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醫學愈來愈倚重化驗,很多病人主動要求醫生做化驗。
化驗不是不好,但我們得明白,化驗也有弱點,包括假陽性和假陰性。假陽性是指報告顯示你有毛病,但實際上你根本沒有毛病。假陰性則相反,報告說你沒有毛病,但你其實有病。
一個朋友去泰國旅游并體檢,回來后捧著一大堆報告單給我看。我問:“你只有26歲,為什么化驗前列腺?”
“26歲的男人,不會患前列腺癌嗎?”他反問。
不敢說不可能,但機會甚微,前列腺癌是中老年人的疾病。你才26歲,若要擔心前列腺癌,倒不如擔心交通意外。
化驗做得愈多,碰上假陽性的機會便愈大。一項報告不正常,便要多做幾樣去確認。如此一來,花錢是必定的,更糟的是有些化驗帶風險。為著一項原來是假陽性的報告,進行入侵性檢查,最后出現并發癥,不值。
我常常告訴病人:“別作無謂化驗。”
關于化驗,聽過一個故事。
泌尿外科醫生給病人一個瓶子,讓他留些尿液化驗。病人去廁所,良久,才返回候診室。醫生見瓶子是空的,便叫他多喝白開水。
一小時后,病人上廁所,回來時瓶子仍是空的。醫生皺眉道:“再喝水。”
又過了一小時,病人從廁所出來,瓶子依然是空的。醫生下結論:“看來你的前列腺肥大極嚴重,導致無法排尿,應立刻入院接受手術。”
“我已盡了最大努力,”病人無奈地說,“但總打不開瓶蓋。”