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格的點子、麻省理工的管理、風險投資的錢、市場的需求,一個完整的產學研機制形成了一種范式——蘭格產學研范式。
從上世紀到本世紀沒有哪一個詞語能夠像“產學研”那樣在中國的大學、政府科技主管部門、打著高科技旗號的企業中如此炙手可熱。
值得一提的是號稱“中國硅谷”的中關村,該地區面積200平方公里左右,有近百家國內一流高校、二百多家國家級科研機構、二萬余家科技型中小企業。
然而,中關村給大多數國人最深刻的印象可能并非產學研的驕人成績,而是幾個規模龐大的電子產品市場如海龍、鼎好、e世界等,是關于在中關村買筆記本電腦、辦公耗材、數碼相機、買iPad、iPhon的種種離奇遭遇和投訴博弈……
而一個叫羅伯特·蘭格(Robert Langer)的美國人給出了一個產學研的成功范式:美國麻省理工大學(MIT)蘭格實驗室(LAB)。
學研之路
羅伯特·蘭格(Robert Langer)是奇才,發端于蘭格的 “專業不對口”。在中國的高等教育畢業生中,專業是否“對口”是熱門議題,好些人往往把職業前景的不理想歸咎于其畢業時找不到專業對口的工作。
蘭格則是自己主動尋求專業不對口,而且是一畢業就謀求“轉行”,1974年羅伯特·蘭格畢業于麻省理工,取得石油化工博士學位,上世紀七十年代是美國石化產業大發展時期,蘭格在其專業領域有遠大的職業前景,不出所料,蘭格手中握有20家以上的雇主聘書,其中包括世界級石油巨頭Exxon(埃克森)公司。
蘭格未選擇看似順風順水的職業道路,學石油化工的蘭格卻是一位生物醫學迷(奇怪的是當初沒有選擇學生物醫學)。也許是蘭格開創了一代新風,現如今理工科各專業學工程的、學數學的轉行搞生物醫學已經蔚然成風。
為了改行蘭格四處投遞求職信,其求職目標都是生物醫學相關教學、科研機構,蘭格的人生規劃第一步是到這些機構做博士后研究。
蘭格改行的處境是艱難的,與其手握二十幾份石化公司聘書形成鮮明對比,幾乎所有的機構都拒絕了蘭格的博士后申請。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蘭格偏遇一位也偏好離經叛道的學者,哈佛兒童醫院醫生及研究員佛克曼(Judah Folkman),得以進入佛克曼實驗室做博士后。
在佛克曼實驗室,蘭格緊追前沿、實用至上的研究思維得以初展鋒芒,蘭格試圖解決一個藥物學上的難點:控制藥物成分的釋放過程,也就是讓藥物慢慢地在人體內均衡釋放,蘭格借助良好訓練出來的雄厚化學專業背景,瞄準高分子蛋白結構,力圖構造類似于一個可以慢慢往外滲透藥物成分的有機物藥袋。此項發明現如今已經成為醫藥產業的一個重要分支——藥物緩釋材料,涉及幾百億美元的產業規模。
博士后的成功令蘭格面臨更為廣闊的職業規劃圖景:可以進入跨國巨頭的企業研究機構,專事實用新型及產業化研發,亦可以進入大學謀求教職,并建立專用實驗室,學研結合,集教學研究于一身。
蘭格選擇了進入大學謀求教職,眾多名校也看中了蘭格的學術背景邀其入職面試,令蘭格困惑的是,幾乎所有的名校都拒絕了其入職申請,這些名校認為蘭格顯然屬于“不務正業”的角色,在它們看來,蘭格提出的藥物緩釋材料研發方向,與其“化學工程”的教育背景風牛馬不相及。
與當初哈佛醫學院佛克曼醫生的慧眼識珠如出一轍,蘭格的母校麻省理工大學最終容留了這種學術上的“離經叛道”,蘭格獲麻省理工聘為助理教授。
獲得教職之后,蘭格得以建立了自己的實驗室——蘭格實驗室,按美國大學的規矩,大學教授的研究經費靠自己申請,要么向聯邦機構科研基金提出,要么向企業科研基金提出。
蘭格一口氣提出9個項目,獲得研究基金的支持成績是0,估計是蘭格提出的項目太過前沿,特別是跨學科程度空前,令參與審批的科研基金專家們撓頭,給予的評價是:技術上不具可行性、構想不能實現,極端的說法還有:此人根本不懂醫學、不懂生物學(可能與蘭格的化學教育背景有關),一個教職人員如果長此以往,其學術和職業前景不堪設想。
而蘭格的學術自信和不屈不撓,加上靈活機動的策略,造就了蘭格實驗室的成功。多年后的今日,麻省理工應該為當初的決定感到自豪,蘭格實驗室的成就證明,雙方的合作開辟了一個嶄新的領域。
今天的蘭格實驗室與過去相比已經不可同日而語, 2010年之前,蘭格實驗室(LAB)在麻省理工(MIT)占據E25號樓的1300平方米面積,2010年蘭格實驗室搬入David H. Koch研究所(癌癥研究機構),面積擴充到1900平方米。蘭格把自己的實驗室稱為“大家庭”,目前這個家庭的“人口”近百人,包括60名博士后和研究生。
據不完全統計,蘭格實驗室培養的人才,已經花開全球,有200個以上的學生在全球領導著自己的實驗室(包括中國一流大學的實驗室)。
實用加高產再加高端
一般認為,前沿科學及交叉學科研究的學術性強,產生高水平、高質量學術成果及論文的機會大,蘭格實驗室及蘭格本人證實了這一點。
有人統計過,蘭格本人僅發表在世界頂級學術雜志《Nature》(自然)的論文就有27篇、《Science》(科學)17篇,能夠在這兩本雜志上發表論文的科學家及學者并不多,有人終身能夠發表一篇論文已經被視為榮耀。更有人戲稱,某些專業領域的一流期刊《PNAS》(美國科學院學報)、《JACS》(美國化學會雜志)、《Advanced Materials》(材料)就像是蘭格“自己辦”的,其論文數量已經超過千余篇,可以稱為“論文專業戶”。
蘭格在生物醫學工程領域開創了兩個獨立的門類,被公認為生物材料與組織工程專業的鼻祖級大師。
蘭格的第一步研究涉及生物醫學工程中的藥物輸送門類,蘭格取得博士學位后“轉業”為哈佛兒童醫院的佛克曼醫生的實驗室接納,所進行的其生物醫藥研究生涯的首次研究基于一個現實的需求:治療癌癥,化療藥物具有好壞細胞通殺的特征,在殺死癌細胞的同時也大量毀滅正常細胞,患者極為痛苦。蘭格設計的高分子結構包裝材料力圖解決兩個問題:把藥物送至癌癥病灶部位,即所謂“精確打擊”,然后在癌癥病灶處均衡地釋放。
接下來蘭格在科研領域的進展呈不可阻擋之勢。有趣的是,蘭格是醫學家們的好朋友,其許多研究靈感來自醫生的醫療實踐。
醫生是實踐至上者,蘭格也是,蘭格說過“I think of things that I think will have a big impact on the world, either because of their basic nature or because of their applied nature”(我將思考對世界有重大影響的問題,或者因為它們是基礎性或者因為它們的應用性),即蘭格的選題原則是課題能否建立在現實的基礎上或者具備實用性,也許這就是蘭格的朋友、合作伙伴多為醫生的來由。蘭格每次爭取到科研經費立項之初,并非一般的獲取科研數據,從而寫出論文博取純學術認可,而是以能否實現應用產生實際影響為基點。
上世紀80年代,蘭格與哈佛大學醫學院的約瑟夫.瓦堪迪醫生合作,力圖解決燒傷病人的植皮材料來源,替代極為困難和痛苦的人體(本人或他人)取皮方法。蘭格實驗室研發了聚酸酐材料作為新生皮質細胞的“土壤”,設想在其上長出新皮膚,實驗結果不理想,新生皮膚內層缺氧,無法長得更厚而達不到植皮要求。
蘭格與家人在麻省度假勝地Cape Cod度假的時候,觀察到海帶的枝節狀結構,聯想人造皮膚的缺氧難點,產生了用枝節形狀聚合物構造氧氣輸送結構,有利于人造皮膚往深層生長的設想,實驗室利用枝節狀聚合物為基礎,果然培養出足夠厚度的人造皮膚,解決了嚴重燒傷病人的植皮皮源人工合成的難題。
人造皮膚的培養成功僅僅是蘭格實驗室人體組織學研究項目的開端,后來,蘭格實驗室相繼制造出人造膀胱組織、人造肝臟組織,蘭格說這方面研究的終極目標是完整的人造器官。
蘭格的研究教學生涯自獲得麻省理工助理教授教職、建立蘭格實驗室之后就呈噴發式進展,1991年蘭格43歲時已經被選為美國3個頂級科學機構(美國國家科學院、美國國家工程學院、美國醫學學院)院士,成為同時擁有三個頂級院士頭銜的最年輕的美國科學家。
學化學出身的蘭格因其跨學科研究的成績斐然,榮獲多所名校授予的榮譽博士學位:比如哈佛大學、耶魯大學、瑞士ETH大學、英國利物浦大學、加州舊金山醫學院。
蘭格因其科研成就獲獎無數,重量級的如美國國家科學獎。2008年的千年科技獎授予蘭格,千年科技獎由芬蘭技術學院頒發,被譽為“科技諾貝爾獎”,還被認為是全球最大的科技獎,其評獎宗旨是:表彰可顯著提高人類生活質量與促進可持續發展的科技創新杰出人士。
2008年千年科技獎表彰蘭格的理由:蘭格教授研發的創新性藥物釋放控制生物組織材料,在治療癌癥、心臟病等疾病方面有重大作用,每年(2008年之前)有超過100萬人受益于此技術,蘭格還在人造生物組織替代領域,比如人造皮膚方面取得顯著進展,也將造福數以百萬計的人。
蘭格的專業構思已經跨越到現代電子信息材料、納米材料領域。
醫生賴以診斷患者病情的諸多生物理化指標和病癥,來自日益繁多的理化診斷技術和儀器,比如能夠快速檢測多項血液生化指標的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比如三維CT掃描、核磁共振。蘭格設想是否可以由人體結構內部直接發出理化指標信息加以利用呢?納米技術派上了用場。
蘭格曾試驗在新研發的人工器官材料中植入硅納米線,這種人工構造的人體器官具有“電子性”,可以從臨近的細胞中采集生物電信號,用蘭格的話說“是一種生產器官并同時利用生物傳感器能檢測其工作狀態的方式。”可以采集到關于人體排斥反應、炎癥等諸多健康指標的電子信號,在人體內開設了一個“化驗室”。
在藥物釋放控制技術領域,蘭格也超越了人工高分子合成材料階段進入信息化階段,早在1993年蘭格就設想用電子自動化系統控制藥物在人體內的釋放過程,近年來的超大規模微電子技術讓這種當初過于“超前”的構想成為可能。
蘭格實驗室實習生桑蒂尼(John Santini)成為這方面的發明者,經過17年努力、耗資7000萬美元風險投資,已經獨立創業的桑蒂尼與蘭格共同創立的微芯片(MicroChips)公司已經研發成功一種可以植入人體的受控微型硅晶片,微晶片上集成了數百個微型藥物膠囊,藥囊受到微晶片的控制,根據需要釋放藥物,目前已經進入臨床實驗治療骨質疏松癥,進一步將開發針對癌癥腫瘤的裝置,把化療藥物置于腫瘤位置實現可控釋放。
如此種種,蘭格名下如今擁有數量巨大的專利,2010年有數據說蘭格名下已經獲得授權的專利有300項,如今媒體說已經高達801項,離史上專利最多的愛迪生的1093項的頂峰已經不遠,且蘭格的研究發明生涯尚正值盛期。
產業花盛開
擁有千余篇學術論文和800余項專利的蘭格并非學術象牙塔里清高的學究,蘭格領導的實驗室還是醫藥產業大海中游弋著的一只強悍的航空母艦。
蘭格總是善于將其研發成果產業化,蘭格實驗室豐碩的科研成果的產業化并非僅僅限于金錢上的利益追求,這些針對各種各樣威脅人類健康的兇險疾病而研發出來的材料、裝置的大規模推廣,離不開產業化階段,經過產業化將它們應用到患者身上,能夠極大地影響人類的生活質量。
這里需要提一下美國研究型大學的一個專門機構:大學-工業聯絡部門,此部門在美國的一流大學,例如斯坦福大學、麻省理工學院、哥倫比亞大學等等均有設置,雖然名稱不盡相同,但基本分為兩類:
其一,大學內部的專利授權部門,技術許可辦公室,其普遍職能是具體執行技術轉讓,管理專利、參與創建風險企業、管理風險資本投資。專利的收集、評估、申報、出讓、利益分配、政策法規監控、糾紛處理均由此辦公室處理,此機構能夠極大地減輕科研人員的事務性負擔,專心于科研。
其二,校外專利技術許可管理公司,較之于大學內部的專利授權辦公室更加商業化,有點類似中介公司的定位。專利持有者在校內專利管理機構進行登記后,再將專利文件交給技術許可管理公司運作。校外公司承擔前期申報、評估和維持專利的費用,專利轉讓成功后抽取40%~50%的收益。對此種類型的專利管理機構,大學方面有比較矛盾的心態,因為校外專利管理公司一般會簽訂某種形式的協議,削弱大學對專利的控制,美國一些大學干脆只依賴于前一類專利管理機構。
蘭格所在的麻省理工大學專利授權辦公室更多的是基于前一類(校內型),其做法是:一項專利對外授權取得收入后分為三份,麻省理工、發明人所在的院系、發明人各享一份。
前麻省理工校長Susan Hockfield說過:“麻省理工所秉持的理念就是支持美國的工業化,我校就是建立在技術轉讓的基礎上。”
蘭格當仁不讓地成為麻省理工乃至全美的產學研領域的頂尖人物,通過專利轉讓,蘭格推動或參與了25家公司的創立,有250家公司得到的蘭格的專利授權或在授權。蘭格專利的產業化領域主要生產從癌癥、糖尿病、心臟病、精神分裂癥等藥物到人工皮膚,甚至還包括生發液。
在25家公司中,蘭格擔任了其中12家的董事,其中四家聘請蘭格為非正式顧問。蘭格還在這些公司中持有數量不等的期權,這些職位和期權可以為蘭格帶來不菲的數以百萬計的收入。
還應該關注的是在蘭格的產學研事業中的另外一個主要角色:投資者。
在美國,針對高科技和新技術投資的投資者被稱為風險投資。蘭格實驗室的主要投資伙伴是波士頓的北極星投資公司(Polaris Venture Partners),北極星共計投入2.2億美金,創立了18家醫藥、生物企業,這些企業的產品均來自蘭格實驗室的研究成果。
北極星投資的老板認為,他們參與的事業改善了數百萬人的健康。而北極星投資公司的一位高級合伙人曾經在蘭格實驗室工作,換言之是受到過蘭格指導的學生。
蘭格的成就不限于科研成果,還包括大量的杰出人才,蘭格的弟子中有學者、有商人、有商人兼學者,還有法律機構和政府機構官員。
蘭格本人也處于混合型工作狀態,科研教學為主,企業事務為輔,每周蘭格花8小時到其擔任董事、顧問或者產品與蘭格實驗室相關的企業工作。
抽文
蘭格是自己主動尋求專業不對口,而且是一畢業就謀求“轉行”。
蘭格的學術自信和不屈不撓,加上靈活機動的策略,造就了蘭格實驗室的成功。
蘭格的專業構思已經跨越到現代電子信息材料、納米材料領域。
蘭格實驗室豐碩的科研成果的產業化并非僅僅限于金錢上的利益追求,這些針對各種各樣威脅人類健康的兇險疾病而研發出來的材料、裝置的大規模推廣,離不開產業化階段。
2012年,上市公司老總“跑路”涉及行業眾多,主要集中在光伏、造船、鋼鐵等行業。
2012年,高管集體辭職、扎堆辭職現象突出,尤其是滬深兩市成為高管集體離職的重災區。
2012年,上市公司產品質量危機仍保持高發態勢,嚴重侵害了消費者的權益,其反作用力也會傷害上市公司的信譽和惡化其形象。
2012年,上市公司暗戰叢生,通過各種形式互掐,互揭內幕。
2012年,上市公司掀起一股“裁員風暴”,三一重工、比亞迪、李寧、諾基亞、匯豐銀行、摩托羅拉等知名上市公司,接連陷入裁員風波。
2012年,上市公司財務造假的主要手段就是粉飾年報或在財務報表上弄虛作假,虛增資產,虛增利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