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ANCE
私房錢可以理解 尊重支持孩子
法國人是浪漫而又崇尚消費的民族,法國孩子不僅受到熱衷于高消費的家長的影響,而且周圍環境中鋪天蓋地的廣告更是無時無刻不刺激著他們的消費欲望。法國的家長們認為應該給自己的孩子發放零用錢,即便是小學生,都會有各自特殊的消費需要,同樣需要一筆開銷,對此家長理應予以尊重和支持。讓孩子早早擁有屬于自己的“私房錢”有利于培養孩子經濟上一定的獨立性。他們還鼓勵孩子將這筆看似不起眼的小錢消費掉,然后和孩子交流感受,幫他們分析消費是否合理,讓孩子從中獲取經驗,汲取教訓。
法國的父母在孩子3或4歲的時候就開始對他們進行“家庭理財課程”的教育,讓他們學會區分不同金額的錢幣,明白金錢與購買之間的“有機關系”,不知不覺讓他們建立理財的意識。隨著孩子的消費欲望和消費種類的增加,法國家長給孩子的零用錢也適當地提高。法國家長大多在孩子10歲左右時,就給他們設立一個個人的獨立銀行帳戶,并劃入一筆錢,而且這筆錢是不少的,有的會有上千甚至數千法郎。之所以這樣做,他們是想讓孩子從小就學會明智、科學,而不是機械、盲目地理財。
事實上,當孩子有了自己的獨立帳戶以后,家長并不是不管,而是對孩子的消費做出一些指導,并充分予以關注。當孩子消費膨脹時,孩子們自己會在心里經過一番自我反省,然后恢復到正常狀態。
當孩子有了獨立帳戶后,法國家長就不贊成定期給孩子發放零用錢了,而是借助一些特別的日子,如節日、生日等不定期地給孩子發放零用錢。他們的理由是:孩子并非家長的雇員,他們也并沒有為家庭創造任何財富,因而千萬不要讓他們產生定期“領工資”的錯覺,時間長了,沒準會誤以為向家長領取零用錢是天經地義的事情。
AUSTRALIA
孩子必須學會理財
家長每周給孩子一定的零用錢。孩子對零用錢要有計劃地使用。每筆開支都要有票據,周末交家長審查。如有開支不合理情況,必須聽取家長意見,保證在以后不出現類似情況。否則,扣發下周零用錢。
GERMANY
4歲起就能掌握經濟大權
德國家長普遍認為,零用錢是孩子從家長那里獲取能夠滿足個人愿望的唯一經濟來源。讓孩子學會對零用錢的支配,對他們成人以后的生活和理財十分重要。通過零用錢,孩子首先有了多、少、貴、賤的感覺,可以學會決定買哪些東西有意義,哪些實際上是沒用的。學會將自己家庭與朋友家庭的經濟狀況作比較。調查發現,早接觸零用錢的孩子,長大后融入社會的能力比沒有這一經歷的孩子強出許多。
德國專家認為,孩子4、5歲起應該給他們零用錢了;從數額上每周給50歐分較為合適,這種方式可以一直持續到孩子9歲。從孩子10歲開始,家長可以改為按月給孩子零用錢,這樣有利于孩子學習對錢的支配和安排。至于零用錢的數額,家長最好參照其他相同狀況的家庭,也可以了解孩子的同伴家平均給多少。
現在多數德國孩子得到的零用錢仍是現金,僅有5%的孩子建有個人賬戶。德國一半以上銀行允許滿7歲的兒童建賬戶,因此從趨勢看,會有越來越多的孩子設立個人賬戶。金融界人士認為,12歲起是建立個人賬戶的合適年齡,這個年齡的孩子已經有了多年支配零用錢的經驗。在德國,孩子想建賬戶,須經父母同意,銀行在辦理建戶手續時需出示父母和孩子的身份證明。建立賬戶時,父母可以幫孩子確定最高取款額或消費額。另外銀行嚴格規定,未成年人只能在賬戶現有額度內消費,只有滿18歲,才允許透支消費。
德國理財童話故事《小狗錢錢》中傳達給德國孩子這樣的信息:“你能否掙到錢,最關鍵的因素并不在于你是不是有個好點子。你有多聰明也不是主要原因,決定因素是你的自信程度。”故事以生動有趣的童話語言,潛移默化地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金錢觀念,同時傳遞更多的人生道理。
AMERICA
3歲開始幸福人生計劃
美國父母希望孩子早早就懂得自立、勤奮與金錢的關系,把理財教育稱之為“從3歲開始實現的幸福人生計劃”。對于兒童理財教育的要求是:3歲能辨認硬幣和紙幣,6歲具有“自己的錢”的意識。他們有一句口頭禪:“要花錢打工去!”美國小孩會將自己用不著的玩具擺在家門口出售,以獲得一點收入。這能使孩子認識到:即使出生在富有的家庭里,也應該有工作的欲望和社會責任感。
在美國,大部分孩子從5、6歲開始就有了屬于自己的“小金庫”了。孩子們在家里做些自己力所能及的工作,比如可以幫媽媽擺餐具,大一點的可以刷碗、洗內衣褲等。相應地,子女們買零食、買衣服等日常開銷也不是由家長包辦的,孩子們從小便開始樹立對錢的支配意識。家長對孩子的消費不會放任自流,很注重引導他們養成良好的消費觀和習慣。
當孩子到了十幾歲的年齡時,美國家長們會幫子女在銀行建立一個存款賬戶,申請一張信用卡,教孩子怎樣用支票等等。雖然十幾歲的孩子很喜歡為自己做主,說話做事都模仿成年人,但父母還是會在財務方面給予指導和限制。這個年齡的孩子一般都有比較多的屬于自己的零錢了,來源不僅是父母,還有他們兼職所得。如果哪個上中學的孩子攢夠了一大筆錢,給自己買一輛哈雷摩托開,那家長肯定會三思。
總的來說,美國家長在給孩子零花錢的事情上比較理智和開明。他們同意讓孩子有自己支配的錢,但也會教育他們怎樣花錢,并建立良好的財務觀念和習慣。還有的家長從孩子有第一筆錢開始,就要求他們分出一部分用于慈善行為,例如捐獻給教堂,資助一名貧困地區的兒童等,讓他們知道珍惜自己的所得,懂得與人分享的樂趣,并從幫助別人的過程中獲得快樂。

BRITAIN
精打細算是王道
英國人善于在各種規定里尋找最合適的生活方式,也向來給人們的印象是“過于保守”。英國人理財教育方面則表現為:提倡理性消費,鼓勵精打細算。理財教育在英國中小學的不同階段也有不同的要求:5歲至7歲的兒童要懂得錢的不同來源,并懂得錢可以用于多種目的;7歲至11歲的兒童要學習管理自己的錢,認識到儲蓄對于滿足未來需求的作用;11歲至14歲的學生要懂得人們的花費和儲蓄受哪些因素影響,懂得如何提高個人理財能力;14歲至16歲的學生要學習使用一些金融工具和服務,包括如何進行預算和儲蓄。
在英國,兒童儲蓄賬戶越來越流行,大多數銀行都為16歲以下的孩子開設了特別賬戶。有三分之一的英國兒童將他們的零用錢和打工收入存入銀行和儲蓄借貸的金融機構。
BELGIUM
零花錢要算計著 學校開設理財課
在比利時,通常從8歲開始,孩子們每周就能從家長那里得到零花錢了,但金額不多,多是幾枚硬幣。在比利時家長眼中,零花錢是孩子們初學理財的工具,而不是提供單純的物質享受的條件。孩子們要想買到自己喜歡的東西,必須一點一滴地慢慢積攢。
當然,如果孩子攢的錢還不夠,而他又確實想盡快買到自己想要的東西時,可以先向家長借,然后以后慢慢償還。這種辦法不僅能讓孩子體驗到滿足消費欲后所需要付出的代價,還能幫助他們從小避免任性消費和節制消費欲。
學校也從小學起就開設了專門課程,教孩子了解成年人的各種職業、勞動報酬、辨別各種商品及其價格等。同時引導兒童理解媒體、廣告和消費者之間的關系,讓他們了解廣告對消費者的行為影響。此外,學校還會經常告訴孩子:并非所有人的生活都是一樣的,有的家庭生活富裕,有吃有喝,有的家庭非常貧窮,甚至吃不飽穿不暖,以此來告誡孩子一定要節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