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人心中,IBM與普通人的關系有點“疏遠”。在黑白家電、個人電腦、智能手機、數碼相機這些普通人看得見摸得著的現代高科技消費品上面,大家沒有看見IBM的字樣。或許大家印象更深的,是一個以“深藍”命名的IBM超級計算機在人工智能領域創出諸多奇跡之后藍色的存在。
從卡片機到云計算
IBM的英文縮寫全稱: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一般譯為“國際商用機器公司”,早期也有人稱為“萬國機器公司”。
上世紀初,人類已經開始嘗試用機器替代人工處理冗繁海量的商業數據,1911年6月,3家相同領域的公司聯合注冊了IBM的前身CTR,它們是1896年創立于華盛頓的列表機公司、1901年創建于俄亥俄州的代頓計算表公司、1900年創辦于紐約州恩迪科特的國際時代唱片公司。
1914年,Thomas J. Watson接手CTR, Watson執掌CTR三年后于1917年CTR使用國際商用機器有限公司的名號進入加拿大市場,1924年CTR正式更名為IBM(國際商用機器公司)。
1932年,美國正處于經濟大蕭條時期,IBM在沃森的主導下一反經濟大蕭條氛圍下投資收縮的一般定勢,投入100萬美金研發卡片機新產品。這種“反季節”技術投資展現的產業前瞻性使IBM在的商用數據處理產業占據霸主地位。1935年,IBM占有著美國卡片機市場近90%的份額。
上世紀40年代,第一代以電子真空管為基本元件的電子計算機在美國軍方主導的炮兵瞄準校正項目中誕生,IBM及時跟進了這一劃時代的技術創新,與哈佛大學合作研發了MARK-1、MARK-2電子管計算機和SSEC電子管-繼電器混合大型計算機。
50年代,IBM1401半導體分立元件電子計算機的出現,標志著IBM徹底摒棄卡片機,引領了一個嶄新的時代,IBM1401在市場上一共銷售出14000余臺。
IBM的計算機舞臺華彩舞步從此成為引導產業群舞的標志。可以說在電子計算機主機的幾個變革點,IBM的領舞至關重要。
現代舞
60年代初,美國共有8個計算機產業巨頭:IBM、UNIVAC、都市生活、科學數據系統、控制數據公司、通用電氣公司、美國無線電公司、Honeywell。相對于其它公司,IBM更專注于計算機主機的研發,1964年IBM的System 360問世,開啟了大型機時代,同時還誕生了一個劃時代概念OS(操作系統),引導出與硬件無關的計算機操作軟件平臺發展方向,且沿用至今。而當時的其它7個行業“行星”則基本凋零。
IBM為System 360投入的研發經費是50億美元,考慮50年間的通貨膨脹因素,可謂天文數字。擔任IBM第九任CEO的Sam Palmisano形容,這是IBM歷史上“最大的豪賭”。
快步舞
上世紀80年代,IBM借助大規模集成電路和磁記錄介質部件的研發成果,極大地縮小了計算機的體積,使之進入普通人的工作和生活領域,IMB提出了“個人計算機”( Personal Computer)概念且實現之,于是有了我們今日遍地可見的“臺式電腦”及其變種“筆記本電腦”。
IBM將大型機的OS概念移植到PC,不同的硬件結構使用同樣的軟件平臺,與磁盤(DISC)結合,稱為DOS(磁盤操作系統)。IBM的這項發明專利,成就了IT業的另外一位“天王”級巨子比爾·蓋茨。據說比爾·蓋茨創業的首個項目來自IBM,蓋茨后來買下了IBM的DOS專利,演變成了今日無處不在的WINDOWS平臺,比爾·蓋茨因此成為世界首富。
桑巴舞
1996年,IBM提出新的計算應用概念:電子商務,此概念的產物如今遍及全球,所謂B2B(Business-to-Business,企業對企業)、B2C(Business-to-Consumer,企業對消費者)、C2C(Consumer-to-Consumer,個人對個人)、B2G(Business-to-Government,企業對政府)的源頭,應該或多或少關聯于此。
進入2000年代,IBM致力于整合型研發,投入研發經費100億美元,到2005年,自1993年起的13年,IBM總共取得發明專利31000項,成為世界上取得專利最多的公司之一。
此間,IBM把專注點放在高端應用整合,也即不再單一地提供高性能計算機平臺,而是把計算機平臺、操作系統、網絡應用、應用中間件系統、業務咨詢綜合考量,提供一體化解決方案。類似于建設產業的“交鑰匙項目”。這種模式需要涉足的專業領域更為寬泛,工作架構更為復雜。由此,IBM在2002年并購了專業咨詢服務公司Pricewaterhouse Coopers。IBM開發了自主產權的中間件系統NQ和Websphere,有觀點認為,NQ和Websphere比中間件巨頭BEA的中間件系統更有生命力。
恰恰舞
在2002年。IBM高層認為“個人電腦時代已死”,這個“死”恐怕是基于PC時代崛起的COMPAQ、HP等制造商巨頭的圍攻和計算機元器件的DIY(自主動手)化組裝。料定其利潤增長空間已經到頂。
2004年IBM動議將其PC業務(包括個人電腦業務)打包出售給中國電腦供應商聯想集團,2005年聯想以6.5億美元現金和6億美元聯想股權的代價取得IBM個人電腦業務,IBM取得聯想19%股權。此舉令聯想陷入媒體的熱議和質疑,認為是揀了個燙手山芋,事實證明IBM的判斷是準確的,聯想的個人電腦業務陷入長期的財務困境。
牛仔舞
IBM全面拓展電子商務領域的應用,致力于全球大中型企業的中間件銷售服務和應用軟件外包、業務整合咨詢等,IBM適時地提出“智能商務”( Smarter Commerce)的理念,與其在此之前提出的“智能地球”理念( Smarter globosity)契合。
最近以來,各行各業都把“云計算”掛在嘴邊,是否談“云”、是否具有“云”的賣點,已經成為一種時髦的噱頭,包括馬云的阿里巴巴淘寶這樣最貼近普通民眾(特別是網絡購物青少年消費者)的平臺,也穿上了一件“云計劃”的華麗外衣。
誰曾想過,“云計算”的提出時間早在5年之前,而且與中國市場有密切關系,2007年,美籍華人朱近之代表IBM在上海發布了IBM云計算戰略的中國版本“藍云計劃”,當時“云計算”一詞還是稀罕物,谷歌的搜索結果僅為區區幾十條。IBM自認其云計算研究始于2006年,而且自認其云計算產品有當今世界上最為寬泛的覆蓋面和應用高度。
在IBM的云定義中包括三部分:公有云、私有云、混合云,IBM的云計算產品號稱可以囊括所有云領域。
從商用卡片機制造商到云計算供應商,IBM的藍色舞步踩準了每一個時代的節拍。
舞出精彩
IBM的創始人托馬斯·沃森(Thomas J. Watson)早年有一個定則:IBM每10年就應該來一次“徹底改造”,老托馬斯·沃森的“徹底改造”之舉是放棄機械卡片機全面進入電子化,小托馬斯的“徹底改造”之舉是投資50億美元研發大型機System 360。
此后兩個世紀的時光跨越中,IBM秉承了這種“徹底改造”的傳統,IBM收獲的是巨大的技術領先和經濟效益。
2011年,IBM慶祝其100歲生日之際,同時宣布了一個令人嘆服的數字:IBM在2011年的營收額達到1069億美元(約為現今匯率下的6100億人民幣)。
嗅覺靈敏的“股神”巴菲特不會放過他察覺到的任何一只“金鵝”,IBM就是巴菲特青睞的目標,到2011年為止,巴菲特已經持有大約5%的IBM股票,巴菲特應該看到,IBM的財務狀況令人振奮,在2005年至2010年期間,IBM共產生現金流800億美元(約為4900億元人民幣),巴菲特還看到,IBM具有很友善的股東權益保障,也在上述五年的周期內,IBM支付了820億美元(約為5000億元人民幣)的股東權益(回購+分紅)。
也即是說,即便不炒作成為IBM的“死多頭”持股者,投資者的收益是有保障而且豐厚的。
除掉揚棄,IBM的成就中還有一種特質叫“堅守”,對市場定位百年基本不變的堅守是IBM的核心價值。在數碼消費產品風靡世界的當下,IBM還是秉持企業消費為核心的戰略。
相比個人消費市場的體量,企業消費的空間則要有限得多,但企業消費的優勢在于利潤的級別較之個人消費要來得高。從2005年到2010年的五年周期中,IBM的資產規模沒有增長,利潤規模卻暴漲了90%,也許就要歸功于企業消費市場和高端管理咨詢軟件服務的高回報。
IBM走的是一體化整合模式,從硬到軟通吃,自身吃不下的部分外包,由IBM的架構師控制全局。
IBM認為:其一,差異化是取勝之道,避開同質化競爭的消耗;其二,單純削減成本并非最佳選項,該花的錢不吝嗇;其三,基礎研究與應用開發并重, IBM注意從科研機構的前沿成果中獲得研發靈感,哪怕需要十年、二十年才見效的東西。
IBM善于強調員工的歸屬感與忠誠度,IBM前CEO曾經自豪地說,其手下的員工有的已經為IBM服務了25、30,甚至35年,按照中國的情況,服務年限超過30年的基本等于“終身雇傭”,據說IBM是美國歷史上在勞動力和平等多樣性方面有比較好的口碑的企業之一,2004年的Working Mother(職工之母)評選,IBM進入前十名。
中國之舞
IBM的舞步踏入中國的時點可以前推到上世紀30年代,有資料表明1934年北京協和醫院引進了一臺IBM商用處理機,當時的協和醫院是美國教會醫院,而IBM產品正處于卡片機的頂峰時期。
1979年,步入改革開放的中國迎接著一切可以觸摸到的世界先進事物,包括已經開始騰飛的電子計算機。沈陽鼓風機廠成為IBM中型計算機的第一個中國客戶,IBM在中國獲利豐厚。
IBM在中國從開頭到迄今為止的80年歲月,特別是近20年歲月中,一直在高端應用的領域發展,在國人印象里,IBM PC更多的是作為行業標準存在,從最初的PC,到286、386、486各階段,IBM的個人電腦產品的價位始終不具備大眾性。
上世紀80年代初到90年代,企業、單位在計算機應用上的投入能力從其采購單上可以看出來:如果財力足夠,就選擇IBM PC“原裝機”,如果囊中羞澀,就選擇PC“兼容機”(模仿IBM PC機的設計和制造工藝,由臺灣等地制造的PC)。
但是,“高高在上”的IBM在中國市場并沒有遭遇類似于“曲高和寡”的尷尬,IBM在中國的事業30年來一直長袖善舞,原因之一可能在于IBM主打企業級應用的策略契合了中國的國情,就是高端資源基本集中在政府機構、公共事業單位和大企業。
IBM在中國業務拓展最成功的應用領域之一應該是銀行業,這一點是秉承了IBM全球化應用的優勢特征,在全球排名前50的銀行都采用了IBM System Z作為數據處理系統架構的中心。
中國銀行業的電子化自然而然要瞄準全球銀行業信息處理架構的大趨勢,IBM在吸引中國銀行業的關注上有先入為主的優勢。在全面占領總行級別的應用市場之后,30年來IBM一直伴隨著中國銀行業的擴展起舞,逐步把應用市場拓展到省地市級別的大銀行分支、地方商業銀行甚至農信社。IBM在中國33個中心都市和區域中心設有辦事機構,業務深入300多個城市,與其在中國銀行業的應用市場參與的廣度和深度不無關聯。
中國普通民眾在金融服務電子化的時代,也許每天都在接受IBM產品的服務,這種產品雖然不是實體的表達,卻無時無刻不存在著。不獨銀行業,IBM產品在更多的領域也占據著很重要的位置,包括電信、科研、政府機構等等。
為此,IBM在中國成立了10家獨資與合資公司,其主體周邊還聚集了N多個軟件外包開發、服務公司。據說IBM的軟件外包服務屬于有限外包,核心架構由IBM架構師掌控,這種模式的初衷顯然是盡可能地控制產品和服務的一致性和質量。
舞步下的陰影
1992年IBM的舞步打了一個絆,宣布該財年虧損49.7億美元,成為當時美國歷史上最大的公司虧損案例。IBM高層事后總結,IBM栽倒在自己倡導的PC產業上,沒有將其平臺化,放棄了OS(操作系統)的主導權,雖然成就了微軟的崛起,卻令自身陷入多家PC制造商崛起的過度競爭中。
商場如戰場,在取得商業合同的過程中,歐美的行業巨頭屢屢曝出賄賂丑聞,IBM也不例外,據有限的報道資料:
2000年,IBM阿根廷分公司涉及賄賂被美國政府罰款30萬美元,在此次行賄中,IBM支付了2100萬美元賄款;2004年,IBM韓國分公司被控以賄賂手段,獲取了價值3850萬美元的商業合同,被媒體稱為韓國歷史上“最大”的商業賄賂案件;2006年,匈牙利政府指責IBM在與五個大學機構的商業合作中有“不光彩”的行為。
2011年3月,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與IBM達成協議,IBM支付1000萬美元作為“和解”條件,SEC指責IBM在中國、韓國的政府合同中涉嫌以現金、禮物賄賂政府官員,1000萬美元含530萬美元非法收入罰沒、270萬美元利息、200萬美元罰款。盡管IBM否認了全部指控,但和解款項的支付證明其并非完全被“冤枉”了。
據媒體獲得的《IBM商業品行準則》,有這樣的條款:“在商場上,為他人提供培訓、運輸工具、招待或其他有價值物品的做法是普遍獲得接受的。”從已經曝光的相關案例,一些歐美發達國家的跨國商業巨頭在中國發生的賄賂行為,“出國培訓”往往就是實現的形式之一。
有人認為,IBM針對美國以外的分公司提出所謂“當地人主義”的用人之道,而在中國大陸此用人之道有“貨不對板”之嫌。有知情人觀察,在IBM中國分公司最高層級的管理者團隊成員中,中國臺灣籍的、歐美籍的、印度裔的占絕大多數,少有的兩個大陸籍高管,一位是負責本地市場推廣、一位是負責公共關系的,換言之,頗多“迫不得已”而用之的味道。在IBM中國分公司的中層負責崗位,也以這種人員結構為主。在這種種曖昧隱晦的用人氛圍中,“當地人主義”的內涵頗為闕如,不免給本地籍的員工以隔膜之感。
抽文
1935年,IBM占有著美國卡片機市場近90%的份額。
最近以來,各行各業都把“云計算”掛在嘴邊,是否談“云”、是否具有“云”的賣點,已經成為一種時髦的噱頭。
IBM走的是一體化整合模式,從硬到軟通吃,自身吃不下的部分外包,由IBM的架構師控制全局。
中國普通民眾在金融服務電子化的時代,也許每天都在接受IBM產品的服務,這種產品雖然不是實體的表達,卻無時無刻不存在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