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從事兒童心理治療的專家都會有這個發現——孩子不會去評價其他孩子,但他們之間會互相影響,然后盡可能地接納對方。讓我們從此刻開始,向孩子們學習,在游戲的世界里感受純凈和真實,真實地看待我們自己和我們的孩子。
第十一講 與孩子一起玩的藝術之:回歸
美國著名的游戲治療專家加利·蘭德雷斯在他寫的《游戲治療》的書中提到,以兒童為中心的游戲療法的目標是幫助孩子做到以下幾件事:發展出更加積極的自我概念;承擔更多的自我責任;具備更強的自我引導能力;更好的接納自我;自力更生;自己做決定;體驗到控制的感覺;對問題的處理變得敏感;發展內在的價值體系;更加的信任自己。
但與此同時,也著重的提到:孩子會用自己的方式解決這些問題,治療師不要試圖去控制一個孩子,也不要給孩子指定道路,或者強迫他們實現自己認為重要的目標,否則孩子就被剝奪了發現自己優點的機會。
有這樣一個兒童游戲治療的案例:
小勇(化名)今年3歲,媽媽帶他來游戲治療室的原因是因為3歲的小勇至今還不開口說話。父母曾帶他到各個綜合醫院去檢查,沒有發現有身體發育上的異常,玩耍活躍,智力正常,他可以理解別人說的話,語音辨認很好,就是發不出聲音來,表明意思完全用“啊”,“喔”等聲音,并伴隨身體動作。百般無奈之下,小勇的母親想到了心理咨詢。
接待母子倆的是兒童游戲治療師,她在了解孩子情況時發現,小勇所住的地方,鄰居里沒有同齡的幼兒,主要的游戲對象一直是母親。母親經常緊隨小勇的左右,母親稍一離開,小勇就會恐慌的大哭起來。
為了了解小勇問題的成因,治療師創設了一些機會讓母子倆互動,在母子倆互動的過程中,治療師發現,母親對孩子非常細心,眼光總是圍繞在小勇的周圍,小勇的任何一個細小的動作,母親都能馬上明白小勇的意圖,并協助他完成,對于小勇來說,與母親交流僅用動作、神態便可以簡單地傳達出想法,根本就不用說話。也就是說,孩子在沒有語言表達表達需求的環境中長大,語言能力當然發展遲緩。
為此,治療師制定了具體的治療策略:
1讓孩子逐漸與母親分離。治療開始時,母親留在小勇的視界看得見的位置,漸漸向孩子看不到的位置移動;
2讓小勇在游戲中盡情的玩耍,不過多的干涉,直到小勇自己來找治療師求助;
3治療師盡量努力理解小勇的意思,但避免馬上就給予幫助,而是用語言去引導;
4治療師對待小勇盡量用簡潔、明了、容易的語言來和他說話。
游戲治療為每周一次,一次一個小時,每次結束后,都會和母親就這一周的孩子的變化等話題與母親交流,也對母親進行一些指導。
治療共進行了7次。這7次治療,治療師一直秉承著治療策略,堅定不移的貫徹始終。前3次時候,小勇還不能完全離開母親,要確認可以隨時看到母親的情況下才可以玩耍。他起初最喜歡玩的是電子琴,他隨意的在琴鍵上按出丁丁冬冬的聲音,很是興奮,治療師也和他一起興奮,但并不干涉他在電子琴上的行為,只是用語言和他共情,當小勇遇到困難用求助的眼神的望著治療師時,治療師會先是用語言幫助小勇把需求說出來,在得到小勇語音的肯定時,才會幫忙。
后兩次的治療,小勇已經不太要求一定能看到母親了。他開始對治療室里的水龍頭感興趣,當看到水嘩嘩的流進器皿里發出了各種聲音時,他興奮得直跳,而且還會故意用水制造出各種聲音,并主動和治療師一起玩水。為了便于交流,小勇發出了更為復雜的聲音。媽媽也反饋說,她回到家后,也按照治療師的要求盡量讓孩子自主的做一些事情,并努力為孩子創設語言的環境和機會。
后幾次的咨詢,小勇已經完全不用母親在身邊了。和治療師一起看車的繪本時,看到馬戲團的車上載著獅子,咨詢師“吼吼”地模仿起了獅子的叫聲,小勇也跟著模仿了起來。母親后來反饋說,小勇回家后,都會有意識的跟著電視里的廣告、歌曲說一些模糊不清的話,雖然還不知他在說什么,但始終處在說話的狀態。在家里,為了讓小勇有練習說話的機會,按照治療師的要求,當孩子表達不清楚的時候,全家人也都耐心聽到最后。
7次治療雖然結束了,但在回訪中得知,小勇的語言在治療后急劇增加,這恰恰說明小勇的語言能力是因為家庭環境和教育不當而被壓抑著的,一旦心靈得到了釋放,自愈的機制就被啟動了。這就是游戲的力量。
在孩子的自然發展過程中,他們努力追求獨立和自立。而很多父母出于善意的幫助卻總是畫蛇添足,剝奪了孩子成長和學習自我的機會。當孩子有權利自己做決定、自己解決問題和獨自完成任務時,他們創造力的源泉就得到了釋放和發展。隨著自主行為次數的增加,孩子們漸漸能處理自己的問題,并通過自力更生來獲得滿足感,這就是回歸自我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