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6年以來,二手房強征20%個稅經歷了試征、停征、反復等一系列變動,如今終于塵埃落定。但此項政策對于抑制房價上漲效果有限,未來房價下跌的可能性仍然較小,人們該買的還是要買。
“擔心政策落地,自己趕不上末班車,但是看的房子又不是十分滿意,中介還不斷地打電話催,最近幾天我一直都在上火。”3月1日,國務院出臺樓市新政,要求“對出售自有住房按規定應征收的個人所得稅,通過稅收征管、房屋登記等歷史信息能核實房屋原值的,應依法嚴格按轉讓所得的20%計征”。政策突然加碼,令很多人措手不及。張晨便是其中之一。
張晨,北京的剛需購房者,原計劃下半年購置婚房,但自從得知這項政策,立即調整了自己的購房計劃,開始馬不停蹄地奔走于各個售樓處和中介公司之間。
“我現在就希望可以盡可能早地買到一個比較理想的房子。”不過,張晨心中一直有個疑惑,這項政策真的是為了控制房價嗎?它能控制住房價嗎?
恐慌搶跑成交井噴
二手房20%個稅新政,猶如一顆炸彈,炸開了整個中國樓市。
3月5日,北京市海淀區房產交易中心人頭攢動。正在等待叫號的陳先生告訴記者,“20%的稅誰受得了啊。”
陳先生給記者算了一筆賬:目前自己買的這套房子原價250萬,現在售價450萬元,原來只需交4.5萬元的稅,現在按新規定則需要交增值額的20%也就是40萬元的稅。“兩者相差太大,大家都想盡快完成交易,把稅繳了。”說話間,陳先生不時地抬頭看看信息顯示屏,著急之情溢于言表。
記者現場了解到,除了像陳先生這樣“搶買”的購房者,還有不少幫顧客完成交易的房屋中介。我愛我家的一位中介稱,從政策發布開始,大家就忙了起來,一天電話不斷,不是咨詢政策的,就是催促盡快完成買賣的。“這兩天,我們門店的二手房簽約量比往常翻了好幾倍。”
公開資料顯示,受樓市新政影響,不少城市二手房交易量在短時間內出現了“井噴”。3月4日是“20%房產轉讓個稅”出臺后的第一個工作日,北京當日二手房成交1073套,創下2009年12月以來的次新高紀錄;南京當日成交428套數,接近28個月最高水平;蘇州一日成交264套,較細則出臺前的3月1日增長近4倍……
除了成交量整體上漲,近日來,二手房市場的交易周期出現明顯縮短,交易價格也有所上升。
中原地產的一位業務員告訴記者,交易周期縮短得非常厲害,原來從房東掛牌到看房,再到簽合同、審稅……整個流程走完最快也要1個多月,但現在差不多幾天就完成了。并且,房東臨時抬價的事情也時有發生,“萬柳有套三居的房子,簽約當天房東就漲了5萬。但買家還是二話不說就簽了。”
新政顯威股市大跌
受樓市新政的影響,比二手房交易變臉更快的是股市。
3月4日,政府出臺包含“20%二手房個稅”的新“國五條”后的第一個股市交易日,A股滬指大跌3.65%,創19個月來最大單日跌幅,深成指暴跌5.29%創28個月最大跌幅紀錄。
當日,在以萬科A為首的房地產龍頭股封死跌停下,房地產板塊全日有多達50只個股封死跌停,其中四大地產龍頭股“招保萬金”更是集體封死跌停,板塊整體跌幅更是達到7.67%。盤面時隔近三年地產股再現集體暴跌。
地產股拖累大盤走低,A股又拖累港股。當日,港股恒指隨A股低開后大幅跳水,受累新“國五條”調控樓市,中資地產股暴跌并拖累大盤。近40只地產股跌逾5%。截至收盤,恒生指數跌342.41點,報22537.81點,跌幅為1.50%;國企指數跌239.59點,報11104.65點,跌幅為2.11%。大市成交828.4億港元。
“不要房子和股票一起被套”是廣大老百姓的共同心聲。但是圍繞新“國五條”究竟對股市利好還是利空,市場人士爭論不休。
知名私募吳國平是看多派的代表人物,“我們判斷房地產最嚴厲調控政策,一旦讓房地產的資金被迫徹底轉向的話,對股市必然是帶來極大推動作用,可以說,這對股市不是利空,絕對是利好。”并且他強調稱,“市場從房市轉戰參與股市的資金可能超過很多人的想象。”
然而,對于“樓市資金轉戰股市”觀點,知名財經評論員葉檀則表示這不符合邏輯。她分析認為,股市和樓市并沒有直接的相關性,“大多數情況下,當貨幣政策收緊或者是泡沫崩潰時,所有的資產品價格都會下跌,所以當經濟周期下跌時,資產品價格下跌,樓市和股市都會下跌”。
強征個稅為了啥?
遏制房價過快上漲,打擊房屋炒作和投機性購房是政府出臺樓市新政的初衷,但在現實的二手房交易中,由于稅費通常都是由買家承擔,政策執行極易誤傷剛需購房者和改善型購房者,樓市新政遭到一片聲討。
得知二手房個稅新政出臺后,家住安定門的桂女士一直不能認同。她向記者講述了她買房的故事。桂女士在北京市內有兩套房,一套自住,一套出租。去年12月底,為了改善居住環境,桂女士賣掉正在出租的房子,買了一棟順義區的別墅。
但有趣的是,辦手續的時候,桂女士發現,自己的這一買一賣竟然涉及到7個家庭。“因為限購,這7家,都是為了孩子結婚,把城里的房子賣了,換成兩套,或者為了孩子上學,換的學區房。”桂女士稱,“現在房價這么高,炒房已經沒有意義。大多都是自需。”
二手房20%個稅“一刀切”的做法,過于簡單粗暴,成為人們反對它的重要理由。不過,在這聲勢浩大的反對聲中,還有著另外一種聲音:“我贊成、我支持新政。”
目前來看,對新政持肯定態度的人尚屬少數,資深媒體人老關就是其中的一位。
在老關看來,政府提出“二手房20%個稅”的政策是一個非常明智而有深遠含義的舉措。據他分析,這主要與中國宏觀經濟走勢有著莫大的關系。
“一個月前我就判斷,下一步,調控政策走向一定是極力地把房屋變現的能力壓下去,這和中國宏觀走勢有著極大的關系。”
如今,中國宏觀經濟的一個熱點問題就是中國廣義貨幣供應量M2的問題。2012年末,中國M2總存量接近百萬億,被部分學者視為中國經濟下一個定時炸彈,但通過大量的數據分析,老關認為,中國M2數值偏大,不是因為基礎貨幣超發引起的,而是在金融系統中產生衍生貨幣過多而引起的。
“這部分資金規模很大,為了防止這部分資金被人們用來炒黃金、炒大蒜,影響中國經濟正常運行,政府必須把它們鎖在一個可以控制的領域,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三大‘蓄水池’:股市、樓市、理財金。”
在老關看來,政府的樓市調控思路已經發生了轉變。之前,所采取的調控政策,主要在于降低炒房收益率,促使這些資金流向基礎設施建設和其他實業領域,但因為經濟大勢不景氣,企業做實業所得利潤遠不如炒房所得,所以,這種調控的結果就是房價越調越高。
“這說明政府控制內生貨幣的能力有限,所以下一步,政府一定會是限制這些資金的變現能力。也就是如今出臺的新‘國五條’。”老關稱,已經進來的要鎖在里面,想要進來的要提高門檻,想要出去的門檻也要提高,“這些人擁有的是紙面的財富,但人們的衣食住行不會有大變化。剩下來的事情就簡單了,政府對銀行的控制是百分百,通過信貸就可以將這些資金投向自己需要的領域,比如基礎設施,比如國防、新能源等。”
“這就是我為什么支持它,因為我支持現實。”在老關看來,這已經不是政策能不能達到預期效果的問題,而是政策必須達到效果的問題。“如果這次控制不住,政府還會出更新的‘國五條’、‘國八條’。”
該漲還要漲該投還要投
自2006年以來,二手房強征20%個稅經歷了試征、停征、反復等一系列變動,如今終于塵埃落定,板上釘釘。但是,至于這項政策能否真的遏制住房價過快上漲,很多人心存疑慮。
認為強征個稅能夠抑制房價的理由很簡單:稅收增加,購房成本增加,投資投機需求則會減少。
但認為該項政策難以達到預期效果的理由似乎更多。第一,如今樓市仍是賣方市場,賣方報價一般都是除去各種稅費后的凈得額,買方更多的是無奈的追隨,征收20%個稅,結果只是增加了買方的成本,對賣方影響不大。
第二,征收20%個稅,短期內會造成二手房交易凍結,這對于用于擴大供應的“保障房”尚未見實效的今天,只會堵住“空置房”進入市場的路,加劇市場供需矛盾。
第三,目前,市場上二手房和一手房之間的差價未必都能達到20%的幅度,增加20%二手房交易成本,買方因供需關系處于弱勢,無形中會提升二手房價格,從而使得一手房價格也隨之水漲船高。
第四,二手房交易短時間內凍結,業主轉售為租,買家轉買為租,在一定程度上也會推動租金的上漲。
因此,多位業內人士分析認為,受此項政策的影響,房價下跌的可能性較小,人們該買的還是可以買。
不過,不同的人群,需求不同。對于一般的白領買房自住,老關建議,“應該樹立這樣一個理念,在一線城市工作二十年,然后回老家養老,所以要做一個可以在20年后變現做養老金的投資。”
而有著豐富的房產投資經驗的桂女士則建議:第一,投資房產,首要考慮周邊的教育醫療交通環境,推薦房源較為稀缺的北京三環以內。“通州的房子,1萬漲到2萬,不一定就能賣出去,但西城區的房子,2萬漲到4萬,肯定能賣出去,因為這個區域房源太稀有了。”
第二,一個區域里,一定要買品質好的,不能怕貴,貴有貴的理由,這個樓盤現在是最貴的,以后也一定是最貴的。
前車之鑒杭州為鏡
政策實施細則尚未落地,“離婚結婚”避稅法、“贈與房產”避稅法、“陰陽合同”避稅法……各種避稅秘籍已經開始在網絡上瘋狂轉載。如何更好地執行這項政策,杭州的經驗或可借鑒。
2004年1月1日杭州率先在全國范圍內開征二手房交易20%的個人所得稅,以求抑制杭州不斷高企的房價。據當時的新聞報道稱,2003年杭州市平均房價從1998年的4000元/平方米上升到了7200元/平方米,六年間整整上漲80%,而當時杭州市民人均可支配年收入僅為12898元。
快速高漲的房價,吸引了大批的投資客瘋狂炒作,據悉很多溫州炒房客都是從杭州炒房起步。
一路高漲的房價和瘋狂的炒房客們終于迎來了二手房20%個稅這項政策的出臺。
這項政策的效果與它的出臺一樣出人意料。杭州二手房掛牌量、成交量大幅下跌,中介公司迎來關門潮。然而,與冰凍的市場氣氛相隨的是堅挺的二手房價格。與二手房市場量降價穩的情況截然不同的是一手房市場量價齊升,交易十分火爆。有資料顯示,在政策干預下,2004年1月1日至9月1日杭州房價漲幅在15%左右。而與此同時,未采取該項政策的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同期房價20%左右的漲幅則顯得就不是那么難以接受。
2004年9月1日,杭州政府宣布暫停辦理征收20%售房個人所得稅。業內分析暫停的理由有三:第一,一年內賣一買一,個稅全退的實施細則導致炒房客進出自由,且無需大額成本;第二,剛需卻因為沒有頻繁買賣最終成為了該稅收的主要來源,調控失去意義;第三,個稅最終成功轉嫁買家,房東掛牌價不降反升,與調控方向背道而馳。
那么,今年剛公布的二手房20%個稅新政如何避免重蹈杭州的覆轍呢?
新政的目的主要在于打擊炒房,所以理應保護剛需和改善型需求的購房者。要做到這一點,需要出臺配套的退稅制度。例如,對于像張晨這樣的年輕人,能力有限,又急需買房結婚,就應該在交易完成后,將之前所收取的個人所得稅退還。
政策尚未落地,人們就已經開始研究對策,加強監管力度,尤其是對于“陰陽合同”加強監管勢在必行。
中國樓市十年九調控,并且很多政策都是“試試再說”,“有問題再調”,公眾對樓市調控政策的一個最主要印象就是“臨時性政策”。這次的二手房個稅政策也是如此,很多業主、購房者都在“等等看”,暗算著這項政策什么時候會取消或暫停。“征多征少,穩定就好。”葉檀如是說。
此外,解決中國房價問題,是個長期的系統工程,要根本解決房地產的問題還需深層的制度改革。比如土地供給制度改革,比如加快保障房建設,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