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什么是兒童焦慮癥?
A:兒童焦慮癥是在兒童時期發生的以恐懼與不安為主的情緒體驗,緊張或驚恐的程度與現實情況不符。常伴有自主神經系統功能的異常,恐懼與不安無具體的指向性,但總多慮不安。常見于學齡兒童,以女孩為多,發病率在7%,是一種較為常見的情緒障礙。
Q:兒童焦慮癥的種類有哪些?
A:專家指出,兒童焦慮癥有五種分類:1、素質性焦慮。孩子對外界細微的變化過于敏感。2、境遇性焦慮。對突發事件,孩子的心理難以承受。3、分離性焦慮。當孩子與親屬特別是父母分離時,會出現明顯的焦慮情緒,多見于學齡前兒童。4、期待性焦慮。家長對孩子期望過高,孩子怕達不到家長預期的要求,擔心受到父母的責備而焦慮不安,多見于學齡期兒童。5、環境性焦慮。家庭離異、不和睦,孩子生活在矛盾重重的環境中,容易產生膽小、不合群、易緊張等焦慮現象。
Q:焦慮癥主要有哪些表現呢?
A:焦慮癥的主要表現是焦慮情緒、不安行為和自主神經系統功能紊亂。焦慮兒童常表現為煩躁不安,做惡夢,講夢話,睡眠不好,食欲不振,心跳氣促,出汗,尿頻,頭痛等植物神經功能失調的癥狀;對環境變化敏感,對陌生環境多恐惶不安甚至哭鬧不停,或對老師的批評、同學的看法非常敏感,常常擔心被別人嘲笑;對尚未發生的情況,產生過分的關注,并伴有無根據的煩惱;對日常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也顯得過分焦慮。自主神經系統功能紊亂以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系統功能興奮癥狀為主,如胸悶、心悸、呼吸急促、出汗、頭痛、惡心、嘔吐、腹痛、口干、四肢發冷、尿頻、失眠、多夢等。
具體來說,嬰幼兒表現為哭鬧、煩躁;學齡前兒童多表現為惶恐不安、不愿離開父母、哭泣、輾轉不寧,或伴有食欲不振、嘔吐、睡眠障礙及尿床等;學齡兒童則上課思想不集中、學習成績下降、不愿與同學及老師交往,或由于焦慮、煩躁情緒與同學發生沖突,繼而拒絕上學、離家出走等。
Q:孩子的童年本該是無憂無慮的,為什么會患上兒童焦慮癥呢?
A:其實,兒童焦慮癥與遺傳因素、后天環境因素有著密切的關系。
1、遺傳因素:家族中的高發病率及雙生子的高同病率都提示焦慮癥與遺傳有關。臨床發現,大約有15%的焦慮兒童其父母和同胞也有焦慮,在具有焦慮癥狀單卵雙生兒中,同病率為50%。調查顯示,如果家長常有敏感、多慮的表現或已確定患有焦慮癥,對孩子的教育方法也并不十分妥當,其孩子多有易緊張、多慮、敏感且自信不足、自尊心又強的性格特點。
2、家庭環境:與父母突然分離、父母離異以及家庭發生不幸事故等因素造成兒童體驗不到穩定的家庭生活,無安全感,也容易發生焦慮。或者家長忽略了所謂的“正常要求”與孩子智力發育的不對等關系,對孩子過于茍求,孩子攝于家長的權威,長期處于緊張狀態,也可導致(過度)焦慮反應。另外有些家長對孩子過于溺愛,使孩子不能正確地認識自己,當孩子走出家庭,在學校或社會上碰到不順心的事時,也容易發生(過度)焦慮。
3、學校教育:雖然素質教育正在廣泛普及,但是很多學校仍然存在教育內容過多、“填鴨式”教學方法等,孩子接受不了過重的負擔,也易形成(過度)焦慮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