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嘗試在家陪女兒學英語
當我的女兒林克在英語學習上出現問題時,我和很多家長一樣,首先想到的是報課外班,以在課外班里學習為主,自己在家里教學為輔。可是,在試聽了很多課外班之后,我便打消了這個念頭:課外班違反語言學習規律的“強輸猛灌”,只會加劇女兒對英語的抵觸情緒。于是,我開始嘗試自己在家里陪女兒一起學英語。
我是英語專業畢業的,在高中和大學教過十來年英語,曾經幫助過很多英語成績差的學生在較短的時間里提高了英語成績。
記得有一年我教高一,班里從農村轉過來一個學生,他的數理化成績都很好,就是英語特別差,每次考試成績都在40分上下晃悠。我心里特別為他著急。后來我想了個辦法:這個學生畫畫特別好,我就讓他把故事性較強的課文,按照故事主要情節,配上四五幅毛筆畫,上課時把畫掛在黑板旁邊,讓學生們進行看圖說話的訓練。
這個方法起到了不錯的效果。可以想象一下:老師要用他的畫作為教具,這是一個多么大的鼓舞啊!而畫畫的過程,又給他提供了一個對課文內容進行預習、思考的機會。漸漸地,這個學生不再抵觸英語課,也對英語產生了興趣。而一旦有了興趣,又何愁學不好英語呢?到了高二下學期,他的英語水平在班里就已經名列前茅了。
所以,當后來面對林克這個英語落后生時,我是信心百倍。心里思量著:小學那點英語,有什么難學的?

我和女兒之間的“教”與“學”勢不兩立
可是,很快我就發現自己錯了,問題完全不像我想的那樣簡單。
林克和我以往教過的英語落后生不一樣。那些學生都已經讀高中了,十五六歲的年紀已經知道學習的重要性,能夠為了考試而主動學習,即使這
種主動不是十分情愿的。這些學生英語以外的成績大多也比較優秀,學習
上很刻苦,之所以英語不好,主要是一開始學英語時沒有打好基礎,對英語缺乏興趣。只要有好的老師引導,再假以時日,他們的成績基本上都有明顯的進步。因此,在“教”和“學”之間幾乎不存在矛盾。
但在我和女兒之間,“教”和“學”就變成了勢不兩立、水火不相容的一對仇人。我要“教”,女兒就是不肯“學”。林克看見我拿出英語書,就裝模作樣地要去寫作業,或者看課外書,甚至干脆躲在衛生間裝上廁所,磨蹭半小時都不出來。有幾次被我逼急了,還會沖著我吼叫:“不學英語,難道我會死嗎?”
面對這樣的女兒,我該怎么辦呢?
有一段時間,為了讓女兒學英語,家里天天晚上鬧得不安寧。有時,我實在對林克失去耐心的時候,會怒氣沖沖地跑到林克爸爸待的臥室,重重地關上門,惡狠狠地罵道:“這孩子沒法要了!”還有些時候,我感覺自己快要窒息,會獨自一個人摔門出去,在院子里繞了一圈又一圈,強迫自己冷靜下來,不讓自己在氣頭上對女兒說出一些不該說的話。

最理想的情況是孩子追著媽媽“求”學
幸好只是一時之氣,人都是有情緒的,情緒發泄完之后,總要回到理智上來,認真思考問題應該如何解決。我和林克爸爸都知道,孩子不愛學習,絕對不是她自己的問題。每個孩子剛出生時都是一張白紙,如果后來沒有繪上一幅漂亮的畫作,甚至涂上了污損的筆跡,一定是父母、學校和社會對孩子的教育出了問題。而我更愿意把責任歸咎于自己,因為我們無法改變他人和環境,但是,我可以改變我自己。
當我消完氣,回到家時,發現林克已經玩得不亦樂乎了。孩子就是這樣,她對期望、未來之類的事是沒有概念的,她只做自己眼前感興趣的事情。如果她沒有興趣的事情你逼著她做,結果只能事與愿違。
我開始檢討自己的教學方法。如果再這樣下去,我又要重蹈以前的覆轍:強迫女兒做她不愿意做的事情。在女兒的英語學習上,我只有一條路可走:不是媽媽逼著孩子學,而是孩子追著媽媽“求”學。我在心里一遍又一遍地對自己說:“孩子,只要你還有興趣點,媽媽就一定能夠找到突破口!”
當我真正靜下心來,換一種全新的思路,去耐心地尋找時,我發現那個曾經被我認為對英語“油鹽不進”的女兒,那個讓我黔驢技窮備感挫折的女兒,其實渾身充滿了突破口。
“撓癢癢”成為突破口
在我與林克展開的“教”與“學”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我甘愿節節敗退。我要放棄原先的模式,打破所有的常規,對女兒徹底地“投其所好”。
林克從幼兒園起,就喜歡捉弄媽媽,尤其喜歡撓我癢癢,看我樂得彎下腰、流出眼淚的樣子。那么,我們的英語學習,就從“撓癢癢”開始吧。
我對林克說:媽媽要和你玩撓癢癢的游戲,但在玩的過程中,我們要用英語進行對話。我先把游戲內容用中文和林克大致說了一遍,林克一聽游戲內容中的“紕漏”可以讓媽媽上當,被她撓到癢癢,便摩拳擦掌,興趣十足。即使學習英語句子是這個游戲里最討厭的規則,但為了參加這個有趣的游戲,她愿意遵守這個規則。
我的目的已經初步達到了!
我把游戲中出現的英文句子一句一句教給林克。林克一改往日死記硬背能力差的缺點,很快就記住了相關的句子。她恨不得游戲馬上開始!
林克:Can you fly? 你會飛嗎?
媽媽:Yes, I can. 我會。
林克:Can you show me how to fly? 能給我示范一下怎么飛嗎?
媽媽:Of course, I can. Look at me. 我當然能啦,看著我。
我裝作興高采烈、渾然不知林克正在醞釀著一個重大“陰謀”的樣子,做出了飛翔的姿勢。這個姿勢,剛好給林克提供了撓我胳肢窩的機會。
林克:Tickle, tickle, tickle. 胳肢啦,胳肢啦!
媽媽:Please don’t tickle me. I’m ticklish. 請別胳肢我,我怕癢癢。
這些對話,在林克實現對我撓癢癢、揚揚自得的笑聲中順利結束了。
林克非常喜歡玩這個游戲,有時走在路上,就要跟我玩。于是就常常出現這樣的情景:我們在院子里一邊走一邊對話,追逐著互相撓癢癢。
當然,不能一直是飛的姿勢,我把上面的句子簡單改一下:
Can you show me how to swim? 能示范一下怎么游泳嗎?
Can you show me how to dance? 能示范一下怎么跳舞嗎?
而要示范 swim、dance這兩個動作,都需要展開胳肢窩,讓林克達到撓我癢癢的目的。
通過游戲,林克很快就掌握了show sb. how to do sth.這個重要句型。
增加難度 循序漸進
熟悉了上面的句型,我又增加了難度,讓林克說:
Can you show me how to fly like a bird?能示范一下怎樣像鳥一樣飛嗎?
當時,林克只知道like是“喜歡”,還沒有接觸過like的另一個詞義“像”。但這句話一出口,林克馬上就猜出like的含義,根本不用解釋。這就是語境的作用,一個活生生的句子里的單詞比起單詞表里死氣沉沉的字母組合要有生機得多。
后來,學會“swim”這個單詞后,我又教林克swim like a rock(像巖石那樣游泳)。林克抬起小臉問我:“石頭怎么會游泳呢?”我告訴她這就是“不會游”“沉到水底”的意思,林克一下子就記住了這個詞組。
游戲一次次地進行,學英語的進度也在一點點推進。林克掌握了上面游戲中的句型、短語之后,我又將“撓癢癢”游戲進行改編:誰說出哪個地方怕癢,對方就不能撓哪個部位,而且一次只能說出一個部位,之前累計說出的幾個地方均有效,對方在以后的游戲中都不能撓這些部位;后來我又想出一個好法子,我和林克一起做一個簡單、有趣的實驗,用科學的方法互相找出對方身上the most ticklish spot(最怕癢癢的地方)。
第一次和林克玩撓癢癢游戲時,我根本沒有想到林克會這么感興趣,可以玩這么久,學到這么多的英語表達法,而且效果更是出乎意料的好。有一段時間,吃完晚飯后休息時,或在寫作業的空隙中,林克突然湊到我旁邊說:Mom, let’s have a tickle fight.(媽媽,我們來玩撓癢癢吧)。看,那個不愛學英語的林克,現在在游戲的激勵下,已經開始主動用英語來表達自己了。
我知道,我的探索走上了一個正確的方向,這個方向就是——從孩子感興趣的地方入手,堅持以興趣為導向,讓孩子成為教學中的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