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學者研究發(fā)現(xiàn),人類65%~90%的疾病都與心理上的壓抑感有關。聯(lián)合國國際勞工組織曾在一份報告中指出:“壓抑已成為20世紀最重要的健康問題之一。”對老年人而言,老化情緒是形成心理壓抑的一個重要方面。那么,中老年人怎樣才能保持良好的身心狀態(tài)呢?
首先,在心理上謹防恐老癥
有的人一見臉上有了皺紋,便生“老將至矣”的感嘆;有的人一見頭上有了白發(fā),便吃驚不小,頓生傷感。
有的人50歲左右,就陡然覺得“老了”,年輕時的興趣和愛好逐漸淡漠了,社交活動減少,不想?yún)⒓蛹w活動;有的人不想做艱苦的拼搏和探索,沒有了進取精神;有的人則把業(yè)余時間完全消耗在搓麻將、打撲克或看電視、玩電子游戲上;還有的人過早地把一切“希望”都寄托在下一代,對自己完全喪失了信心。這些人的一個共同心態(tài)就是覺得人老了,這輩子沒指望了,把自己列入老年人隊伍里,使本應輝煌壯麗的中年變得暗淡無光,精神世界變得空虛與恐懼,加速了生理上的衰老,這是“恐老癥”帶來的不良后果。
中老年人得了這種“恐老癥”,無疑是自我折磨,不僅磨損了意志,磨蝕了肌體,也磨掉了自強能力。
要防止“恐老癥”,一個重要的方法就是學習新東西,防止安于現(xiàn)狀。尤其在當今充滿生機和競爭的社會中,應努力防止退化和灰心,要積極努力,拼搏向上,始終保持明快的心理和開朗的性格。
其次,心態(tài)豁達,莫攀比,知足常樂
老年人心理脆弱,有時容易陷入被動攀比,看人家各方面條件比自己好,心里便不是滋味。俗話說,“人比人,氣死人”,樂天知命,知足自安樂,調節(jié)好自己的心態(tài),才有益于自己的人生。
再次,驅除孤獨感,面對現(xiàn)實,培養(yǎng)興趣,結交知音
孤獨感是危害中老年人健康的常見因素。科學家已經(jīng)證實,性格開朗、喜歡交際的中老年人,比性格內向、離群索居的中老年人容易保持健康。面對孤獨怎么辦?通常兒女的關心是消除孤獨感的良藥。此外,老年人應積極而適量地參加一些社會活動,培養(yǎng)廣泛的興趣愛好(如書法、音樂、戲劇、繪畫、養(yǎng)花、集郵等),以陶冶情操,處理好各方面的人際關系(包括家庭成員、親朋好友等),做到與眾同樂。
經(jīng)常與朋友聯(lián)絡感情是避免孤獨的最好方法。中老年人難免會遇到一些不愉快的事,結交知音(包括青少年朋友、異性朋友),常在好友中宣泄郁悶,互相安慰,交流懷古,有助于心情舒暢,對保持心理平衡起到重要的作用。
特別是老年人要更新觀念,與時俱進,讓自己不落后于時代前進的步伐。老年人要多與年輕人交往,青年人朝氣蓬勃的身影,積極的思想,生動的語言,朗朗的笑聲,可以使老年人的心態(tài)更年輕。學習和創(chuàng)作也是老年人避免孤獨的好方法。學習可使生活充實,創(chuàng)作能使生命輝煌。上老年大學可以擴大社會交往,在學習過程中,老年人的生命會再一次閃光發(fā)熱。
最后,消除對死亡的恐懼
人上了年紀,難免會想到死。尤其看到周圍的老伙伴紛紛離開人世,難免欷歔感嘆。
其實,死亡是每個人的必然歸宿,我們不妨將對死亡的恐懼拋在腦后,踏踏實實過好每一天。
世界著名畫家畢加索說過:“我不怕死,死亡是一種美。”這種認識使人們可以淡化對死亡的恐懼。
老年人冷靜地面對生命終結的那一天,也是身心健康的標志。英國哲學家羅素寫道:“一個人的生存應該像一條河流——開始很小,被狹窄的河床束縛著,在巖石間奔騰跳躍,順瀑布滾滾而下。逐漸地河流變寬了,兩岸后退了,水流也變得平靜了,最后緩緩地匯入大海,安然地失去了自己本身的存在。”這實在是關于人生的絕佳寫照。年輕人的早亡是一種真正的不幸,老年人的辭世則應被當作一次永不返回的旅行。
人生其實并不是太長,我們也許不能把握它的長短,但是要盡力提高它的質量,活得陽光、健康、快樂。在臨近結束生命的時候,我們會很安心,因為我們的人生都是在充實與快樂中度過的,也就沒有太多的遺憾了。
當死亡真正來臨的時候,每個人都應該安然地、理智地、毫無懼色地接受它,隨它奔向遙遠的地方。
(廣東 章劍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