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2年的經濟統計數字公布以來,圍繞著中國M2(又稱廣義貨幣)數量,眾多財經媒體發起了一波又一波的討論,甚至連人大副委員長成思危也在“2012經濟年度人物”上表示:“現在的貨幣供應量增長得太快。我們的貨幣供應量近年來多半情況下M2的增量超過GDP的一倍。M2的總存量已經是90多萬億,幾乎和歐盟相當。這么多的多余貨幣,是危險的?!?/p>
與此同時,幾乎所有的國內財經媒體都開始對此事進行報道和分析,并得出了截然相反的結論:
批評者的結論是,M2數量高漲是因為“央行濫發、超發貨幣”的結果,將造成惡性通脹的后果,而且這是中國銀行業過去幾年“虛假繁榮”的原因——如果現在遏制這一勢頭,將重創銀行;
支持者的看法卻截然相反。他們指出,首先M2數量大并不代表基礎貨幣(M0)數量大,因此M2數量大并不能說明央行在“超發”、“濫發”貨幣。其次,中國銀行法是世界上最嚴格的銀行法,央行發行貨幣的手段其實十分有限,在過去的十年中,央行主要通過“外匯占款”來發行貨幣,而由于中國一直是貿易順差,且人民幣在不斷升值,因此基礎貨幣數量增加較快,這是可以理解和在正常范圍之內的。
這場爭論還導致了“國際口水戰”:首先是包括中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批評發達國家仗著自己貨幣具有國際儲備和交易貨幣的地位,采用濫發貨幣向世界輸出通脹來緩解自身經濟危機的做法。而西方主要媒體則開始引用中國媒體的報道反戈一擊,說中國才是最大的貨幣超發國家——此消息傳到國內后,雖然主流傳統媒體還沒參與,但已在網絡上引發了新一輪爭論。
看來,中國M2已經成為了一個“哥德巴赫猜想”式的問題——意義重大,存疑已久,僅存猜想,但尚無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