淠河是六安的母親河,是皖西的生命之源。淠河橫跨江淮流域,灌溉著數百萬畝的農田,養育著上千萬人的生靈,當然也包括我在六安的一位好朋友。我想,要了解你的朋友,除了讀她的文字,從她文思所記錄的心靈軌跡里,讀懂她的思想情感,你最好解讀她棲居的城市,和蘊育她靈性的一方水土,從特定的人文與歷史的厚重里,才能理解她文化的蘊涵和散發的氣息。于是,我突發奇想,去淠河探源,探究千百年來淠河生生不息的緣由。
探秘淠河,自然首先得從淠河的水系構成入手。淠河水系橫貫江淮,而江淮的分水嶺正是大別山,因此淠河的源頭必定與大別山關聯。淠河源出霍山南,北流經六安,至正陽關入淮河。請先別著急,你得站到一定的高度,才能概略淠河水系的全貌。很明顯,要害之處就在于橫排頭。
橫排頭因著名的橫排頭水利樞紐工程而名聞遐邇,堪與世界聞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相媲美。只不過一個誕生在現代的江淮腹地,而另一個則成就于古代的巴蜀盆地,兩者時隔千年,卻在中華大地的東西部進行著幽幽對話。橫排頭閘壩是淠河水系的牛鼻子,將古淠河一分為二,上游碧水漣漣,下游白沙濯濯。
六安人將壩內的上游水庫美其名“豐源湖”,是把一顆感恩的心寄予這青山綠水,取意“豐收之源”。且看,橫排頭已打造成四星級景區,集自然風光與人文景觀于一體,匯山川秀色與水域風情于一身,融雄險奇特與精巧玲瓏于一域,人稱“橫排仙境”。這不,那邊是正本亭,這邊是清源樓。我暢想著,治沙以正本,引流而清源,這冠名寓意頗為深刻,也確確實實是名不虛傳的。
若非這樣偉大的治水工程,淠河因千百年來水土流失,淤積成高高的河床,平日里既留不住汪汪清泉,而豐水期卻會泛濫成災,殃及兩岸的民生了。如今真的是好,引流閘將豐源湖的山泉引入淠河總干渠,清碧的泉水,一路歡暢,直達六安,在城東五里墩北,繼續東流或南北分流,滋潤著皖西廣袤的土地青蔥一片。
不知道我的好朋友注意到沒有,古淠河與淠河總干渠將六安城西至橫排頭的大片土地剛好構成一個圍合,一頭連著豐源湖,一頭系著六安城,中間恰似一棵大大的紅薯,頸部是豐源湖,根部是六安城。如此,豐源湖以上的淠河源頭就算是那紅薯的莖葉了,呼吸著大別山脈及其余脈的空氣、陽光、雨露。
溯上淠河,過豐源湖,其源流其實是有兩支的:東支折向霍山,上有大別山的最高峰白馬尖,千山萬壑的水流匯入磨子潭、佛子嶺兩大水庫,然后繼續北流;西支向西徑往金寨,上有大別山的主峰之一天堂寨,千峰萬嶺的水流匯入響洪甸水庫,然后東流。兩支源流匯合在豐源湖修生養息,凈化靈魂,終成六安的生命之泉。
值得一提的是,我很高興發現了六安瓜片的原產地,在紅石谷一帶。近臨響洪甸水庫,其氣候條件與江南極為類似,這大概就是全國十大名茶中惟有六安瓜片是產于江北的緣由了。六安瓜片的功效清肺去火,排毒養顏,我的朋友眉清目秀,長得那么清逸,想必是常喝瓜片的緣故了。
回到橫排頭進水閘,沿著總干渠順流而下,來到水上公園附近,該說說六安城了。六安古稱皋城,五里墩至月亮島一帶當是皋城的所在了。皋城源于皋陶部族的聚居地而名,在古語中“皋”指水邊的高地,而淠河的“淠”字則指河邊的蘆葦很茂密。據此,不難想象,古皋城在城址選擇上一方面可以方便的從淠河中獲取水源,另一方面由于地勢較高可以避免水患之苦。淠河在月亮島拐了個彎,從水文學上講,凹岸不大會淤積泥沙,正適合作取水口,聰明的皋城先祖在此筑城,頗具城市供水、防洪排澇、農業灌溉的科學意識,值得贊頌。
皋城的名稱更迭為六安,緣于漢武帝的文治武功。在先秦以前,東南沿海一帶是常被當作蠻夷之地的。中原文明盛行的年代里,自然把皖西當做中原太平的東南屏障了。有詩云:“屏障東南水陸通,六安不與別州同。山環英霍千重秀,地控江淮四面雄”。漢武帝時置六安國(取皖西“六地平安”之意),始稱“六安”,足見六安的歷史重鎮地位了。
六安有“將軍之鄉”的美稱,解放軍授將軍銜的就有100多位,大別山革命根據地為中國革命的發展作出了彪炳史冊的功勛,高高聳立的六霍起義紀念塔,鑄造的是一座革命先輩永不磨滅的豐碑。古代歷史上著名的戰役“淝水之戰”就發生在六安,當年東晉迎戰前秦取得完勝,影響深遠。三國時期的名將周瑜是六安人,他年少時意氣風發,正是從六安出發開始了輔佐孫權開創東吳霸業的征程。
環顧紀念塔周邊,濱河公園、中央森林公園近在眼前,六安的現代化城市建設越發顯得大氣厚重了。沿著梅山中路徑直往北,紅街、皋城廣場恰似六安的城市名片,威武的獨角獸雄震一方,護佑著六安祥和、平安的福祉,也為我的好朋友祝福、祈愿。折向解放中路,去往北塔公園,始建于北宋的多寶庵塔是必須寫下一筆的,因為它見證了淠河的源遠流長,見證了皋城的前世今生。轉身東南,目光投向五里墩,你會驚奇地發現,多寶庵塔、獨角獸、五里墩大橋剛巧在一條直線上,好比指向了六安從古代、近代、到現代的發展歷程。
遙望城東,白云散漫,我的朋友會在哪里呢?如去紅街漫步,會有心靈的偶遇嗎?若在五里墩橋駐足,會否暮然驚鴻一瞥?且罷,且罷,那街頭、那橋頭,你若那樣唐突地喚她一聲,定會驚嚇到她。游思收回,淠河的泉流繞著月亮島緩緩縈回。不遠處,有紫竹禪林,那片禪意幽深的紫竹林,紫色的竹竿,清凌的竹葉,為此行找到了完美的注解,也為腳下的這方紅土詮釋著生命的意義。
我的心境豁然開朗,頓悟,我的朋友超脫于俗世的紛擾,纖塵不染,與清風明月為伴,經營著一片夢中的小屋,不正是因為心靈和美的執著堅守嗎?若在盛夏來臨的六月里,披著朝霞,沐著晨風,走進她白馬尖下的竹海故鄉,去領略一份紅塵之外的青翠,又該是何等的快意呢!于是,情不自禁地吟就藏頭小詩一首:“清波流翠別山湖,凌空倒影碧水間。竹海深處憑誰問,葉子笑嫣曳幽谷。”送與六安的朋友,誠摯祝愿六安城的明天更加清新、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