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老師都給人一種誨人不倦、知識淵博的職業形象,而學生總愛問“為什么”——在他們的眼里老師就是一本“百科全書”,仿佛不論遇到什么樣的問題,都可以從老師那里獲得滿意的答案。但是如果有一天,老師換了角色,變成一個愛問“為什么”的老師,那應該會很有趣吧。
記得有一次,我帶領小朋友背誦一首學過的兒歌,當說完結尾“黃瓜爬上架,茄子打滴溜”的時候,孩子們像往常那樣開始發問:“為什么茄子打滴溜?”我也像往常那樣回答道:“因為茄子已經長的圓滾滾了,成熟了,可以吃了!”“哈哈哈……”
第二天,當再次說起這首兒歌時,我靈機一動,反問道:“那你們來說說看,為什么茄子會打滴溜呢?”沒想到,孩子們爭先恐后地回答“因為茄子成熟了,圓滾滾的,可以吃啦”“因為茄子整天喝水喝水,就變胖了”“因為茄子肚子變大啦,要生寶寶了”……多么富有想象力。我笑著夸獎他們:“你們真棒!你們都是我的小老師了!”孩子們聽到老師這么說,都開心得不得了,覺得特別有成就感 。
這件事情啟發了我,我試著改變自己的“百科全書”角色,變成像孩子們那樣愛問“為什么”的老師。比如在組織小朋友洗手之前,我先問他們: “為什么要洗手?”孩子們七嘴八舌的告訴我“洗手可以把手上的細菌洗掉,就不會生病了……”我接著問:“那怎樣洗手才能洗掉細菌呢?”于是小朋友認真地運用六步洗手法“教”我洗手。
又如,在組織小朋友戶外活動之前,我先問“為什么要排隊下樓?為什么到了外面要緊跟著老師走呢?”小朋友都很踴躍地回答我:“因為如果不排隊下樓會很擠,會撞到人,也很危險”“因為在外面不跟著老師,如果遇到壞人就被帶走了,老師和爸爸媽媽就找不到我們了”……只要是老師問的問題,小朋友都會爭先恐后地表達自己的觀點。
通過這樣的角色互換,我深刻體會到:老師從回答者變為提問者,其實就是一個將被動變為主動的過程,這樣做,既賦予了孩子們思考和內化的空間和時間,還能在一問一答中了解到孩子們的真實想法,真是一舉多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