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衣冠禽獸”常用來指道德敗壞的人,說他們徒有人的外表,行為卻如同禽獸。衣:穿衣;冠:戴帽。穿戴著衣帽的禽獸。指品德極壞,行為像禽獸一樣卑劣的人。
其實,這個成語的原意并非如此。“衣冠”作為權力的象征,歷來受到統治階級的重視。古代在官服上繡以飛“禽”走“獸”,是用來顯示文武官員的等級。
這種等級制度,是從明朝開始的。明太祖在洪武三年正式制定,帝王服裝上增加了團龍紋,龍紋成了帝王的專用徽記?;屎蠖Y服的冠飾有九龍四鳳。皇妃、公主、太子妃的鳳冠九四鳳。是有五彩的雉。一品至七品命婦的鳳冠沒有鳳,繡有不同數量的雉。
據明、清兩史的《輿服志》記載,文官繡禽、武官繡獸,而且等級森嚴,不得逾越?!耙鹿凇鄙系摹扒莴F”與文武官員的品級一一對應。
那么“衣冠禽獸”一語的貶義又是如何產生的呢?
明朝中晚期,宦官專權,政治腐敗。文官愛錢,武將怕死,欺壓百姓,無惡不作,聲名狼藉,老百姓視其為匪盜瘟神,于是,老百姓對為非作歹、道德敗壞的文武官員稱其為“衣冠禽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