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期牙齦炎的常識
據統計,懷孕的婦女妊娠性牙齦炎的發生率為50%。臨床表現有全口牙齦組織,尤其是牙間乳頭水腫明顯、色暗紅、發亮、松軟,嚴重者可能有出血,甚至有潰瘍形成,并有輕度的疼痛。妊娠期牙齦炎一般在懷孕后2~4個月出現,分娩后則逐漸消失。若在妊娠前已有牙齦炎存在,則可使癥狀加劇。
妊娠期牙齦炎主要是由于雌性激素、妊娠激素不平衡和胎兒生長素等影響,內分泌發生改變,使組織的新陳代謝受影響,從而也改變了牙齦對菌斑的反應。
妊娠期牙齦炎不是所有的孕婦都可發生??谇恍l生狀況良好,沒有局部刺激存在,牙齦組織的炎癥就會很輕或不發生。另外,在懷孕期間胎兒從母體中不但要吸收各種營養,還要從母體里吸收足夠量的鈣、磷、鐵等微量元素。在此期間孕婦尤其要重視補充鈣、磷、氟、維生素D等。倘若補充不足,母體骨骼及牙齒中的鈣就要被游離出來進入血液,以血鈣的形式供給胎兒以保證胎兒鈣質的吸收。然而母體卻因此而產生全身骨質疏松,牙齒也出現脫鈣現象,降低了牙齒的耐酸性,極易發生齲齒。
孕期及產后口腔保健
孕婦在懷孕期間一定要注意:定期到口腔科檢查,做到早發現早治療;口腔疾患的治療不要選擇在妊娠期的前3個月和第7個月之后,這期間孕婦遇刺激易發生流產和早產;保持口腔的清潔,特別是進餐之后漱口是非常重要的;妊娠期的母體比平時更需要營養物質,尤其是鈣、磷、鐵、氟等微量元素的補充,直接關系到母體與胎兒的身體健康。
孕期之后的口腔保健也非常必要。因為妊娠期的牙齦炎是暫時的,只要產后經過一段時間的休整,炎癥可自行消退,但有些孕婦因怕出血而不刷牙反而會造成齲齒和牙齦炎的發生、發展。每個孕婦最好在孕早期和孕末期進行兩次常規的口腔檢查。對于產婦來說,特別是在產后休息的一段時間里,不但要注意全身的保養,還應該注意保持口腔衛生。
目前有些產婦在產后休整的一個月到一百天里,不敢刷牙漱口,因為從他們的長輩那里得知“產后不可刷牙、漱口,否則牙齒會松動、掉牙”等等,這些說法都是幾千年遺留下來的舊的風俗習慣,是沒有科學道理的,也不符合衛生要求。作為新時代的青年,不應受舊的傳統觀念的影響,但也不是不管不顧,比如,冬天水溫很涼,可以用溫水刷牙、漱口。長期不刷牙是牙菌斑形成的條件,而牙菌斑形成越多、停留的時間越長,齲齒、牙周疾病發生的機會就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