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歐美正在力推跨大西洋自由貿易協定,他們的重點也是要解決未來全球的規制、規則、標準。這對今后的全球治理都將產生重大影響,這也在很大程度上凸顯了中國下一步全面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迫切性。
全球經濟最黑暗的時期正在過去。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數據,去年是全球經濟增長的低點。但目前處在一個怎樣的位置上,我認為,還只是走到了復蘇道路的山腰,也就是說要真正走向光明的前景,最少還有一半的路要走。
雖然大家普遍認為今年的形勢要好于去年,但實際上有著很多不確定性的風險。過去5年,這次危機使得全球經濟改變了很多,甚至包括很多根本性的改變。
我們承認現在還是處于全球化時期,但5年內全球經濟走不出這次危機的谷底,全球化也隨之出現一些新走向,正在從開放的多邊主義走向區域化,從全球范圍內貿易投資和金融自由化走向本地化。全球治理也正在走向集團化。
在這一輪全球化中,許多新興大國和發展中國家有著這樣一種擔心,擔心會不會發達國家走出泥潭之際正是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陷入困境之時,擔心自由放任全球化會不會帶來的風險越來越多。
日本經濟經過長達20年的停滯和通縮,目前正在進行最后一搏。這最后一搏可能成功,也可能失敗。對于中國來講,我們希望有一個健康正常的日本經濟。但與此同時,中日在東亞地區怎樣才能成為兩個負責任的大國,還有三個問題需要解決,即領土問題、戰爭責任問題和主導權問題。從這個角度來講,我們會發現日本經濟目前的最后一搏,實際上對于我們來講,它是一個雙刃劍,福禍相依。
對今年美國經濟,如今大家討論最多的是美國什么時候應該走出量化寬松。我想說的是,一旦美國停止了量化寬松會對中國帶來什么樣的影響。我個人認為,對中國至少會有三方面的影響:第一,有助于我們2013年控制通脹形勢;第二,有助于我們所持有的巨額美元資產的安全性得到更好的保護;第三,減少我們正在進行的要素價格市場化等一系列重大改革的外部干擾。也就是說,歐美日走出困境,改變他們向全球經濟注水的方式,對中國而言利大于弊。
不過,還有個問題,無論是美國還是歐洲,這場危機前,他們推動全球經濟發展的重點是降低各國商品服務人員跨境流動關稅,取消非關稅措施和擴大服務業市場開放,但危機后,他們開始將重心轉向了邊境內政策,轉向了國內產業政策和競爭政策的規制。
這是個巨大的改變。如今,歐美正在力推跨大西洋自由貿易協定,他們的重點也是要解決未來全球的規制、規則、標準。這對今后的全球治理都將產生重大影響,這也在很大程度上凸顯了中國下一步全面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迫切性。
對于這次危機,美國人、歐洲人講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不要浪費這場危機。他們一面通過量化寬松擴大出口的方式促使本國經濟走向復蘇,一面從中長期推動再工業化、再創新和再出口的結構調整,這也推動了世界性的結構調整競賽。
對于中國而言,這意味著,一方面保護主義抬頭將成為長期趨勢,并且將從戰術性摩擦轉為戰略性。另一方面,包括美歐來華投資撤資,美歐對海外投資的征稅以及全球跨國并購都出現了投資保護主義抬頭,這也意味著與危機前相比,當前的國際環境已經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這種變化對正在成為全球負責任的經濟大國的中國來講,既是機遇,也是挑戰和風險。2013年,無論是對于世界,還是對于中國,都是轉型的一年。
(注:本文由本刊記者劉彥華在對作者采訪基礎上整理而成,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