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美國大選。在大選中值得一提的莫過于,羅姆尼的民意支持率逼近奧巴馬的關鍵時刻,克林頓替奧巴馬站臺演說,之后民主黨聲勢大振,民意調查數字逆轉勝出,重新超越共和黨的“苦行僧”羅姆尼。
克林頓和奧巴馬之間亦有私人恩怨,遠的不說,前陣子不是有人爆料指前者曾經嘲諷后者“幾年前還只配替我拎袋子”嗎?克林頓肯定尷尬,說不定奧巴馬那天早上讀完報紙,立即主動打電話給他,調侃道:“Bill,怎么樣,今天需要找人拎袋子嗎?要不要讓美國總統給你幫個忙?”
克林頓咬著雪茄,哈哈一笑,笑聲如解藥,一笑泯恩仇。笑完,克林頓不必再解釋或否認了,只需好言提醒道:“放心,我在臺上將施展渾身解數,保證至少替你把民意支持率提高五個百分點!”
說到做到,克林頓果然實踐諾言。
克林頓的演說精彩極了,內容固然對共和黨做出了強勁反駁,更重要的是,在感情上,不斷召喚美國民眾的歷史記憶,將奧巴馬的施政成效放置到近二十年的時間長河里稱量,讓大家忘記他的短處,把他視為克林頓“黃金八年”的代言化身,選擇他就是選擇克林頓,重振民主黨光榮,堵截保守派回朝,觀眾的防御情緒遂被拉拔到高點。
這場演說的其中一個巨大力量亦來自克林頓的厚實語調,略帶沙啞,不亢不沉,極有說服力,這便叫做“聲音質感”,是先天所賜,后天不易學習。奧巴馬亦是演說能手,但他的聲調過于尖亢,而且冰冷,像站在高臺上對群眾宣示圣跡,不似克林頓演講,宛若坐在你家中餐桌旁對你娓娓析論天下大勢。
語調是政治人物的吃飯本錢,不易學,卻仍須學。電影《鐵娘子》里的撒切爾夫人決定出選首相,第一件要做的事情便是找聲音治療師替她糾正語調,讓她的話語聲音聽起來更婉約、更親民。撒切爾夫人努力過,但失敗了,最后施政不管如何成功,仍被視為“鐵”造之娘,從來沒跟英國人民站在同一陣線。
聲音便是形象,后人或不記得你的臉容,卻必都記得你的語調。
(選自《深圳商報》2012年9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