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到2008年、2009年世界金融危機,再到現在,一直都是一個發達國家有病,我們就發燒咳嗽。根本原因就是我們轉變增長方式和經濟結構調整缺少實質性進步。坐等外部形勢好轉的這種思想很危險,說明人們還在幻想著像過去那么干。
歐債危機什么時候能好?世界經濟什么時候能好?現在我經常遇到一些人,包括企業家和地方政府官員,都和我講,你能不能給一個判斷。什么意思呢?就是說他們還是在等待外部形勢好轉,還是幻想像過去那樣干,我覺得這種等待的思想太有風險了。
大家知道從前年一季度開始到去年三季度中國經濟連續三個季度增速下行,而下行最直接原因是出口受阻。去年年初我們設定的目標是進出口增長10%,但實際上我們僅僅實現了6.2%。經濟學上有個概念叫做出口依存度,即出口額/GDP,拿2011年的數據為例的話,計算結果為中國出口依存度約為四分之一,這就是說中國整個國民經濟增長有四分之一以上和出口緊密相關。因此,出口受阻,中國經濟必然下行。
但是,對于出口受阻中國經濟必然下行,我們的分析不能到此為止。因為如果分析到此為止,可能就要產生一種不正確的思想,就是等待,等外部形勢好轉。我們一定要對出口受阻導致中國經濟下行做一個深層次的分析,結果將發現問題的根本還在于我們自己。
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的時候,我們總結了一條非常重要的經驗教訓,那就是,中國這么大一個經濟體,經濟增長的根本點不可能也不應該放在外部需求上,所以,我們提出了把擴大內需帶動中國經濟增長作為基本方針和基本原則。
然而,從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到2008年、2009年世界金融危機,再到現在,還是一個發達國家有病,我們就發燒咳嗽,它們一衰退,我們的工廠就要減產甚至倒閉。根本原因就是我們轉變增長方式和經濟結構調整缺少實質性進步。
中國出口受阻,其實在出口中,我們的高科技產品出口總體形勢還是不錯的,保持在9.8%以上,受阻最厲害的是傳統產品的出口。過去,我們的傳統產品依賴低要素成本,特別是低勞動力成本,形成低價商品,走向世界,無往不勝。但現在,中國經濟正走在一個各種要素成本急劇上升的階段,這種低成本低價格商品打天下的增長方式已經到了窮途末路。所以,我們要把經濟下行壓力轉化為結構調整的動力。
過去,中國經濟增長長時間過多依賴出口、投資拉動,這會形成幾個問題。第一,投資具有兩重性,當投入的時候是創造需求拉動經濟,但一旦投資完成就變成了供給能力。一國長時間依賴投資拉動經濟必然形成大量生產供給能力,而消費卻沒有跟上來,產能過剩就會擺在面前。中國現在就是這種情況,鋼鐵、水泥……到處都是過剩,不過剩的行業很難找出來。第二,過去大量投資靠信貸,信貸又建立在貨幣增發的狀況下,所以,整個宏觀經濟始終潛在著金融風險。第三,國民收入可以分解成兩大塊,一塊是積累即投資,另一塊是消費。中國投資率逐年上升,導致消費率逐年下降。所以盡管通過投資拉動了經濟增長,但老百姓還是意見很大。
另外,過去我們的經濟增長更多依賴物質資源投入,但是現在這種高能耗、高污染的方式越來越受到資源與環境的約束。十八大提出“幸福中國”,結果十八大剛一閉幕,我們就變成了“霧霾中國”。
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講得雖然那么復雜,但其實就是這幾個問題。下一步,我們要下大力氣來解決中國對出口的過度依賴問題,解決過多依賴投資所造成的問題,再來解決經濟增長從物質要素投入轉移到創新和技術進步上的問題。
(注:本文由本刊記者劉彥華在對作者采訪基礎上整理而成,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