而且來中國做生意的外國人日益猛增,外國孩子也成為了中國一個特殊的群體。
各地由此還衍生了許多專供外國孩子念書的國際學校,而這也是大多數外國孩子在中國除了家之外最主要的去處。
北京和上海,絕大多數的外國人都聚居于此,這兩個地方的國際學校也是全國最多的。20世紀80年代初,上海僅有一家國際學校,而現在不下25家,北京的國際學校也接近這個數字。
上海第一家國際學校是美國學校,校舍為美國駐滬領事館的一棟小樓。學校最初只有6個學生,皆為清一色美國外交官的孩子。隨著來滬投資的外商人數陡增,美國學校的生源愈發龐大,學校的規模亦不斷擴充。
1989年學校從美國領事館中搬出,如今,美國學校已擁有浦東、浦西兩處校區,較美國本土的一流國際學校,亦是毫不遜色。國際學校里也不僅僅只有美國學生,而是有來自52個國家,人數有1200人之多。
這些學校大都分兩類,一類是教授“國際課程”的學校,以英語和英式教學為主。一類是雙語模式,除了國際課程之外,還有中文授課。即便如此,他們的中文水平肯定不如像韓國小孩金素瓔那樣在中國本土學校念書的孩子,他們雖然是在國際部,但是有很多跟中國學生直接接觸的機會,也更容易融入當地的生活。
不過,外國父母還是更愿意把孩子送到國際學校,他們不想讓孩子回國后跟不上本國的速度。跟那些黃頭發藍眼睛的西方小孩相比,亞洲人由于和中國在文化、人種、語言、生活習慣等各方面有著相似之處,所以他們更能夠適應中國環境,也生活得更滋潤。
與此相比較,深圳舉辦的“友誼周”活動無疑為外國小朋友打開了一扇認識中國、了解中國的窗口。
其實我們的祖國從不乏可愛、好客、多情的一面,讓那些來自各國的孩子深入地認識、了解我們的本土文化,發自內心地熱愛上這個國家、這里的人民,未嘗不是一件極具未來意義的事情。
如果每一個來到中國的外國小朋友都能像塔克他們在深圳那樣,第一時間就感受到我們的友好與熱情,相信他們都會發自內心的接受并喜愛這片異土。
而當這些孩子回國后,也很可能成為傳播中國文化的使者,成為構建兩國長久情誼的橋梁,從這個意義上說,每一個外國小朋友在中國的生活和學習都不應被忽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