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速城鎮化,更重要的是要加速讓那些已經轉移出農業的人口更多融入城市的生活,使得他們有更多公共服務的覆蓋,有更多社會保障,使得他們可以消費,可以放心地安居,而不是加速把勞動力從農村轉移出來,讓城市變大。
現在大家都在提城鎮化是未來帶動中國經濟增長的新動力,政府也提出了要加快城鎮化發展。但我想說,城鎮化是將來發展新動力,那過去20多年都做什么去了?以前北京三環外就是農村,現在都已經到六環了,城鎮化不是一直發展得非常快嗎?政府講的加速到底又是怎么回事?
回答這些問題,分清楚城鎮化是因還是果很重要。在我看來,城鎮化很大程度上是一個國家經濟發展的結果。在一個從農村社會向二元社會向城鎮化發展過程當中,在農村就業的人離開了,不再從事農業工作,從事工業、建筑業等等,他的生活方式也發生轉變,他居住條件也發生了轉變,自然而然就城鎮化了。
不過,雖然一般來講相對富裕的國家都是城鎮化水平比較高的國家,但相反卻不能成立,即城鎮化水平比較高的國家并不都是富裕國家,也就是說,不是住在城市就能過上好日子。
再來看看我們城鎮化的背景。中國在實行計劃生育政策30多年后,出現了非常明顯的人口老齡化趨勢,隨之而來就是勞動人口下降,這是一個大背景。
在這樣背景下,還有一個具體問題,講到城鎮化,大家想象的是怎么把農村人口轉移到城市中來,但到底什么是城鎮化?目前,中國7億多勞動力中,從事農業就業的不到30%,70%以上的人已經轉移出了農業,這是經濟意義上的城鎮化。但是,中國城鎮常住人口已達51%、52%,城鎮戶籍人口卻只有35%,這是一個事實,大家都知道這是我們國家的戶籍制度造成的。雖然這個地方聚集十萬人口,但是我們這個地方不叫城,也不叫鎮。
加速城鎮化,要加速什么?是加速把勞動力從農村轉移出來,還是加速讓這些已經轉移出農業的人口更多融入城市的生活,使得他們有更多公共服務的覆蓋,有更多社會保障,使得他們可以消費,可以放心地安居,我覺得意義上更在于后者。
那么,這個城鎮化需要的是什么?需要更多的是公共服務。政府提供公共服務就需要支出,需要錢,政府愿不愿意出這個錢,在我看來,很多地方政府是不愿意的,它想要做的是加快城鎮化,最好把邊上的土地都圈進來,變成大北京或大什么市,這樣一來,土地就會增值,就會有錢,就城鎮化了。他們并沒有想到這里好幾百萬人口,已經生活很多年,我怎么給他提供服務,這是值得爭議的地方。
認真看李克強副總理的講話,我發現政府現在強調更多的是城鎮化向中西部、中小城市發展,促進公共服務水平均等化等,實際上后者也就是講怎么讓人們融入到城鎮化的社會中。但是從目前地方政府各個項目看,地方政府的積極性,短期還是一個投資拉動型的政策。因為如果要地方政府提供公共服務,它現在沒有錢,如果進行非常大的財政稅收體制改革,錢也不會一時半會兒就來,它所能做就是土地財政,建基礎設施,然后把城鎮做大。因此,我覺得尤其在今年換屆已經完成,新的各級地方領導都是有一番雄心大志,把GDP做上去,這樣的背景下,城鎮化很可能演變成為投資增長過快。這其實也是我認為今年經濟增長上行風險大于下行風險最主要的原因。
當然地方政府總是有投資和發展積極性,那么,就要看中央政府的想法和決策。如果中央政府能把信貸政策和房地產政策穩住的話,今年出現投資過熱,甚至泡沫的風險就會大為降低。
城鎮化,要給它吹一點涼風。
(注:本文由本刊記者劉彥華在對作者采訪基礎上整理而成,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