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改委有史以來最高的4億罰單背后,是《反壟斷法》和新民訴法實施普及的風潮,可想而知,一旦消費者可以要求壟斷企業對其損失進行索賠,今后由消費者發起的訴訟也會愈來愈多。
2013年2月23日,反壟斷監管部門之一的發改委因價格壟斷對茅臺和五糧液做出有史以來的最高罰款,前者被罰2.47億元,后者被罰2.02億,共計4.49億元。這是2008年8月1日反壟斷法正式實施后最大罰單。由此,彰顯了《反壟斷法》這部曾被寄予厚望的“經濟憲法”的海嘯作用,并迎來新一輪市場規制的風潮。
自《反壟斷法》實施以來,每年以百件起的增長申報速度向商務部反壟斷局申報集中(并購),每年審結幾百起并購案件。實踐已證明,反壟斷審查企業并購對預防壟斷行為,保護市場公平競爭,維護消費者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發揮了重要作用。
首先,哪些經營者應當承擔未依法申報的責任?也即誰是申報義務人問題相當關鍵,現依法給予明確:(1)通過合并方式實施的經營者集中,參與合并的各方經營者均為被調查的經營者;(2)其他方式的經營者集中,取得控制權或者能夠施加決定性影響的經營者為被調查的經營者。
其次,是否屬于集中未依法申報,主要看三個方面:一是相關交易是否屬于經營者集中。根據相關規定,經營者集中是指以下情形:(1)經營者合并;(2)經營者通過取得股權或者資產的方式取得對其他經營者的控制;(3)經營者通過合同等方式取得對其他經營者的控制權或者能夠對其他經營者施加決定性影響。二是經營者集中是否達到申報標準。根據規定,經營者集中達到下列標準之一的,經營者應當事先向反壟斷局申報:(1)參加經營的所有經營者上一會計年度在全球范圍內的營業額合計超過100億元人民幣,并且其中至少兩個經營者上一會計年度在中國境內的營業額超過4億元人民幣;(2)參加集中的所有經營者上一會計年度在中國境內的營業額合計超過20億元人民幣,并且其中至少兩個經營者上一會計年度在中國境內的營業額均超過4億元人民幣。三是經營者集中是否未向反壟斷局申報,且已經實施。
參與集中的各方經營者應提交經會計師事務所審計的上一會計年度財務會計報告。自立案之日起三十日內完成初步審查,做出是否實施進一步審查的決定,對需要實施進一步審查的,自決定之日起九十日內完成審查,做出是否禁止經營者集中的決定,均由反壟斷局書面通知申報人,通知經行政服務中心轉交申報人。
對以上決定不服的經營者,可以先依法申請行政復議;對行政復議決定不服的,可以依法提起行政訴訟。
值得注意的是:消費者可以要求壟斷企業對其損失進行索賠,2013年1月1日實施的新《民事訴訟法》及司法解釋,由被告承擔舉證有了新規和保障。
首先,被訴壟斷企業應固定或者變更商品價格、限制商品的生產數量或者銷售數量、分割銷售市場或者原材料采購市場、限制購買新技術、新設備或者限制開發新技術、新產品、聯合抵制交易的協議不具有排除、限制競爭的效果承擔舉證責任。
其次,被訴壟斷企業應當對其在相關市場內具有支配地位和其濫用市場支配地位在以不公平的高價銷售商品或者以不公平的低價購買商品、以低于成本的價格銷售商品、拒絕與交易相對人進行交易、限定交易相對人只能與其進行交易或者只能與其指定的經營者進行交易、搭售商品或者在交易時附加其他不合理的交易條件、對條件相同的交易相對人在交易價格等交易條件上實行差別待遇的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等情況負有承擔舉證責任。
實施壟斷行為,給消費者造成損失的,根據消費者的訴求和查明的事實,人民法院可以依法判令企業承擔停止侵害、賠償損失等民事責任。另外,根據請求,人民法院可以將消費者因調查、保全費、律師公證費等制止壟斷行為所支付的合理開支計入損失賠償范圍。
隨著《反壟斷法》和新民訴法的實施普及,可以預想為了避免各種巨額罰單和賠償,今后不僅經營者申報集中的越來越多,由消費者發起的訴訟也會越來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