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師在未成名之前不過是一個普通青年,他想考取功名,但總是名落孫山。好在他能夠做到堅持不懈,有著不達目的不罷休的精神。
這時,他遇到了一個早已是大師身份的大師。普通青年于是向這位大師請求指點迷津。大師說:“學習。”
普通青年很困惑地說:“可是我一直都在學習啊。”
普通青年說著便向大師介紹他看了哪些書,而那些書正是通往成功之路的鑰匙。
大師看著普通青年為書消得人憔悴的樣子,想了想說:“要不你先找份職業吧,比如說教書。在教書之余還可以看書學習,這樣也免得你一味地學習而荒廢了大好青春。”
普通青年說:“那我不更耽誤時間嗎?”
大師說:“人生短短幾十年,生命有限,這叫充分利用時間。若是一味追求成功,等功名到手也許人已屆老,反而愧對人生。”
普通青年還想再問什么,但大師已經悠閑地閉上了眼睛——他想靜靜地享受這溫暖的陽光。
普通青年無奈,于是開館授徒。山村里就只有普通青年才高八斗、學富五車,大家都樂意將自己的孩子送來他這里讀書。普通青年于是日復一日地過著平靜的生活,漸漸地成為普通中年。
終于有一天,普通中年決定再次參加科考。因普通中年曾經多次參加過考試,而且功名心切,這讓監考老師對他很有印象,以致事隔多年人家仍記得他。監考老師于是很驚訝地說:“我還以為你再也不來參加考試了,怎么事隔多年又來了。”
普通中年說:“我一定要成功。”
監考老師搖搖頭。但是普通中年在這年中了進士。中了進士的普通中年自然得拜見監考老師行師生禮。監考老師喟然說:“有志者,事竟成。你總算成功了。”
但普通中年不滿足于現狀,繼續追求進步,仕入翰林,出來后開始被人稱為大師。
這日,這位大師外巡,遇見一個好學的年輕人。年輕人也很苦惱,他與大師年輕時一樣都是屢考屢不中,但又不甘心放棄。年輕人于是請求大師指點迷津。
大師想起了自己年輕時的情景,于是勸年輕人先謀一份教書的職業,邊教邊學。
年輕人很執拗,表示不功成名就決不茍安。
大師見年輕人執迷不悟,于是嘆了口氣:“你這樣學習沒有效果。若是邊教邊學,表面上是教會了學生,實際上是你自己學得更多!”
年輕人不解。大師說:“你想想吧,當有學生問到你一個問題,而你自己也沒有弄明白,你必然會千方百計去鉆研,直到弄懂為止。這樣一來,你對這個不懂的問題必然認識深刻,也就自然容易記住。可是你雖然回答了人家,但人家也許當時還記得,不過用不了多久人家便會忘得一干二凈。到頭來學習的人仍然是你。”
年輕人恍然大悟,由此豎起了大拇指:“大師到底是大師,見解就是與人不一樣!”
大師有些慚愧,不覺又想起了指點自己迷津的那位大師。
(責編/方紅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